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髂外血管損傷的原因有哪些,能否造成栓塞呢,同時遇到這些問題時又該怎么解決及治療呢?有關這方面的的醫學問題,本文做了詳細的探究。本文選自:《中醫學報》,《中醫學報》創刊于1985年,原:《河南中醫藥學刊》《河南中醫學院學報》2009年7月更名為:《中醫學報》是由河南中醫學院主辦的學術期刊,以探討中醫藥基本理論,報道中醫藥科學實驗和臨床研究成果,邊緣學科和交叉學科研究進展有以及河南中醫學院各學科學術成果,促進學術交流,展示河南中醫學院學術發展風貌為己任。讀者對象重點為中醫藥高中等院校教師、學生及醫藥人員服務,尤其是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
摘要:由于髖部血管損傷部位較深,而下肢側支循環較豐富,早期趾端毛細血管回流測定可存在,容易漏診。臨床可通過患肢麻木、皮溫低及足背動脈的多普勒測定來進一步診斷。如出現下肢血供障礙而血壓正常者或受傷部位無明顯出血者需考慮髂股血管血栓形成可能,采用16排三維CT重建能良好顯示栓塞情況。
關鍵詞:血栓,醫學治療,職稱發表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本組5例皆為男性,年齡25~47歲,平均34歲。受傷原因:壓傷、車禍傷各2例、繩索絞傷1例。合并股神經損傷、坐骨神經損傷、合并動脈栓塞各1例。
1.2 手術方法
手術顯露髂外血管采用腹膜外入路,于12肋末端前下方與恥骨結節連線上作左下腹斜切口,逐層切開進入腹膜反折處,將腹膜與腹腔內容物,輸尿管,膀胱及直腸推向中線,顯露髂血管,將損傷血管切除后以人工血管替代吻合。同時伴有動脈以下血栓則采用大隱靜脈倒置后腓腸外側動脈與脛后動脈架橋吻合。
2 結果
1例術后6d因創傷嚴重致多器官衰竭死亡;1例術后出現髂靜脈血栓,經溶栓痊愈;1例髖部擊傷患者,三維CT血管重建提示髂外動脈約7cm充盈缺損,動脈以遠難以顯示,診斷為髂外動脈血栓形成,動脈栓塞,急行髂外動脈人工血管替代修補、動脈行血管移植,1年后復查提示人工血管及移植血管,未見狹窄。見圖1、2。其他病例3個月后經超聲隨訪提示通暢。
3 討論
髖部嚴重創傷常因創傷大,病情急,伴發腹腔臟器、膀胱、骨盆的損傷而易忽視盆腔內血管損傷的早期診斷,或考慮盆腔內血管,在處理髂窩內血管損傷尚可通過血管造影及栓塞達到暫時止血作用,而髂外動脈的栓塞則可能意味著一側下肢的喪失,而臨床又因血壓低,或擔心后腹膜切開后失去血腫壓迫作用,在是否選擇手術處理猶豫不決而失去搶救時機。因此采用手術探查,以人工血管替代修復髂外股血管是一種有效的方法,本組2例嚴重骨盆骨折伴有髂股血管的破裂及栓塞,采用骨盆固定,人工血管替代修復髂股血管,取得良好效果,故對髖部損傷經大量補液仍不能糾正休克,或患肢明顯血供障礙的患者需考慮手術探查。
動脈栓子可沿血管下行,易于脛前、后分叉處再次栓塞,因有側支,皮膚充盈,但較慢,患肢皮溫低,較對側蒼白,多普勒難以測及足背及脛后動脈搏動.如血栓范圍廣,可采用動脈與脛后動脈行非解剖途徑的旁路架橋,取大腿大隱靜脈倒置后遠端管徑與脛后動脈管徑相差極大,而取小腿大隱靜脈倒置后近端吻合口相差極大, 常規需端側吻合,但操作復雜。原位大隱靜脈架橋雖有其優越性,但需作瓣膜,分支及交通支的處理,臨床應用較局限[1]。本組采用小腿大隱靜脈倒置后與動脈分支吻合,臨床操作簡單,在取小腿大隱靜脈的同時能良好地暴露脛后動脈,移植的大隱靜脈倒置后近端動脈的腓腸動脈分支端端吻合,管徑相近,操作簡單且又符合血流動力學原理提出的端端吻合引起的血流紊亂最輕的原則[2]。術后隨訪,吻合口管徑明顯增粗,人工血管無明顯狹窄,腓腸肌的動脈外徑為(2.2±0.1)mm。與脛前、后動脈、旋股外動脈升支降支、腹壁淺動脈、膝上外側動脈的管腔相似,當需要非解剖途徑的旁路架橋時,這幾點皆可作為吻合點,采用就近的原則行端端吻合,而避免行端側吻合,提高通暢率。
目前高分子合成材料人工血管包括滌綸、膨體聚四氟乙烯、真絲人工血管,大口徑的人工血管在高血流的大、中動脈重建中效果良好,但小口徑人工血管的通暢率遠<大中口徑血管,臨床還是多采用大隱靜脈移植, 人工血管替代網孔隙較大,為減少移植時滲漏,使用前需予預凝, 本組病例髂外血管皆采用人工血管替代,以6-0尼龍線縫合,采用連續或間斷縫合,皆能達到通暢且不漏血的效果。連續縫合快,但因人工血管較硬,針易變鈍且易折斷,管腔粗細不易調整,縫合方式可根據術者習慣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