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正確認識什么原因會導致腦瘁中,在腦卒中的預防及治療的新手段又有哪些,什么方式是最好的治療模式呢,文章從不同的角度做了探究。本文選自:《心腦血管病防治》,《心腦血管病防治》(雙月刊)創刊于2001年,由浙江省心腦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主辦,全國心血管病防治研究辦公室、浙江大學醫學院、上海市高血壓研究所和北京市高血壓聯盟研究所協辦。主要報道心、腦、血管病學術領域領先的科研成果和臨床內、外科診治經驗,以及密切結合心腦血管病防治及臨床有指導作用的基礎理論、新技術、新知識、新經驗,是廣大臨床醫務人員的良師益友。自創刊以來,以質量高、實用性強、發表周期短贏得了醫學界和廣大醫務人員的好評,論文多次被兄弟刊物引用,有些成果已被應用于臨床。本刊已進入有關部門審定的“評審高級衛技職務任職資格醫學衛生刊物名錄”,對醫務人員的職稱評定將起重要作用。
摘要:中西醫結合健康教育集西醫知識教育和中醫養生行為教育之長,能明顯提高患者對健康相關行為的認知程度,有利于促進患者健康行為的養成。此外,還應加強患者家屬的教育,以利于患者各種健康行為在家庭中的強化支持。作為中醫醫院,應充分發揮中醫護理優勢,發揮治未病的中醫理念,防止或減少腦卒中的發生。
關鍵詞:中西醫治療,醫學論文,論文范例
1 健康教育的意義
劉春英等[4]對急性期腦卒中患者進行健康教育,患者得到系統的健康教育后主動改變不良的生活方式。李文靜[5]對40例缺血性腦卒中患者進行超早期靜脈溶栓治療,在治療全程給連續的健康教育,收到較好的效果,且溶栓治療中、治療后無致命性再灌注腦損傷或腦出血等嚴重并發癥的發生。魯近奕[6]對72例患者加強恢復期的護理和功能鍛煉,預后明顯好于其他患者。致殘率也最低(34.38%)。趙迎春[7]將120例腦卒中偏癱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60例,兩組均給予常規脫水、降顱內壓、營養神經治療,并進行正規的康復訓練。觀察組除上述治療外,由專業護士進行心理、功能訓練方面的健康教育。比較治療前和治療3個月后患者康復情況,觀察組患者生活質量較對照組明顯改善(P<0.05)。邱彩蘭等[8]采用整群抽樣方式,將368例腦卒中住院患者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組按自行設計的健康教育路徑實施健康教育;對照組按傳統方法實施健康教育。在住院22 d后,對患者住院期間的檢查、治療、護理、飲食、休息等10個項目的依從性進行評分,對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量表(ADL)進行測評。結果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依照臨床路徑實施健康教育,可有效提高腦卒中患者對診療方案的依從性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劉珍君[9]將腦卒中患者100例作為研究對象,分為教育組和對照組,教育組在給予常規治療及護理的同時,采用健康教育、肢體合理位置擺放、運動訓練、手法按摩、心理干預等方法進行護理。結果教育組健康教育效果更顯著(P<0.05)。健康教育、康復護理能明顯改善腦卒中患者的運動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且能避免和減少腦卒中術后肩手綜合征的發生。東梅[10]將120例腦卒中患者隨機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各60例。對照組采用傳統隨機健康教育方式,研究組按健康教育路徑實施健康教育。研究組與對照組患者健康教育達標率及對護理工作滿意度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應用健康教育路徑實施健康教育對患者很好地掌握健康教育知識、密切護患關系、提高護理質量起到了促進作用。劉芝修等[11]對首次發病住院的47例腦卒中患者,由專人給予有針對性的健康教育,每周強化1次,出院后采取電話隨訪和門診復診指導,每2周1次,于發病后3個月評估患者的疾病知識,遵醫用藥情況及不良生活行為,并與干預前進行比較。干預后的腦卒中患者在了解疾病知識、遵醫用藥及改變不良生活行為方面明顯提高(P<0.05)。祁永蘭[12]對140例腦卒中患者進行電話回訪,在遵醫用藥、康復訓練、心理疏導、改變不良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等方面進行系統化、規范化健康教育。實驗組遵醫行為明顯好于對照組(P<0.05)。電話回訪式健康教育能增強患者遵醫行為,對延緩病程進展、預防并發癥、減少再入院次數、減輕經濟負擔和提高生活質量起到促進作用。
2 健康教育的形式
