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微博是基于互聯網交互技術的一種網絡溝通交流平臺,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而影響著各個群體,尤其青年大學生。微博的產生使信息傳播增加了一種途徑——手機。微博的快速發展實現了手機和互聯網的無縫對接。微博有利于發揮了高校學生的主體作用,也對高校學生思政教育工作的不利影響。
推薦期刊:《高校后勤研究》曾用名(中國高校后勤研究(1985-2003))(雙月刊)創刊于1985年,是由中國高等教育學會主辦的面向全國高校后勤公開出版的理論刊,得到了全國高校后勤界的普遍贊賞和支持,成為高校后勤領導決策的參謀與理論研究的窗口、員工學習議政的園地、實際工作者的助手和廣大讀者的良師益友。
【關鍵詞】微博;思政教育工作;影響
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第3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止2014年12月,微博用戶達2.49億,其中手機微博用戶數為1. 71億。網民職業結構中學生群體占比最高,達23. 8%。微博時代的到來給高校學生思政教育工作帶來了機遇和挑戰,研究微博給高校思政教育帶來的影響,不斷提高工作實效,成為當前思政教育者面臨的重要課題。
一、認識微博
(一)微博的定義。百度給出微博定義,微博即微博客( Micro- Blog)的簡稱,是一個基于用戶關系信息分享、傳播以及獲取的平臺,用戶可以通過WEB、WAP等各種客戶端組建個人社區,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實現即時分享。
(二)微博的特點。
1、微博主體的易用性。微博設置的門檻很低,幾乎任何人都可以使用微博。微博的注冊簡單,只要提供一個電子郵件并設定一個密碼即可。微博的使用簡單,只要擁有網絡或手機就可以隨時隨地的接發微博。微博的表達簡單,簡短的一句話或是一張照片就是一條微博。微博的溝通簡單,微博的溝通模式是“加關注”,即用戶可以隨時對他人“加關注”。微博的實現簡單,微博用戶發布的每條信息在第一時間會自動呈現給關注者,而無需對方主動訪問。2、微博內容的精簡性。微博的容量是不超過140字符,內容呈現精簡化。隨著現代社會工作生活節奏的加快,快餐式的文化隨之流行。微博140字符的限制正好迎合了現代人快餐化的生活方式。3、微博介質的多樣性。人們傳播信息經歷了從報紙到廣播到電視再到互聯網的發展過程。
二、微博對高校學生思政教育工作的積極影響
(一)微博拓寬了高校學生學習教育的平臺。目前一些高校實行“2+1”、“3+1”等產學結合教育模式,畢業班學生因為頂崗實習、找工作等原因長期不在學校,非畢業班在校期間也有2-4周時間需外出認知實習,思政教育工作出現真空地帶,覆蓋不到參加社會實踐和畢業班的學生。微博的特性可突破了傳統教育和工作模式的時空限制,擴大教育覆蓋面,提高教育實效。
(二)微博改善了高校思政教育的方式方法。傳統的學生思政教育工作由于受時間、空間、手段、人員等的限制,往往工作方式單一,通常是一對一或一對多式的單項灌輸方式,活動比較枯燥乏味,主要表現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同一主題內容的教育。開大會式的學習使得學習效果較差,無法滿足新時期大學生的學習要求。微博較傳統教育形式,更具有吸引力、親和力和凝聚力,可生動形象地強化對大學生的教育、管理與引導,可以有效提高教育工作效果。
(三)微博有利于發揮了高校學生的主體作用。傳統思政教育方式以說教、灌輸為主,缺乏師生間的雙向平等交流。微博的交互性特點能夠幫助高校教育工作者改善這一問題。微博雙方“加關注”使交流地位平等,有效減少了學生因為正面權威教育而產生的抵觸情緒和防范心理。在微博的平臺上,學生更容易吐露自己真實的心聲,老師更真切的了解學習情況并及時進行引導教育。
三、微博對高校學生思政教育工作的不利影響
(一)微博的碎片化、極端化和虛假化。微博開啟了碎片化的時代,140字符的限制滋生了形形色色的不規范語言,很多人懶得去遣詞造句,這對傳統文化的打擊很大。現在很多的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正在弱化。極端化是微博的另一個比較可怕的負面。相對寬松的信息發布環境,讓某些所謂的“意見領袖”站了起來,他們的存在很可能會使輿論走向偏激,而很多微博信息的接受者亦很不理性,經常“起哄”,另外,正因為環境寬松,也使得微博發布的很多信息呈現虛假化。
(二)微博的“圈群性”。微博圈群可以分為幾類:以朋友、熟人為主的群;以關注主題為主的共同愛好群;以自我提升或工作合作為主的行業群。微博上的溝通、交流使以圈群為中心,微博用戶之間形成小圈子,造成用戶圈子之間的分化和隔離。
(三)微博難以保持良久互動性。碎片化閱讀時代的網民,最大的特點就是瞬聚瞬散,尤其是一些官方微博,操作僅限于信息發布階段,持續關注的粉絲少,互動少,也不會借助活動、事件、話題等方式刺激用戶和粉絲的情感神經,使得用戶難以與關系鏈上的好友通過轉發、點評、私信等方式進行互動。微博是把雙刃劍,思政教育工作者應充分利用發揮微博的積極效應,規避微博的不利影響,推進高校學生思政教育工作新發展。
【參考文獻】
[1]謝濤麗,微時代高校學生黨建工作研究[N].和田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12(4)
[2]張小璉,劉思林.微博時代背景下的高校學生黨建工作[J].大學教育,2013(9)
[3]CNNIC.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R].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13(6)
[4]范曦,充分發揮微博“意見領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新西部,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