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亚洲日韩新视频_97精品在线观看_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_91精品网站在线观看

城鄉一體化空間要素特性研究

來源:期刊VIP網所屬分類:城市規劃時間:瀏覽:

  摘要:傳統的區域空間規劃往往將城鎮空間與鄉村空間孤立起來,人為地構成了城、鄉不同的二元規劃體系。然而,城、鄉是區域整體的兩個共耦組成部分,正如“圖”與“底”的關系。換句話說,城市與鄉村共同構成了完整的區域空間。因此本文對城鄉一體化空間要素特性進行了研究

  關鍵詞:城鄉一體化,空間要素,特性

  1.城鄉體系結構

  城鄉體系結構是構建城鄉一體化的基本骨架,亦是城鄉空間一體化布局的首要步驟,其它專項的一體化空間布局基本上是在城鄉體系結構的基礎上形成的。城鄉體系結構涉及到城鄉的經濟、社會在空間上的總體安排:在經濟效益上,它是產業布局的指導方針,為不同地域的產業發展類型提供了客觀依據;在社會效益上,它統籌安排了各類居民點及其配套的社會設施,將原本分散、對立的城市與鄉村居民點有機地結合起來,特別提升了農村居民的居住質量以及社會資源的利用率。城鄉體系結構客觀地反映了城市與鄉村之間的聯系,總體上我們可以從三個更為明確的階段來考察城鄉關系的變化,即城鄉二元孤立期——農業社會城鄉關系的主體特征,城鄉間聯系微弱,城鄉二元極化期——工業社會城鄉關系的主體特征,城鄉之間呈現“核心——邊緣”的二元極化關系,城鄉一體共生期——后工業社會城鄉關系的主體特征,城鄉一體共生。

  城鄉一體化程度較高的地區呈現出規模等級明確的多核心網絡狀的城鄉體系結構,該結構包括若干個分布均勻的區域中心以及各自相對應的若干次中心,它們之間的聯系多樣而緊密,共同構成了一體化的有機整體。傳統的城鄉體系結構規劃將城鎮作為主要依據,鄉村地區作為其次要補充,人為地割斷了城鄉之間的聯系,使城鎮規模無限制地擴大,而鄉村逐漸衰敗,從而導致了城鎮與鄉村社會、經濟、環境等各種問題的出現與惡化。城鄉一體化背景下的城鄉體系結構規劃則更加重視鄉村地區,著重建立城鄉之間的有機聯系,充分調動城鎮與鄉村各自發展的優勢資源與條件,形成城鄉互補、覆蓋全域的網絡結構。

  2.居民點

  從城鄉一體化的合理布局出發,城鄉居民點通常依照城鄉體系結構來進行布置,一般分為城市地區、重點鎮、一般鎮以及中心村等四級結構。其中,城市地區指主城區及其聯系緊密的周邊地區,該地區的居民數量應占據全市城鎮人口的大部分(約60%);重點城鎮為主城區以外市域內重點發展的建制鎮,是市域城鎮發展的集聚增長點,該地區的居民數量宜占據全市城鎮人口的 20%左右;一般城鎮為現有的建制鄉鎮,作為促進城鄉協同發展的節點,該地區的居民數量以占據全市城鎮人口的 15%左右為宜;中心村一般為村委會所在地,均為本行政村內較大型的居民點,中心村的居民總數量約為全市城鎮人口的 5%。

  3.產業布局

  從國內外理論與實踐的兩方面可以看出,城鄉一體化只能發生在地區生產力水平相當高的時期,因而,產業的發展是城鄉一體化的基礎與推動力。所謂產業是指同一屬性的企業集合,它是企業與區域經濟整體之間的一種中觀經濟層次單位。

  經濟地域的產業空間結構也稱地域產業空間結構,或稱產業地域結構,簡稱地域空間結構。經濟地域的產業空間結構是指人類的經濟活動在一定地域上的空間組合關系。具體說,就是指經濟地域的諸經濟內容在空間上的相互關系與地域上的組合形式。不同類型產業的空間布局亦不盡相同。譬如,傳統的農業生產發展布局,不僅受經濟規律影響,而且對區域的自然條件依賴較大,而第三產業則主要集中在各級城市和鄉鎮中,城鄉人口規模和人均收入水平往往是區域第三產業規劃布局的重要依據。

  同時,不同的生產方式也將孕育出多樣的城市空間結構。從產業角度來說,剩余價值規律是影響城市發展的主要因素,這是因為:城市的空間形態與資本再生產的方式相關,各種資本通過投資、建造和使用城市物質環境來獲取更多的剩余價值和資本積累,而資本的投資出路以獲利為準則,它引導著城市空間發展的區位選擇;其次,空間的形態和分布差異對勞動力再生產的方式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城市居住空間的分區與差異就是勞動力在生產領域中地位差異的空間體現。