文林華等[13]對45例腦卒中出院患者進行電話回訪式健康教育,觀察組遵醫行為明顯好于對照組,觀察組再入院數明顯低于對照組。電話回訪式健康教育能提高患者依從性,促進恢復,降低腦卒中復發率,減輕家庭經濟負擔,提高生存質量。王芳[14]應用個體量化健康教育方式對腦卒中患者及其家屬進行健康教育,并與隨機健康教育方式進行比較,個體量化健康教育明顯提高了腦卒中患者治療依從性。劉旭霞等[15]采取多種形式對社區居民從對腦卒中的認知、相關疾病、飲食習慣、生活方式、心理社會因素等實施干預。社區全方位實施健康教育,能降低尤其是高危人群腦卒中的發生率,也能減輕個人、家庭、社會的心理和經濟負擔,提高居民的生活質量,減少衛生資源的浪費。滕明芳[16]對115例腦卒中患者及家屬采用了分階段健康教育,使患者在不同時期接受不同的訓練,有利于患者盡快恢復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降低致殘率或減輕殘疾,盡最大限度恢復患者的肢體功能及自我照顧的能力。張冠雄等[17]將218例腦卒中后偏癱患者隨機分為研究組(109例)和對照組(109例)。兩組均接受常規神經內科臨床治療和封閉式康復訓練,觀察組對患者及家屬進行同步健康教育指導。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和腦卒中復發率顯著降低,康復效果也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患者的依從性明顯提高。姜緒紅等[18]將60例中風患者及其相對應的60名照顧者隨機分為健康教育觀察組和對照組(中風患者及相對應照顧者必須同組,各占50%),分別實施多元化健康教育及傳統的常規護理方法。通過實施多元化健康教育模式,使患者和照顧者對疾病的認識大大提高,提高了患者的生活水平和滿意度。有效預防了并發癥,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及家屬的照顧技巧[19]。鄭萍等[20]將中醫治未病理論貫穿于健康教育中,從入院到出院整個過程反復進行宣教。
3 健康教育的內容
3.1 飲食指導 張世洪等[21]研究表明控制飲食享受低鹽(每天6 g以內)、低脂肪和低熱量飲食,簡樸膳食模式食物為主,由蔬菜、水果、豆類、魚、粗制大米或面粉構成的食品中富含不飽和脂肪酸、胡蘿卜素、維生素E降低腦卒中的風險。
3.2 用藥指導 對高血壓、糖尿病與腦卒中的相關研究資料表明[22],經系統抗高血壓治療后,卒中減少了38%,重度卒中減少34%。糖尿病及發生腦卒中的危險性比血糖正常的同齡人高出1倍[23]。積極防治高血壓病、糖尿病,在醫生指導下長期堅持服用降壓藥、降糖藥,不要隨意停藥[24]。高血脂、高膽固醇血癥與腦卒中的關系研究表明,膽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濃度的升高是腦卒中最危險因素之一。使用降低膽固醇的藥物可以使心肌梗死后腦卒中的風險率降低30%。
3.3 心理疏導 卒中后抑郁(PSD)為常見的心理障礙[25]。卒中患者由于偏癱、失語、生活不能自理常表現為抑郁、悲哀、自卑等心理狀態,性格變得暴躁。護士應加強心理干預、心理輔導,提升配合治療的依從性,控制焦慮抑郁情緒,重視家庭與社會的支持,從而減少患者的孤獨感,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循證醫學的證據表明,卒中單元治療是卒中患者最佳選擇[26]。
3.4 康復指導 急性期如不采取早期正確的康復護理,患者將喪失康復的機會[27]。康復期功能鍛煉指導:在醫護人員指導下進行主動肢體功能鍛煉,多適用于癱瘓肢體肌力在Ⅲ級以上患者[28]。腦卒中多數伴有不同程度的認知功能障礙,嚴重影響運動功能恢復,影響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提高[29] 。被動運動療法:以達到放松痙攣肌肉、牽伸攣縮肌腱和韌帶恢復,維持關節活動度。改善肢體循環為目的。主動運動療法:指導患者進行手的技巧性、四肢的協調訓練。運用正確的姿勢反復訓練握筆。穿脫衣褲,逐步學會洗臉、刷牙、如廁等。對于合并認知障礙的腦卒中患者,同時給予認知康復訓練和常規康復訓練。有利于其認知功能、運動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改善[30]。
4 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
在實施健康教育過程中尚存在一些問題,我國現階段腦卒中的治療還遠未達到令人滿意的水平。具有可操作性的規范化治療指南尚未普及,許多健康教育內容較適于單一的腦卒中病例,對于伴發其他疾病的復雜腦卒中病例,存在局限性,宣教效果不明顯。健康教育的人力資源不足,健康教育的實施范圍目前局限于住院患者。應加強專業人員的培訓,開發多渠道、多形式的健康教育策略,大力加強對社區、家庭和其他病種患者普及健康教育,以增強全民健康意識,提高人民生活質量。
目前,腦卒中的醫學科普知識和理念還沒有深入人心,如戒煙困難。這需要國家政策法規的支持,如加大控煙力度,加大宣傳的力度。以減少腦卒中發病率,延緩病情進展及改善腦卒中患者生活質量,進而減輕家庭與社會的負擔。
5 展 望
近幾年來,在腦卒中健康教育領域里已有巨大進展,一個以醫療、預防、保健、康復為一體的醫療服務體系正在逐步形成。腦卒中的預防是控制腦卒中發病率上升的根本措施,但將腦卒中的病因和危險因素的研究結果應用于人群防治,不是一個簡單的運用問題,還需要探索以找到行之有效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