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 本文筆者對太和縣雙浮鎮通過現狀分析闡述從而對其進行總體規劃探討。
關鍵詞:城鎮建設;發展;規劃;戰略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rough analysing and expound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huangfu town of Taihe county, the author explores the overall planning.
Key words: town construction;development; planning;strategy
中圖分類號 : TU984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雙浮鎮歷史悠久,因本地古有雙浮屠(塔)而得名。原塔約建于唐代,自那時起,雙浮鎮就在緩慢地擴大。鎮政府即坐落在原文廟舊址上。
經濟社會狀況
近年來雙浮鎮政府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調整結構和提高效益為重點,加快了經濟發展。2010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9680萬元,年均增長9%,農業總產值12780萬元,年均增長10%,工業總產值6900萬元,年增長率10%,財政收入320萬元,年增長率8.5%,農民人均純收入4468元,年均增長率8.6%。
規劃原則
(1)城鄉統籌協調發展的原則
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的要求,綜合協調城鄉用地和其它空間資源,對城鄉發展的空間提出明確的開發管治要求,加快農業產業化和農村城市化進程。
(2)可持續經濟發展與生態建設相協調原則
生態作為不可再生資源,對城鎮發展有重要意義。本次規劃強調環境意識,力求創造優美宜人、有地方特色的雙浮鎮人居環境。
(3)遠期發展與近期建設相結合的原則
城鎮總體規劃的實施是一個長期、動態的建設過程,理想與現實兼顧,遠期發展與近期建設相結合,充分考慮城鎮的現狀,統一規劃、分步實施,合理確定各期的建設目標和任務,確保規劃方案具有可操作性。
(4)可操作性原則
針對現狀城鎮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和突出矛盾,提出切實可行的規劃對策。
(5)彈性原則
適應市場經濟條件下投資主體多元化要求,在合理布局的前提下,賦予規劃一定的彈性
城鎮發展SWOT分析
1、優勢(Strengths)與潛力
1.優勢
(1)區位優勢
雙浮鎮緊鄰舊縣鎮,是太和縣城的北大門。該鎮南緊鄰太和縣城,商品流通十分活躍,有利于吸引周邊臨近地區的人才和資金,發展本鎮經濟。
(2)交通優勢
雙浮鎮對外交通十分便捷。國道G105從鎮域中部南北向穿境而過。便利的交通條件,日趨活躍的人流、物流、信息流,為雙浮鎮未來城鎮發展、人口集聚、經濟騰飛、社會進步提供了有利條件。
(3)資源優勢
雙浮鎮氣候適宜,物產豐富,自然資源優越,不僅是太和縣重要糧食、蔬菜產區,而且還是周邊縣市人發交易集散地和全縣重要的木材加工基地。
雙浮鎮人多地少,農村存在大量的剩余勞動力,為雙浮鎮招商引資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提供了良好的基礎。近幾年每年均有數萬人在外經商務工,勞務經濟具有一定規模,且有許多外出務工人員的返鄉,帶回新技術、資金和信息,并有部分“打工仔”在家鄉進行了“返鄉創業”,帶動群眾共同致富,給雙浮鎮經濟注入了新的活力。
(4)工業優勢
雙浮鎮人發和木材交易久負盛名。人發產品曾遠銷港、澳、臺、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并呈現良好發展勢頭;木材加工企業日益壯大,為工業增強奠定良好的基礎。
(5)國家政策扶持
在區域統籌中,國家通過一系列政策推動中西部地區發展,如:逐步建立合理的財政支持,國家投資政策將向中西部地區傾斜,改善投資環境,加大扶貧力度等一系列優惠政策,為雙浮鎮的發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
2.潛力
雙浮鎮具有以下發展潛力:
(1)雙浮鎮交通便捷,市場繁榮,可依托現有人發、木材加工和農副產品加工建設工業集聚區。
(2)雙浮鎮不僅自然資源豐富,一產中畜牧養殖業優勢凸顯,為二產提供充沛的原產品貨源。
(3)雙浮鎮勞動力成本低,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潛力較大。
2、劣勢(Weakness)
(1)產業結構升級緩慢,質量不高。
雙浮鎮的產業經濟以農業為主,農產品深加工等后續延伸的空間未能得到充分利用,缺乏農產品加工企業和規范的專業市場,農業產業化和市場化程度不高。
(2)產業關聯度較低
目前雖然已有較大規模的人發交易市場和木材加工企業,但尚未形產品中相關產業鏈,人發和木材業處初級階段,無高端上游產品,產業鏈較短,產品關聯較差。
(3)區域經濟特色不強
近年來,雙浮鎮工業雖具有自身特色,但目前仍缺少規模大、效益好、牽動力強的龍頭企業,對整個區域經濟和相關產業拉動不強。
(4)資金較為短缺
雙浮鎮2010年全年工農業總產值不足1億元(6690萬元),財政收入320萬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4468元。財政緊張、建設和發展資金的短缺,制約著雙浮鎮經濟、社會的進一步發展。
(5)人才儲備不足
人才資源不僅是企業發展的首要因素,同樣也是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雙浮鎮目前的人才儲備主要問題是高級人才比重偏小。鎮域人口整體文化素質較低,一方面人才外流現象嚴重,另一方面對外地人才吸引不夠。
3、機會(Opportunities)
(1)全球經濟一體化
經濟全球化和入世有利于廣大發展中國家和落后地區保持自己的民族和區域本色,充分發揮比較優勢,加入更大區域范圍的產業分工與經濟合作,融入國際和國內市場。
(2)國家、地方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政策
