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本文作者結合實際工作經驗,提出了對城市雨水系統及污水系統的改進措施,供大家參考。
關鍵詞:城市,排水系統,規劃,探討
排水系統如城市的命脈,保證其正常運轉,對于保護環境、維持城市的正常秩序有著重要意義。但是按照傳統設計方法建成的排水系統,在實際運行中往往難以達到預期效果,如: 汛期城區道路和立交橋下積水;污水管道淤積堵塞,污水漫溢,疏通作業效率低;新舊管道及用戶污水接管施工困難;污水處理率低;再生水推廣困難等,這些問題的存在給排水系統的運行維護管理帶來諸多不便,維護作業費時費力,如何優化和改進排水系統運行,就成為排水管理部門所面臨的問題。
1 對城市雨水系統的改進
1.1 對雨水管道出水口的改進
城市內的雨水大多通過管道就近自流排入河道等水體,但平原城市由于受地形限制出水口多采用淹沒式,即出水口低于水體水位。由于受水體水位頂托,管道內水流速度減小,管道排水能力減小,導致汛期城區低洼地段長時間積水,影響車輛通行和市民的出行。另外由于出水口處多不設閘門,導致雨水管道下游河水回灌段無法進行清淤。鑒于上述原因,建議采取如下措施:
1.1.1 城市雨水管道
入河出水口應盡量高于或等于排放水體的設計水位,可采取減小管道坡度、管道淺埋加固處理、調整城市豎向規劃等措施來實現;
1.1.2 如出水口不得已低于排放水體水位時,設計上應考慮水體水位頂托的影響,核算淹沒出水的排水能力,當不滿足時在入河口處建設抽升泵站和溢流閘門,以在汛期時開啟水泵抽升強制排水,同時因閘門的設置也利于下游管道的維護清淤;
1.1.3 為保證立交(尤其是下穿立交)排水出水口的可靠性,立交排水應采用獨立的排水系統。
1.2 建設雨水管道之間的連通管
城市內的雨水管道往往建成幾個各自獨立的排水系統來排除雨水,各系統之間互不連通。但是根據實際經驗,由于雨水管道各系統的匯水面積、集水時間均不相同,因此高峰流量不會同時發生,各系統的排水能力也就各不相同。為充分發揮各個排水系統的排水能力,減少地面積水時間,建議在相鄰兩個系統之間的適當地點(如易積水地段)設置連通管,將雨水管道建成環狀管網,通過連通管可相互調劑水量,達到改善排水情況的目的。
1.3 建設直通污水檢查井的雨水收水口
在暴雨集中的北方城市,為盡快排除地面積水,往往采用打開污水井蓋,強行排水的做法。這樣做效果很好,但是也給行人、車輛及自身帶來安全隱患。可以設置專用收水井,直接與污水管道相連,不與雨水管道溝通,既可避免河道頂托雨水倒灌,又達到排除汛期路面積水目的,同時也消除了人力打開污水井蓋排除路面積水而帶來的安全隱患。
1.4 對雨水收水口的改進
雨水口的型式主要有平篦和立篦兩類,平篦水流通暢,但易被雜物堵塞,影響收水能力,立篦不宜堵塞,但邊溝需保持一定水深。針對多數地區不經計算、不加選擇,完全按道路長度均勻布置雨水口的情況,雨水口的布置應做以下改進:
1.4.1 雨水口的布置應根據地形及匯水面積,結合道路縱斷設計布置;
1.4.2 對于低洼和易積水地段,雨水徑流面積大,徑流量較大,為提高收水速度,需要適當增加雨水口數量,最好采用“線形”收水井;
1.4.3 對于道路縱坡較大路段,尤其是立交橋的引道處,應采用平篦雨水口收水,且在上游就開始布置雨水口,在下游段相應設連續多篦雨水口,形成 “線形” 收水井,讓徑流雨水從上游開始就收進管道,避免全部匯到下游或橋下后, 造成積水;
1.4.4 下穿立交應保證其獨立的出水系統, 其橋頭應增加截流設施, 以分流客流雨水;
1.4.5 采用立篦雨水口時,應根據道路道牙高度,保證有足夠收水斷面,道牙高度不足時,立篦與路面銜接處應做成三面坡。
1.5 建設住宅小區的雨水管道
目前多數庭院和住宅小區不建設雨水管道和雨水口,其院內的雨水經地面徑流至市政道路上后才經雨水口進入雨水管道。這樣院內的雨水要經較長的時間才能收進雨水管道。由于院內徑流雨水的匯入,增加了道路上雨水口的額外收水量,延長了泄水時間,易導致路面積水。為解決該問題,建議在庭院或住宅小區建設雨水管道和雨水口,讓雨水在盡早時間內收進雨水管道,避免徑流至道路上。
1.6 應研究推廣應用滲水型雨水排水系統
為了充分利用寶貴的雨水資源, 減少大量雨水徑流給城市防汛帶來的壓力,應進一步研究開發及推廣利用雨水入滲排水系統,減少雨水排放量,使雨水排放、入滲以及儲蓄利用三者有機結合起來。同時雨水檢查井及雨水口的底板也相應設計為滲水材質,其井內不應采用水泥砂漿抹面。
2 對污水系統的改進
