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從營業狀況、營業領域和企業數量三個方面分析了中國企業在國際承包商市場的現狀,得出培養“擁有國際化視野,熟悉國際規則、標準、規范,適應國際化環境,具備國際化競爭力”的人才是當前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對比國內高校課程設置發現,大部分高校人才培養僅注重知識維度方面的培養,對國際化視野、跨文化交流溝通能力的培養較弱,因此結合Byram的跨文化能力評價模式理論,運用復雜網絡理論中的DEMATEL方法,從知識、技能、態度和意識四個維度建立包含15個指標的國際化人才能力維度評價體系,通過計算15個指標的影響程度、被影響度、原因度與中心度確定各因素對國際化綜合人才能力培養的重要程度,得到影響度最大的因素為獨立思考能力(1.963),被影響度最大的因素為社會責任意識(1.696),中心度最大的因素為判斷決策能力(2.981),原因因素最大的是獨立思考能力(1.114),結果因素最大的是創新意識和能力(-1.452)。
關鍵詞:國際化人才;工程管理專業;DEMATEL方法;能力評價
一、 中國企業在國際承包市場的現狀
(一)營業狀況分析
從2007年開始,我國國際營業額一直呈增長態勢。近10年,中國國內承包商在國際項目上的營業額從最開始226.78億上漲到987.20億,上漲了4.35倍,比重從7.30%增長到21.09%,增長了2.89倍,營業領域主要集中在非洲、亞洲和中東三個區域市場。2017年這三個區域的營業額占國際營業額的87.4%,歐洲、美國、加拿大和拉丁美洲四個區域營業額占比13.6%,是2007年營業額的2倍[1]。可見,我國建筑業的海外市場前景較好,正逐步從傳統區域市場走向西方建筑市場進軍。
(二)營業領域分析
中國建筑企業的營業收入主要來自房屋建筑業、交通基礎設施和電力3個行業,分別占上榜中國內地公司營業收入的38.36%、37.22%和 8.46%,共占84.04%。同時,房屋建筑業和交通基礎設施也是其他國際承包商的主要業務領域,競爭十分激烈,而石油/化工行業被歐美承包商壟斷,占營業額的25.40%,是國內承包商營業額的5倍,因此,我國國內承包商應在房屋建筑業和交通基礎設施繼續保持領先的基礎上,不斷擴展其市場份額,同時開拓石油化工/工業市場。
(三)企業數量分析
近十年進入ENR世界前100強的中國企業數量基本保持在20家左右,企業數量雖然保持不變,但是企業出現彼此更迭。以2017年公布的ENR數據分析,連續4年進入ENR100強的中國葛洲壩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和云南建工集團有限公司已經
退出前100強,中國能源建設股份有限公司、陜西建工集團、中國核建、特變電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住總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和特變電工股份有限公司共6家公司2019年度首次進入ENR100強。連續5年進入ENR250上榜的32家公司里,有13家公司的排名呈上升趨勢,有19家公司排名出現了下降,9家公司的排名未發生變化[2]。這說明建筑企業之間的更迭受行業領域影響,其次說明大部分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增長緩慢,甚至停滯,中國建筑企業面臨轉型和綜合性人才培養兩大問題。特別是綜合性人才培養問題,企業缺乏一套成熟和穩定的培養和管理體系,人才的缺失及流失是國內承包企業與國際大型承包商之間存在差距的主要原因之一。
(四)工程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新要求
2013年,為順應經濟全球化的潮流,我國提出“一帶一路”計劃,包含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據亞洲開發銀行測算,從2010年至2020年,亞洲地區用于基礎設施建設和維護的費用將高達近8萬億美元,項目涉及989個交通運輸和88個能源跨境項目,這對國內建筑企業而言是一個新的發展機遇[4]。目前,我國建筑企業異軍突起,成績斐然,但是隨著海外經營的不斷拓展,也暴露了不少問題。語言和文化是民心溝通的基礎,“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僅官方和通用語言就超過50種,我國海外工程管理人員往往專業能力比較扎實,而外語能力偏弱,難以直接與當地人進行溝通交流。比起語言能力,跨文化溝通更為棘手[5]。“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普遍國情復雜、文化及宗教差異較大,部分國內工程管理人員仍沿用國內管理機制和理念與當地人溝通,造成了雙方感知結果偏差,因此,我國建筑企業能否成功地在國際建筑領域站穩腳跟,能否成功推進建設項目的核心在于培養一批國際化人才。該批人才應該具有國際化視野,熟悉國際規則、標準、規范、法律,了解當地政治和文化,適應國際化環境,擁有國際化思維和應變能力。這類人才的培養要求比以往工程管理人才培養的要求更高,培養難度更大。
二、 國內外高校工程管理專業課程對比
以工程管理專業為例,工程管理專業是一個橫跨技術與管理的學科,相比于工程技術類專業與管理類專業,最大的特征是復合型。通過對比國內十所高校工程管理專業平臺課程設置發現[6],目前各大高校工程管理專業課程依托高等學校工程管理學科專業指導委員會制定的培養方案,課程主要從工程技術、法律法規、工程經濟和項目管理四個方面,
設置了工程項目管理、房地產經營與管理、投資與造價管理、國際工程管理、物業管理等5個專業方向,如圖3,采用“基礎課程+平臺課程+方向課程”的課程結構體系[7]。中國大陸高校工程管理專業總學分在170分以上,其中工程技術類課程占比最高。以清華大學為例,工程技術類課程占比53.68%,專業實踐課程占總課時的10%~20%。對比歐美英工程管理專業課程發現,國外高校力求淡化專業界限與院校壁壘,在學生的自由選擇與潛能釋放中培養其知識、能力與創新思維[8]。以歐洲高校波蘭波茲南工業大學課程設置為例,本科學制3.5年,第一學期課程主要圍繞數學基礎和工程管理基礎展開,第二學期開展如材料、財務、管理信息系統等初級專業課,第三學期開設人體工程學、市場營銷、管理信息系統、金融會計等課程,第四學期開設機器技術與生存工藝設計、生存管理等相關課程,第5學期開設質量管理、人力資源管理、法律構成等課程,第6學期開設知識產權、軟件工程、管理信息系統等課程,最后一學期完成學位論文[9]。可見,波蘭波茲南工業大學課程設置并不多,學校對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劃分相對較弱、學科分布相對較分散,更注重將管理學與工程科學學科相結合,通過對管理、經濟、法律、機械、計算機類等學科知識的學習,以工程學科知識為基礎,將管理知識以實訓和項目的形式為工程學提供附加值,將技術與全球業務背景下的經濟和營銷問題聯系起來,培養學生的實際能力,為企業提供專項人才輸入,同時使畢業生具備分析市場、發揮銷售經理作用的能力,成為企業組織和管理系統變革發起者,挖掘其成為企業家的各種能力。而我國工程管理人才培養主要注重知識平臺的構建和國內傳統工程項目管理,培養的目標更偏向工程師而非管理者,側重理論知識培養,而忽略了國際人才還應該同時具備的國際職業素養、國際職業知識和國際職業能力等。這種模式下培養的工程管理人才無法適應國際工作環境,面對國際化就業崗位競爭力弱,不能很好地滿足國內企業在國際項目上的人才需求。
推薦閱讀:人才培養論文題目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