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當前和未來一段時間是我國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交匯的特殊時期。在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收官戰的同時,企業如何抓住機遇,發揮經驗和優勢,尋找兩大戰略銜接的有效路徑,對于實現鄉村振興和自身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企業參與鄉村振興的良好機遇
2020后鄉村振興政策的實施,為鄉村經濟拉開新的帷幕。企業作為鄉村經濟中的主要參與者,勢必受益于鄉村振興所帶來的政策機遇和市場機遇。
第一,政策機遇是企業參與鄉村振興的最大優勢。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正式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并且把鄉村振興戰略和十九大提出的其他六個戰略一起寫入了黨章的修正案。《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又進一步提出“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鄉村振興戰略是黨中央在總結以往經驗教訓的基礎上, 針對新時期變化的主要矛盾和發展實際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首先,鄉村振興要與精準扶貧工程相契合,企業作為精準扶貧“五個一批”項目實施中的主要執行者,必然成為兩項政策銜接的重要連接點,這在宏觀層面上為企業參與鄉村振興提供了契機。其次,鄉村振興要求重塑城鄉關系,市場化手段是調整城鄉關系的有效途徑,企業作為生產要素的載體,有能力且有責任依據市場需求配置生產資源,助力鄉村經濟發展。國家對鄉村發展的政策支持是一貫的、持續的,從精準扶貧到鄉村振興都是旨在解決“三農”問題,調整城鄉關系。毋庸置疑,企業在兩大戰略的銜接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其在精準扶貧中已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未來必能成為城鄉發展的紐帶,譜寫鄉村振興新篇章。
第二,市場機遇是企業參與鄉村振興并持續性發展的有力保障。鄉村振興戰略“二十字方針”的總要求,為農村新產業新業態的發展提供了非常大的空間,同時也為企業的發展提供了新的舞臺。鄉村振興是對“三農”問題的新回應,新一輪的政策調整必然為企業發展帶來莫大的市場機遇。具體而言,產業興旺方面,要求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供給體系質量,逐步實現農村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這就要求企業大力開發農業多種功能,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完善利益鏈,也就意味著企業在共享經濟、創意農業、特色文化產業等方面有著無限的市場機會。生活富裕方面,要求縮小城鄉差距、改善基礎公共服務、拓展農民增收渠道,這為企業在教育、醫療、公共服務、金融信貸等領域創造了新的市場契機。生態宜居方面,要求推進美麗鄉村建設,這為鄉村基礎設施建設、污染治理提供了市場機遇,企業在交通、綠化設施、廁所革命等方面具有巨大發展空間。
第三,自身優勢是企業參與鄉村振興及高質量發展的基礎保障。從時間維度上看,1994年,國家實施“八七”扶貧攻堅計劃,提倡東西部扶貧協作,中央統戰部和全國工商聯積極響應,組織一大批有實力、有愛心的民營企業家發起了致力于扶貧濟困的光彩事業;到2015年“萬企幫萬村”精準扶貧行動啟動,企業深入十四個貧困片區開展精準扶貧行動,已有20余年歷史,已經積累了較為豐富的經驗。
從扶貧力度和范圍上來看,百強企業中61家企業披露了2019年度扶貧投入金額,總計68.20億元,平均每家企業投入1.1億元,較2018年提高32.61%,恒大集團更是以10億元幫扶投入居榜首1。從20多年企業扶貧實踐來看,東西協作、“萬企幫萬村”等扶貧方式基本實現最初設計的優勢互補、合作共贏的目標,幫扶中實現了人才、資金、技術和農產品等要素的流動,并在區域、產業、項目、產品和活動多個層面上展開。除經濟領域之外,還有人才培養、教育、文化、環境保護等方面的幫扶。
此外,企業扶貧項目更具有可持續性和長效性,特別是龍頭企業的項目具有品牌引領、附加值高等優點,較易形成規模、打開市場、獲得較為豐厚的利潤。在利益聯結模式中,以“企業+貧困戶”為基礎已經形成多樣化的合作模式,龍頭企業為新型經營主體、貧困戶提供資金、技術、生產原材料、管理經驗等多方面的支持,早已形成規范、緊密的帶動模式。
企業參與鄉村振興的策略
在精準扶貧階段,企業幫扶的目的是幫助貧困地區和貧困群體實現脫貧,到了2020后鄉村振興階段,企業目標就變得更為寬泛和豐富,旨在幫助全國鄉村地區和鄉村居民實現共同富裕目標。在企業參與精準扶貧取得成效和經驗的基礎上,企業可以通過以下三種策略參與鄉村振興。
第一,時序策略。企業的時間策略布局旨在增強企業參與鄉村振興的持續動力,企業需要將鄉村振興戰略與企業發展戰略有機結合,將企業從鄉村振興的“外力”變為“內力”,成為鄉村振興戰略的一部分,實現企業發展和參與鄉村振興兩不誤。鄉村振興戰略在時間段上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到2022年,即黨的二十大召開之時,鄉村振興的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初步健全,鄉村振興取得階段性成果。這一階段是戰略的探索和完善期,企業應該緊跟政策導向,力爭在第一階段制定未來發展和參與農村建設的戰略目標。第二階段,到2035年,鄉村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基本實現。這一層面目標是農村現代化基本完成,之于企業而言,應在鄉村地區完善產業鏈條,全面打開農村市場。第三階段,到2050年,鄉村全面振興,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全面實現。此階段企業完全開拓農村市場,實現城鄉生產要素的自由配置,城鄉發展一體化。
第二,區域戰略。企業的區域策略旨在讓企業發展堅持因地制宜,由于我國東中西部在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存在較大差異,這一客觀因素決定了企業參與鄉村振興策略不能“一刀切”,需要依據各地的實際情況制定區域性策略。依據梯次推進鄉村振興的原則,可以將企業發展的區域分為引領區、重點區和攻堅區三類。引領區多是東部沿海發達地區,人口凈流入較多、集體經濟實力強、農村生產生活基礎較為完善,這類區域到2022年基本實現農村農業現代化。引領區的企業發展策略應是構建城鄉命運共同體,轉變以城市為主的發展視角,重視鄉村的多元價值,積極開發多元的文化功能和經濟功能,促進三產融合,構建城鄉產業和市場一體化。重點區域以中部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周邊以及廣大平原、丘陵地區的鄉村為主,這類地區旨在2035年基本實現農村農業現代化。此區域企業的發展策略要具備“三農”視野,依據農村農民的實際情況來謀劃發展、設計方案,要做到企業的業務類型和鄉村需求相匹配,企業的組織形式和鄉村新型經營主體相結合。攻堅區以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為主,旨在2050年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攻堅區自身發展能力較弱,但自身物質資源較為豐富,企業需要利用自身的資金、技術、信息等要素優勢,幫助貧困地區挖掘資源優勢, 實現資源向產品進而向資本的轉化,真正幫助貧困民眾融入現代市場經濟體系,培養地區的造血功能和內生動力,保障鄉村發展的可持續性。
推薦閱讀:企業信息化建設有哪些論文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