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 加快丹東新區人口集聚,使新區城市建設規模和人口增長規模相匹配,對丹東新區的快速形成和健康發展有舉足輕重的重大意義。本文從丹東新區人口集聚的有利條件出發、探討制約新區人口集聚的諸多要素,并對丹東新區加快人口集聚提出相關建議。
【關鍵詞】 丹東新區,人口集聚,建議
開發建設一座新城區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它不僅要求規劃建設具有新的理念及較快的建設速度和較高的建設質量,同時也要求在較短的時間內集聚人口,形成旺盛的人氣,使城市建設規模和人口增長規模相匹配。上世紀90年代以來,為了推進城市化進程,我國一些中等城市嘗試了建新城區的做法,他們遇到的一個共同的難題就是新城區建成后大約10年內城市人氣不旺。如山東省東營市、江蘇省宿遷市、遼寧省葫蘆島市、浙江省麗水市縉云縣等等。如何擺脫人氣不旺的陰霾,盡快推動丹東新區的人口積聚,提高新區人氣,提升新區的商業氛圍,是丹東新城區發展面臨的迫切問題。
一、丹東新區人口集聚的比較優勢
相對丹東老城區來說,丹東新城區有其獨特的優勢:
1、居住環境優美
新區規劃、建設立足高起點、高品位、高標準,新城區寬敞的馬路,星羅棋布的街頭綠帶,特別是建筑造型別致、間距合理、日照充沛、綠地充足的樓盤,與老城區住宅間距嚴重不足,交通擁堵、綠地匱乏的居住環境形成鮮明的對比。
2、第二產業支撐力較強
在新區發展的歷程中,隨著土地資源效益的發揮,新區逐漸從以農業占主導地位向以工業為主導地位轉變,工業化將成為推動城市化進程的主要動力,新區積極致力于發展高加工度、高附加值的制造業,形成新的比較優勢。通過制定優惠政策,引導工業企業向新區集中,隨之而至的大量產業工人將在新區找到就業機會,從而為他們在新區的安家落房創造先決條件。
3、可持續發展的空間廣闊,前景無限
丹東新區的城市框架已經拉開,浪頭、文安一帶的公共設施服務帶,工業產業帶、居住空間帶及中部的綠化核心帶已經形成一定規模,新的行政中心片區的建設已經展開,丹東城市發展以新區發展為重心的態勢已然形成。規劃的中朝新陸路口岸——新鴨綠江大橋,將從丹東新區東南部穿過,丹東新區將成為中朝、乃至東北亞的重要交通樞紐和口岸節點,成為中國的形象門戶地區。新區將建設成為具有山水城市特色,又富有現代氣息的現代化城區。
二、制約新區人口集聚的主要原因
雖然新區人口集聚的有利條件較多,但受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房地產開發、就業、教育、人口流動等相關因素影響,制約新區人口的集聚程度及集聚速度,原因為以下幾點:
1、交通心理障礙明顯
新區中心與與老城區中心相距20多公里,有鴨綠江大道、201國道、黃海大道相連。對于一些大中城市來說,丹東新區與老城區的這點空間距離已經微不足道,但對于已經習慣于丹東老城區東西不過三五公里,南北不超二十公里的出行活動范圍的人來說,如果白天在老區工作,夜晚回新區居住,其交通不便是顯而易見的。況且丹東的私家車保有量低,交通出行不便的影響足以占居重要位置。
2、購而不住的“空巢”現象凸現
新區的現代制造業正處于發育階段,以產業為鏈條的經濟輻射和對工業人口的吸納并不太強,走以產業工人為主的工人新村型的新區人口集聚這路還有待時日。在新區的房產銷售中,一方面受丹東新區良好的發展前景及丹東舒適宜人的氣候條件,引得很多外地人趨之若騖,爭相加入新區房產的生力軍。而在浩浩蕩蕩的“搶購大軍”之中,受各種原因影響,這部分大軍在短時間內很難成為駐軍。另一方面,本市在新區購房主力以公務員以主的白領居多,新區最初推進的房產開發就是以公務員住宅為突破口,而以公務人員為主的本地才俊大多已有舒適居所,如果政府不在近期遷往新區,這部分人自然不愿遷居新區,自找舟車勞頓之苦。