  城鄉產業一體化布局的核心是因地制宜發展多元產業,力求使單位地域的經濟效益產出最大化。相對于發達的城市產業,長期以來鄉村地域主要以傳統的第一產業為主,生產方式落后,經濟效益較低;而一些鄉村新興的第二產業布局又以分散化為特征,阻礙了第二產業的升級和第三產業的發展。因此,城鄉產業一體化的發展應以重構鄉村產業為重點。目前鄉鎮企業的布點過于分散,不利于規模經營和“三廢”治理,不利于基礎設施的集中建設和小城鎮的合理發展。一般地,鄉村空間仍應以發展現代農業為主導,而對于已經形成規模且具有較大發展潛力的鄉村工業“應結合鎮級以上工業集中區統一考慮,以利于污染的集中治理”,同時,“工業集聚過程中應優先考慮同行業集聚和產業鏈的形成”。

  4.交通網絡

  發達的多元化城鄉之間的交通網絡是實現城鄉一體化的必要前提。交通網絡在三維空間上將經濟領域的各類產業、企業通過快速通道(如貨運鐵路)或專用生產管線(如石油管道等等)與原材料地或交易市場方便地聯系起來,將社會領域的各級居民點通過城市道路或軌道交通與城鄉各個不同的職能地域緊密地連接起來,將自然領域的生態、景觀資源通過綠色廊道與城鄉人文資源有機地融合起來,等等,從而將空間各組成部分在城鄉地域范圍內串接起來,形成一個相互聯系與影響的有機整體,為城市與鄉村走向融合鋪設了寬廣而堅實的“道路”。

  城鄉交通網絡分為對外交通與內部交通兩大系統,兩者對于城鄉一體化的發展均至關重要。區域對外交通是城市與鄉村存在的必要條件,亦是城鄉一體化發展的前提,如果對外交通的建設滯后,將嚴重影響區域內外的物質、財富與能量的交換,從而使城市與鄉村均失去了活力。城鄉內部交通是一體化發展的重要物質支撐,它將各個空間結構要素通過多種交通設施體系緊密地聯接到一起,從而組成了一套城鄉空間結構體系的基本網絡框架,因此,內部交通網絡布局的合理以及設施的質量將直接影響到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進程。

  5.基礎設施

  從總體上說,目前的中國城市與鄉村的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差異巨大。以城鄉居民人均用電量為例:2008 年,安徽省城鎮居民生活用電 70.62 億千瓦時,人均約 284千瓦時/年,鄉村居民生活用電 64 億千瓦時,人均約 175 千瓦時/年。從數據對比可以看出,相對于城鎮居民的生活用電,鄉村居民人均用電量明顯偏低。造成這種城鄉之間的差距是多方面的,但是,城鄉基礎設施的建設狀況迥異無疑是其重要原因: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廣大農村居民對電氣化家居生活的渴望愈發強烈,然而落后的農村基礎設施卻一直遏制著這種需求,譬如,目前有線電視網絡在農村地區尚未大規模普及,鄉村居民因電視收視質量的影響而對購買電視機以及收看電視節目的欲望并不太高,而隨著新型的數字電視系統在全國城鎮范圍內的迅速普及,鄉村居民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的電視收視質量又將受到一定的影響,收看頻率亦將減少,從而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鄉村居民的日常用電量。

  城鄉基礎設施的二元化狀況,不僅導致了城鄉居民生活質量的差距,也嚴重影響了諸如區域產業等其它空間要素的一體化發展。作為重要的載體支撐,城鄉基礎設施的一體化發展不應“鋪天蓋地”式的盲目投資建設,而應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切實地結合當地現狀及可預見的未來發展方向,避免重復建設和盲目建設,應以建設高效率、系統化、城鄉一體的基礎設施為最終目標。此外,基礎設施的建設與當地產業的發展也存在著相互依存、互利互惠的關系,基礎設施不僅為產業提供必要的基本生產條件,同時也從產業發展中獲利,得到穩定的建設與維護資金之來源。

  6.社會設施

  所謂的社會設施主要是指公共服務設施,具體包括行政辦公類、文化娛樂設施、體育設施、教育設施、醫療設施、商業設施以及環衛設施。從表面上看,城鄉一體化的概念主要涉及的是城市與鄉村這兩個地域范疇,然而,其最終目的是要同步提升城市與鄉村居民的生活質量。因此,以人為本是城鄉一體化永恒不變的主題。在眾多空間要素中,唯有社會設施是與城鄉居民日常生活聯系最為緊密的場所,因而社會設施的布置安排在城鄉一體化進程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然而,由于我國城鄉二元結構的長時期存在,自然地造成了城市與鄉村在社會資源分享方面的巨大差距。以城鄉的醫療衛生事業狀況為例:據統計,2007 年我國城市街道衛生院平均每院床位數 20 張,衛生技術人員 31.1 人;而我國農村鄉(鎮)衛生院平均每院床位數為 18.7 張,衛生技術人員 21.7 人。事實上,除了醫療衛生設施以外,城鎮居民與鄉村居民在其它重要的社會設施分享的數量與質量上面也存在著巨大的差距,譬如,2007 年我國城鎮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達 117464.5 億元,而農村僅為 19859.5 億元,如果從人均方面計算,鄉村居民與城鎮居民之間的差距更加巨大。

