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大學生征兵工作現狀不容樂觀,本篇政工師論文針對大學生征兵與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展開了論述,認為高職院校軍隊思想政治教育對大學生的個人發展和社會責任感具有重要的意義,提出了通過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大學生征兵效果的措施,以統一思想,突出愛國教育,鼓勵大學生參與征兵活動。
推薦期刊:《高校教育管理》雜志系國內外公開發行的教育類學術期刊,其前身為創刊于1979年的《鎮江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2年更名為《江蘇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經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批準自2007年起正式更名為《高校教育管理》。主要欄目:高等教育理論與管理、教師教育與人力資源管理、高校學生教育與管理工作研究、教學組織與教學改革。
1大學生征兵現狀
自2011年我國國防部征兵辦出臺《應征入伍服義務兵役高等學校在校生學費補償國家助學貸款代償及退役復學后學費資助暫行辦法》后,在大學生征兵入伍這方面就有了很好的經濟支持。不僅如此,各地為了配合加強大學生征兵入伍的積極性,各地各政府就自身實際情況紛紛出臺了相應的大學生入伍激勵政策。如重點提高了退伍大學生的安置金與社會保障金,如果退伍大學生想繼續升學或者進修,在專升本與考研加分方面也有更大的優待。如外地退伍生源在畢業后落戶方面也直接入寬了條件,可以說,在國家與政府的角度上,在大學生征兵方面,已經提供了非常強的政策支持力度。但從實際情況上來看,當前大學生征兵方面還是存在著很大的難度與壓力。一方面,從大學生報名入伍的數量上來看,在政策推行后主動報名的大學生數量并未出現明顯上升。另一方面,對于知名學府來說,熱門專業、就業一片明朗的專業年年都存在著征兵任務完不成指標、征兵工作滯后的情況。從國家與社會層面上分析,軍隊的建設需要更為高素質的人才進入,大學生入伍對于軍隊建設有著強烈的現實影響力與政治意義。就現今的大學生征兵工作而言,大學生新兵的比例將會繼續提高,因此,如何提高大學生入伍積極性是國家與社會,高校與征兵部門的主要研究內容。
2大學生征兵與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相關意義
2.1大學生入伍對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義
高職院校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是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覺悟,樹立大學生對國家對社會的責任感。在現代社會的大背景下,經濟大潮讓各種思想層出不窮、思想多元、選擇多樣,這些都讓人們在獨立思考與個性化發展上有了長足的進步。但也要看到,多元的思潮下,各式拜金主義、虛榮思想、個人主義也開始抬頭,社會責任感的缺失形成了社會上各種不良風氣與思想。因此,加強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培養具有新時代精神大學生的基本前提,更是培養學生誠信、團結、自強、友善的重要條件。從社會對高職教育的期許來看,要想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大學生作為未來社會發展的棟梁必將成為實現中國夢的主力。因此,提升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提高其道德水平與綜合素質是影響未來中國社會的關鍵點。
2.2高職院校軍隊思想政治教育對大學生的意義
高職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其自身的特點,與軍隊的思想政治教育相比,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強調對學生個人發展的成就,強調學生對社會的責任感。而軍隊的思想政治教育強調集體主義,強調服從,禁止自由主義與個人主義。在此嚴格而明確的規定下,軍隊的管理效率得以實現,這也是一種最為高效的自我成就與管理的方法。高校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時可以參閱軍隊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導學生提升紀律意義,強調秩序,強調規則與約束。培養學生吃苦耐勞與強大自我的意識,減少個人英雄主義思想,提升學生集體榮譽感,并以此培養學生對國家與社會的責任感。
3通過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大學生征兵效果的措施
3.1重視統一思想,做好宣傳動員
大學生入伍對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來說也有著多樣的意義。這不僅意味著大學生在思想覺悟上已經有了一定的境界,同時也代表著校園文化的多元化。“人的價值觀必須通過行動與實踐才能得以確立”,因此,當大學生入伍后,發現與校園氛圍截然不同的氛圍必然能提升大學生的眼界,加之,軍營生活有其封閉性與單純性,同時也有著積極向上熱情奮發的精神氛圍,所以大學生從過去的學生眼光過渡到新兵身份,得以通過一種新的角度與眼光去重新審視與觀察國家與社會。這種與過往學生身份截然不同的精神體驗得以讓大學生更為深刻地體會到何為國家責任,何為公民意識,何為擔當與奉獻。而軍隊里強調服從,強調統一的要求也能讓大學生從心態上快速成熟,從過去的學生心態轉變為一名深知集體與責任的軍人。這種在服務與服從中培養起來的責任意識,有利于大學生更好地建立起世界觀與價值觀。與理論大于實踐的思想政治教育相比,軍營生活的體驗能讓大學生從內心深處認同集體的價值觀。作為一種特殊的義務志愿服務,服兵役的時間長達2年,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完全有時間與空間去為軍隊做貢獻,去完善自身的價值觀。與高職院校的實踐活動和普通的志愿援助項目相比,應征入伍對于大學生人生觀與價值觀的意義非比尋常。所以在進行高職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時,可以從以上方面進行宣傳與動員,提高大學生征兵入伍積極性。
3.2突出愛國教育,強調服務社會
從根本意義的層面而言,高職院校培養人才的根本目標是為國家與社會提供高素質的人才。而高職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在于讓大學生從思想與行動上達到統一,應征入伍是體現大學生為國家與社會作貢獻最為直接的實現方式。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的意識形態教育會忽略國防教育與愛國主義教育,作為高職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培養具有大胸懷,具有奉獻精神的大學生是體現愛國主義教育成敗的關鍵點。個人價值與集體價值的互相成就才能實現大學生服務國家與服務他人的目標。就目前的調查分析,大學生入伍動機是非常多元的,有些大學生從小就有著軍營夢想,作為大學生征召入伍是一件實現自身理想的事。但總的來說,在進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時,突出愛國教育,強調“沒有國家,何來小家”的觀點,強調為國家為人民作服務的意識是提升大學生征兵入伍積極性的要點。
3.3提升競爭意識,強調榮譽感
征兵篩選本身是一種淘汰性競爭選拔,對于大學生而言,要想入伍必然需要經過體檢、政審與綜合素質等關卡。但在實際操作中,考慮到大學生征兵任務難以完成的現狀,在很多高職院校的征兵過程中,一味強調征兵的待遇也許只會讓征兵工作更難完成。越是具有競爭性的機制對于大學生來說更具吸引力,在進行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時,要多強調征兵工作的光榮,強調軍營夢想的魅力,強調競爭性機制下能入伍是一件充滿榮譽與肯定的事情。當然,有些大學生是向往軍旅體驗,有些則是為了充實自己的青春,還有一些則是為了從經濟上減少家庭的壓力。所以大學生在面對征兵時會心有疑慮,如擔心自身學業受阻,擔心軍隊生活過于艱苦,掛念家人,擔心個人退伍后的人生走向,更為直接的還有擔心戰爭來臨的風險等。在征兵工作中,要讓大學生意識到,這是一次全面審視自身身體素質與思想水平的機會,通過軍隊鍛煉后將擁有強健的體魄與堅強的意志,再加上國家與政府為其所提供的政策支持,退伍后的大學生必然能站在人生新層次的起點上再創輝煌。
4結論
綜上所述,大學生應召入伍是實現自我提升的方法,入伍后的大學生得以充實自我,提升自我,強大自我,獲得核心競爭力。軍營生活的體驗與所學,能為大學生今后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因此,作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方面要認清軍營生活對于大學生的積極意義,另一方面也要善于推動大學生入伍工作,并參照軍隊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升學生的思想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