2.1 在用戶污水管線出口建立格柵井及水質檢測井
污水中纖維、塑料等沉積物、懸浮物和漂浮物的大量存在,給管道的清掏和疏通維護作業工作帶來很大工作量和困難。特別是抽升泵站的格柵間,每天都攔截到大量的漂浮物。 有的漂浮物通過格柵進入泵房后,常導致水泵葉輪堵塞、 磨損損壞現象。盡管格柵柵條間距一再減小,有的已減小到 16mm,但是仍有大量的漂浮物進入泵站,致使水泵葉輪常常堵塞。為解決以上問題建議在庭院或住宅小區的污水管道出口處設置簡易人工攔污格柵,由物業管理人員定期清理、清掏,這樣就從源頭上控制住了漂浮物進入市政管網,給市政管網的維護管理節省了很多工作量,帶來極大方便。根據建設部令《城市排水許可管理辦法》的規定,為加強用戶排水水質管理,應在用戶排水管道與市政管道連接處設置專用水質檢測井,并在井蓋上注明“檢測井”字樣。
2.2 在檢查井井底設置沉淀池
污水中大量的沉積物在管道內水流量少、流速小時,會發生沉淀,造成管道淤積堵塞,通水不暢,而管道的疏通工作又費時費力。針對傳統的檢查井做法,建議將檢查井的井底改進為沉淀式的,井底下沉 30~50cm。這樣污水中的沉積物多數會在檢查井中沉積,不至于流入下游管段,在管道維護作業中只要定期用抓泥車清掏檢查井內的沉積物就可以了,減少了對管道的維護作業工作量。
2.3 在檢查井內設置閘槽
污水干管中的流量和流速都較大,有的檢查井內的水位較高,管道維護作業或戶線污水管接頭時,需要將管道內的水位降低或斷流,如采用草袋、膠囊等措施斷流則困難較多。為了維護作業方便,建議在污水干管的管道交匯處檢查井、轉彎處檢查井或直線段的每隔一定距離的檢查井內根據需要設置閘槽,通過閘槽的開閉可以控制水流,便于維護作業。同時考慮到戶線支管接頭時施工方便,建議能研制一種較輕便、實用的管道阻水設備。
新舊管道銜接處也應設置閘槽井,并鋪設甩線。閘槽井起到關閉待建管線(甩線)的作用,避免了已使用管線內水位高,無法與待建管線銜接問題。應合理預留污水支線,支線長度應甩出道路紅線,支線端應設置檢查井,以便于用戶排水管的銜接。
2.4 關于檢查井構造的改進
在對排水管道進行疏通作業時,往往利用竹片或高壓水車,從檢查井內順管道方向作業。但傳統多數做法都將井內爬梯安裝在檢查井內進水管口正上方,也就是檢查井的井壁直墻(相切點)位于進水管口一側,這樣做實際對排水管道的養護維修造成不便,不便于穿竹片或高壓水帶。為便于作業, 應將爬梯也就是檢查井的井壁直墻(相切點) 設在垂直管道方向線的一側,相應的防盜檢查井蓋開啟方向,應位于爬梯的另一側。
2.5 關于泵站集水池有效容積和最低水位線確定問題
對于舊排水泵站改造,如原有集水池容積不變,考慮到隨著城市的發展,污水排放量會相應增加;隨著城市雨水實際徑流系數的增大和匯水面積的增加,雨水泵站的收水量也會增加;另外,在暴雨量集中的北方城市,為加速雨季路面積水的排除速度,往往采取打開污水井蓋的措施,通過污水泵站抽升,強行排除,可見污水泵站也擔負雨水的抽升任務。因此,要求改造后的泵站抽升能力要有較大提高。如何解決原集水池有效容積偏小問題,有兩種辦法:①考慮雨污水泵站實際運行中,集水池內水位長期高于設計最高水位,高于管頂很多,進水管道屬于受壓情況,因此計算集水池的最高水位時可以高于雨、污水管頂,也就是高于原設計最高水位,但要復核,控制最高水位不得使管道上游地面冒水;②《室外排水設計規范》中規定的,污水泵站集水池的有效容積,不應小于最大一臺水泵 5min 的出水量;雨水泵站集水池的容積,不應小于最大一臺水泵 30s 的出水量,是按人工操作所啟動時間而要求的,隨著水泵技術、自控技術的進步,其有效容積可以減小。對于新建排水泵站,其抽升能力及集水池有效容積確定時也應考慮上述因素。根據一般原則,泵站集水池最低水位應該是保證水泵葉輪吸水的水位,一般為葉輪所在水位線。由于潛水排污泵的諸多優勢,近年來普遍采用,但由于潛水排污泵的電機不能在露出水面狀態運行,故這種情況下,泵站集水池最低水位應該根據電機允許露出的水面高度確定。
3 結語
在實際工作中,如果能對上述幾個問題認真加以改進,對于緩解城市汛期路面積水,保證排水系統安全運行,提高污水處理率,減少水體污染,減輕維護管理工作量無疑將起到明顯效果。
參考文獻:
[1] 陳銳,張志軍. 舊排水泵站的技術改造 [J]. 中國給水排水,2010,(8).
[2] 張志軍. 城市排水系統運行安全性分析. 市政技術, 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