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歐洲小兒消化肝臟和營養學會(ESPGHAN)基于有效的循證和專家的臨床經驗制定小兒腸內營養支持(ENS)的推薦意見中指出,基于牛乳蛋白及纖維素,以及能量和營養素濃度與年齡相適應的標準多聚配方適于大多數患兒;如果可以,胃內喂養優于幽門后喂養,間隙喂養優于持續喂養,因其更符合生理;預期腸內營養(EN)超過4~6周是胃造口或腸造口的指征;所有胃造口方法中經皮內鏡胃造口術是首選方法;強烈提倡建立多學科營養支持小組,程序化的衛生管理和正規監測可最小化發生EN并發癥 。
因此,外科ICU醫生除了關注圍手術期患兒與疾病相關的癥狀和體征外,還需關注其能量和營養素的供給和儲備情況,重視圍手術期的合理營養支持。建議每日計算和通報病人累積熱卡虧損情況;機械通氣患者需積極放置喂養管;盡量減少圍手術期禁食時間,術后盡早實施腸內營養(即使是微量喂養);選擇能量和營養素濃度與年齡和腸道功能匹配的腸內營養配方替代傳統醫院自制的清流汁膳食(如米湯等);首選胃內喂養,必要時空腸喂養,超長時間EN建議經皮內鏡胃造口放置喂養管;各種診斷檢查前盡量最少化禁食持續時間,排除各種EN可能的障礙,避免EN的中斷;PN盡量作為EN不足的補充而不是全部。關注個體化,在患兒不同疾病及不同病程階段需根據腸功能狀況選擇最佳的營養支持途徑、方法和配方。
臨床選擇何種營養支持方法取決于患兒腸道功能,腸道的足夠長度,腸屏障和腸動力存在,有良好的吸收能力,應積極給予EN,住院或創傷后24~48 h內的患兒血流動力學指標穩定則可進行EN。相關研究發現.術后消化道正常肌電活性出現時間依次為小腸4~8 h內(38% 4~8 h內出現,74%在24 h內出現),胃和結腸正常肌電活性分別在24 h和3~5 d出現,故早期EN在絕大部分患兒是可以實現的,這為臨床早期EN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腸道不完全梗阻、胃輕癱、易發生誤吸、腸壁水腫吸收能力差、腸道細茵過度增生等患兒首先要保證患兒液體和能量的日需要量,注意防范誤吸。根據惠兒病情和年齡選擇合適的配方(如短肽型、游離氨基酸型或含有較高MCT比例等)、劑量及喂養途徑(胃管或空腸管等),必要時可采取經皮內鏡胃造瘺術和空腸造口術給予腸內管飼。當患兒腸道由于缺血、完全性腸梗阻、腹腔感染等導致腸衰竭時,則腸外營養支持成了唯一的選擇。當然,隨著病程的變化,需定期進行腸道功能和營養風險評估,以指導營養干預方案的及時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