  社會資源分享的不公平必然導致了社會設施在城鄉之間分布的不均:城鎮擁有絕對多的學校、醫院、市場等等便利設施,分布較為合理均勻且服務質量較高,而鄉村的社會設施相對匱乏,設施質量更是無法與城鎮設施相比。

  作為城鄉一體化布局中重要的附屬部分,社會設施的空間布局一體化將對消除城鄉的社會二元結構產生積極與深遠的影響。城鄉社會設施一體化布局應按照結構合理、發展均衡、網絡健全、運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原則,以政府為主導、以公益性公共部門和單位為骨干,用政策引導社會資本積極參與,加快建設城鄉教育、文化、體育、衛生等社會服務體系,形成城區、鎮、村規模不同、分工明確、層次清晰的公共服務設施系統,促進現代城市文明向廣大農村輻射和延伸。社會設施的公共屬性決定了政府在其建設中應發揮主導性作用,同時,政府也應拓展多種渠道,積極引導社會資本參與建設。在社會設施的一體化布局中,應切合當地居民的實際生活需求,形成規模與層次不同、分工明確的社會服務設施系統,使其在各自不同地域均能發揮最佳的社會效益,避免盲目大規模、千篇一律的浪費型建設。

  7.生態結構體系

  生態系統系指生物群落與非生物環境所構成的整體,其中所謂生物群落系指植物、素食動物、肉食動物和微生物,所謂非生物環境包括無機物質、有機物質、氣候。

  由于城市與鄉村長時期的相異化發展,城鄉兩地的生態環境亦呈現出了顯著的二元化特征。城市生態系統是人工環境的生態系統,人工化的影響十分明顯;城市生態系統又是一個大開放系統,時刻需要輸入大量的能量亦同時輸出大量廢物。鄉村是各種自然資源、自然生態系統集中的地方,相對于城市,傳統意義上的鄉村生態系統的原生性保存較為完好,生態系統的自我凈化能力較強。

  遺憾的是,由于城市化與工業化的飛速發展,無論是城市還是鄉村,生態系統質量都在不斷地惡化。城市生態系統的惡化可以理解為是城市與工業發展的失控,人類尚還可以通過科技的進步來遏制之,然而,作為天然的“城市凈化器”的鄉村如果也出現生態危機的話,那么城市生態系統的徹底崩潰之時甚至城市的末日也離我們不遠了。目前,中國農村各種自然資源的人為破壞和自然損毀、退化嚴重,工業污染與農業自身污染疊加,制約了經濟發展,也惡化了環境。

  造成城市與鄉村生態環境同步惡化的主導因素還是處于強勢地位的城市,而問題的根結卻在于城市與鄉村之間不合理的生態發展關系。長期以來,鄉村空間在整個城鄉生態環境體系中,在很大程度上是作為城市的環境緩沖區的角色出現的,主要的功能是對城市污染物的稀釋和自然凈化。但是隨著城市化與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城市污染物總量已突破了鄉村空間的環境容量,同時隨著鄉村自身的快速發展,其本身的污染問題也日益嚴重,久而久之,鄉村已逐漸失去了生態凈化的能力。

  擺正城鄉畸形的生態關系才是長久的出路,即讓城市在科技運用與科學規劃的幫助下走低污染的發展之路,從而使鄉村生態系統從過重的環境壓力中解放出來,恢復原有的凈化調節能力。而只有讓城市與鄉村處在一體化生態體系之下,才能保證整個區域的生態系統在有機、健康的動態能量交換中可持續地發展。同時,也只有實現區域生態結構體系的穩定,才能保證城市與鄉村持久的一體化發展。

  參考文獻:

  [1]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國家統計局.農村經濟綠皮書(2010 版)[M].北京:社會

  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

  [2]柳思維,晏國祥,唐紅濤.國外統籌城鄉發展理論研究評述[J].財經理論與實踐,2007,28(150):111-114.

  [3]段進.城市空間發展論(第二版)[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4.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宾| 镇江市| 保靖县| 霍城县| 城口县| 湟源县| 德清县| 济阳县| 佳木斯市| 洛宁县| 平谷区| 安吉县| 德阳市| 泗洪县| 淮阳县| 伊吾县| 喀喇沁旗| 琼结县| 玛曲县| 朝阳市| 兴隆县| 香河县| 陇川县| 临泉县| 苏尼特右旗| 息烽县| 农安县| 高邮市| 达日县| 泰顺县| 布尔津县| 丰镇市| 蒙山县| 青海省| 邳州市| 绥芬河市| 陈巴尔虎旗| 迭部县| 城固县| 江永县| 保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