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同時,我國發展所處的國內外環境正在發生深刻復雜的變化。科技創新是綜合國力競爭的核心,而科學普及從根本上影響和決定著國家與民族的創新創造能力。從時代發展視角,分析當前我國科普人才隊伍建設面臨的新形勢,在此基礎上探討科普人才的內涵與范圍,總結科普人才的勝任特征和培養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等,最后對如何建設新時代科普人才隊伍進行思考,提出相關政策建議。
[關鍵詞]新時代 科普人才 隊伍建設
[中圖分類號] N4 [文獻標識碼] A [ DOI ] 10.19293/j.cnki.1673-8357.2021.06.003
黨的十九大報告作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重大判斷,明確了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1]。新時代賦予科學普及新的歷史使命,對科普人才隊伍建設提出新的要求。科普人才是科普工作的關鍵支撐,科普人才隊伍建設問題始終是科學普及發展面臨的核心課題。當前結合新發展的時代背景,研究和探討這一問題意義重大。一方面,進入新時代,科普人才隊伍建設面臨著新的形勢,對科普人才的內涵和范圍要有新的思考和認識;另一方面,立足新時代,補短板、強弱項,推動我國科普人才隊伍建設,有必要對科普人才特征和培養現狀進行分析和總結,思考科普人才培養在新時代面臨的關鍵問題,提出相應政策建議,為下一步我國科普人才隊伍建設提供決策參考。
1 科普人才隊伍建設面臨的新形勢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同時我國發展所處的國內外環境正在發生深刻復雜的變化。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環境中不確定不穩定因素增加,國際體系和國際格局發生著重要演變,全球治理體系及治理規則發生著深度調整,科技創新成為大國戰略博弈的焦點。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全面開啟世界科技強國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征程,在若干領域開始成為全球的創新引領者,然而,搶占科技制高點,在重點領域關鍵環節上的創新任務依然艱巨。科學普及作為創新之基,承擔著應對全球變局和國內發展需要的時代使命,需要強有力的人才和智力保障。因此,新時代科普工作要把科普人才隊伍建設放在優先的位置。
當前科學普及深入創新價值鏈,形成與教育、文化漸進融合的發展態勢;逐步構建政府、科研機構、大學、媒體、企業、社會組織、公眾廣泛參與,多元化主體的新格局;呈現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趨勢,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正加速推動科學普及方式手段的轉型升級。科學普及的內涵不斷豐富,包括價值觀、服務經濟發展、服務社會發展、文化、生態文明、國際屬性[2]。科普工作日趨復雜,涉及面廣點多,國際聯動需求頻繁。高質量是科學普及發展的主基調,需要與之相協同、相適應的科普人才隊伍。因此,新時代科普工作對科普人才隊伍建設提出更高要求,質量成為新時代科普人才工作的關注點。
2021年6月,國務院印發《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以下簡稱《科學素質綱要(2021—2035年)》]指出:“加強專職科普隊伍建設。大力發展科普場館、科普基地、科技出版、新媒體科普、科普研究等領域專職科普人才隊伍。鼓勵高校、科研機構、企業設立科普崗位。建立高校科普人才培養聯盟,加大高層次科普專門人才培養力度,推動設立科普專業。”[3]20由此可見,新時代科普人才隊伍建設正進入全面展開、整體推進的新階段。
2021年9月,中央人才工作會議提出“到2035年形成我國在諸多領域人才競爭比較優勢,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和高水平人才隊伍位居世界前列”,堅持“四個面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是做好新時代人才工作的出發點、落腳點[4],也是新時代科普人才工作的基本遵循。
2 新時代科普人才的內涵和范圍
2.1科普人才內涵的分析
隨著科普的發展,科普人才的內涵也在不斷發生調整和變化。加強科普人才隊伍建設必須要明確科普人才內涵理念與定位,《中國科協科普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將科普人才定義為“具備一定科學素質和科普專業技能、從事科普實踐并進行創造性勞動、做出積極貢獻的勞動者”[5]。這個定義突出了科普人才的“科學素質”“專業技能”“創造性”“貢獻”等特征,從專業基礎、創新能力、價值貢獻三個維度對科普人才做出了界定。
新時代科普人才隊伍建設面臨新形勢、新要求,對當前科普人才內涵進行分析是時代發展的需要。
一是新時代科普人才應具有新的特征。例如,在專業基礎維度不能僅考慮科學素質,還應該增加人文素質,重視科學素質和人文素質的統一。人文素質包括哲學、歷史、文學 、語言、藝術等人文社會科學的知識、研究水平和體現出來的內在素質以及人文精神,主要強調邏輯思維、語言文字、人際溝通、倫理認知等方面的能力。人文素養促使科普人才認識到自己所肩負的時代使命和社會責任。科學素質和人文素質的統一促使科普人才更好地理解科學普及的發展和時代內涵、更好地勝任科普工作,完成新時代科普領域的重大挑戰和重要任務。
二是新時代科普人才界定應突出時代特點。例如,新時代科學普及在提升全球科學共識、應對全球性挑戰、推進全球可持續發展和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方面的作用日趨重要[2],這意味著科普人才應具備國際視野,有國際對話與跨文化溝通的能力。例如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將繼續發揮負責任大國作用,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不斷貢獻中國智慧和力量[6],因此需要強調科普人才在全球治理體系中的能力和素質,使科普人才的界定更具有時代意義和時代價值,使科普人才隊伍建設更符合時代發展的要求。
2.2科普人才的分類和范圍
科普人才具有不同的層次和類型,按照不同的分類標準可以將科普人才劃分為不同類型。已有研究將科普人才按照職業化程度、科普工作組織層級、科學素質和科普專業技能及其對社會的貢獻程度,以及所具有的專業知識和專門技能等標準進行多維度的分類[7]。如以職業化程度為標準,科普人才可劃分為專職科普人才和兼職科普人才;以科普工作的組織層級為標準,科普人才可劃分為基層科普人才和中高層科普人才;以科學素質和科普專業技能及其對社會的貢獻程度等為標準,科普人才可劃分為高層次科普人才和一般科普人才;以專業知識和專門技能為標準,科普人才可劃分為科普創作與設計人才、科普研究與開發人才、科普傳媒人才、科普產業經營人才、科普活動策劃與組織人才等。在《科學素質綱要(2021—2035年)》中,專職科普人才被劃分為科普場館人才、科普基地人才、科技出版人才、新媒體科普人才、科普研究人才等[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