3、綜合配套設施滯后
以房地產、旅游、教育和為現代工業提供配套服務的金融、物流、研發、信息、商務等為代表的現代服務業發展滯后,文化和娛樂業建設滯后,新區目前還沒有形成相對繁榮區塊,實際房價與居民的心理預期存在較大差距,致使出現了人氣等商氣、商氣等人氣的不景氣現象。
三、對新城區集聚人口問題的幾點建議
雖然,我市在建設新城區時充分考慮了多種有利于城市發展的因素,科學規劃、合理整合利用了各種資源,滿足了形成一個城市所必備的條件,同時,通過黨政機關遷入新城區,能形成一定的人氣。盡管如此,也必須未雨綢繆,高度重視新城區集聚人口問題,使新城區從建成初期就形成旺盛的人氣和商氣,避免集聚人口緩慢的問題發生。為此,特提出如下建議:
1、要繼續加大新區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加快新區的城市配套設施建設。重點完善和建設新區道路、水、電、燃氣、供熱等相關配套設施,為加快房地產的有序開發奠定基礎。
2、要充分依托商業、文化、體育、旅游等產業,以體育賽事、學術交流,會議展覽、商貿洽談等大型活動為載體,聚集新區人氣。新區內要適時開辟特色商業步行街、啟動建設美食一條街,加快培育特色旅游產品購物一條街,盡快建設安民山公園、完善新區鴨綠江濱江景觀帶,增強新區旅游文化內涵、盡早開通聯接老城區與新城區的水上巴士,增加聯接老城區與新城區的城市公共交通線路,擴大新區人口流動量。在加快推進建設丹東新區九年制學校一流的硬件設施和校園環境建設。
3、調控新區房價,拉近新區房價與市民對新區房價的心理預期,充分挖掘潛力,科學合理地做好土地出讓,抓好房地產業的有序開發。加強建設過程中的管理,節約原材料和資金,使房屋造價壓縮到最低程度,使普通市民能夠具備在新區購房的承受能力。要注重住房供應結構的調整,鼓勵各開發商多開發一些中低價位的樓盤,適應不同消費者的需求,滿足各階層購房者的愿望。要加強對商業房的宏觀調控,控制總量供給,加強規模積聚,改變老區沿街建筑都要造商業用房的傳統習慣,努力營造城市特色商業圈,使新區的商業地產市場進入健康良性發展階段。
4、完善政策,創造良好的軟環境。新區人口集聚速度的快慢,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人口集聚地的政策寬松程度。根據目前新區的特點和實際情況,建議適時出臺相關的政策、措施:如免收在新區就業的外來人口子女在城區讀書的“借讀費”或“贊助費”,使他們的子女與城區人口子女享有同等的待遇。出臺一些針對性的扶持政策措施,對在新區經商、務工的,要在稅收、工商(或市場)管理費、技能培訓、交通出行等方面給予減免、優惠措施,創造一個寬松的經商和發展的環境,吸引更多有識之士到新區投資經商。
5、加大管理、宣傳力度,樹立新區良好形象。注重丹東新區城市管理與提高市民素質的有機結合,不斷增強市民的家園意識、文明意識,實現城市環境和人文環境的和諧統一。以塑造整潔、文明的城市形象為目標,著力整治交通秩序混亂、亂擺亂賣、亂搭亂建等“臟亂差”問題,塑造整潔靚麗、文明有序的城市新形象。要通過廣播、電視、報紙、網絡等媒介,向社會推介丹東新區的發展定位與產業導向,宣傳新區開發建設的工作思路、最新動態和工作成效,使“居住在新區”、“生活在新區”、“創業在新區”的觀念深入人心,為人們投資新區、入住新區增強信心,為提升新區人氣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