為了緩解東西部之間的地區發展差距,我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基本思路是:東部升級、中部崛起和西部開發。這是由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由東向西逐步遞減,而自然資源分布則由東向西遞增的客觀趨勢所決定的。雙浮鎮應積極主動地推進與東部經濟的融合,更多吸納沿海地區的產業轉移,塑建人發交易和木材加工、銷售產業鏈,促進經濟結構的調整。
(3)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帶來的發展空間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最根本的是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大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形成以高科技術產業為先導、基礎產業和制造業為支撐、服務業全面發展的產業格局。
對于雙浮鎮而言,要把加快推進雙浮鎮經濟跨越式發展作為根本任務,大力調整產業結構,拓展城鎮發展空間,增強城鎮集聚輻射功能,提高城鎮在區域經濟中的地位與競爭力,使之成為太和縣城北郊現代化明星城鎮。
4、挑戰(Threats)
(1)相鄰五星鎮、舊縣鎮等加快發展以及縣城的膨脹對雙浮形成擠壓
近幾年來,雙浮鎮周邊的城鎮也在快速發展,由于產業雷同,加劇相互之間對銷售市場的爭奪,導致雙浮鎮產業的競爭力有所下降。另外,隨著城區向北拓展和太和工業園的發展,比較優越的投資環境和完善的基礎設施對本鎮企業引進和發展有一定的限制。
(2)高科技產業對傳統產業形成的挑戰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到來,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高新技術已成為綜合實力競爭的關鍵因素,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強大動力。而雙浮鎮生產集中度較低,技術含量不高,創新能力不強,產品檔次較低,缺乏市場競爭力。為此,在今后相當長的時期里,雙浮鎮傳統產業將受到高科技產業的嚴重挑戰。
(3)區域經濟一體化對雙浮鎮經濟帶來的沖擊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進一步完善,區域經濟一體化步伐將加快發展,城鎮發展面臨激烈的競爭。由于目前雙浮鎮工業化水平仍較低,城鎮競爭力偏弱,因此雙浮鎮應以產業為依托,完善城鎮功能,增強集聚效應,提高城鎮質量,提升城鎮競爭力。
經濟社會發展戰略
1、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認真落實阜陽市、太和縣各級政府提出的奮力崛起重大決策和東向發展,立足本鎮資源、市場優勢,發展特色經濟,大力推進跨越式發展,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努力把雙浮建成太和縣北部明星重鎮。
2、戰略目標
(1)2015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
至2015年,加強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的配套和完善,優化發展環境,實現全鎮地區生產總值年均持續增長,全鎮地區生產總值3.96億元,年遞增15%,財政收入640萬元,年遞增15%,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達到9500元,年遞增16%,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8‰以內。
(2)2030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
至2030年,全鎮主要經濟社會發展綜合指標達在全縣中處于領先地位, 2016—2030年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0%,至2030年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6.5億元,農民人均收入達4.0萬元,年均增長10%;城鎮人均住房面積30m2;人均預期壽命75歲。社會就業比較充分,城鎮社會保障體系趨于完善,建立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基層民主更加健全、社會秩序良好;可持續發展能力明顯增強,2030年末全鎮總人口控制在5.2萬人左右,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7‰以內;城鎮化水平達60%左右;全面普及高中階段教育。
3、產業發展方向:
(1)農業
雙浮鎮的農業發展要以市場為導向,以資源優化配置為基礎,圍繞城高效農業經濟,實現農業產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建設一批布局區域化、生產專業化、服務社會化、經營一體化的種植區和禽類養殖基地,實現農業跨越式發展。
1.優化種植業結構,大力發展高效經濟作物
按照穩糧、擴經、增效的原則,大力發展高效經濟作物,農作物復種指數大220%,糧經(飼)比達到5:5。
2.調整品種結構,大力發展無公害農產品
根據市場需求多樣化、優質化的要求,加大優質新品種和特色農產品的開發力度,提高無公害農產品的市場占有量。結合本鎮農業特點,選擇優質小麥、優質棉花、優質油菜等農產品為突破口,帶動農產品結構的優化升級。同時,要大力發展無公害蔬菜、綠色食品和健康食品,努力培育一批優質農產品品牌。
3.調整布局結構,建設產業化基地
雙浮鎮有著便利的交通條件和近郊區位條件,可發展“公司加養殖戶、養殖村”的模式重點發展一批牲畜和禽類養殖基地,逐步形成一批區域性產業基地。
(2)工業
實現工業化是雙浮鎮現代化進程中艱巨的歷史性任務。雙浮鎮工業發展按照黨的十七大提出的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的要求,結合中國入世后產業結構升級加快的宏觀形勢,積極調整工業結構,依托產業基礎優勢,發展精深加工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同時,走循環經濟的路子。努力實現工業由資源主導型向市場主導型轉變,提高雙浮鎮在區域經濟地域分工和產業鏈中的地位。同時積極扶持中小企業發展,營造寬松的創業環境。
1.扶優扶強,壯大工業整體實力
依托現有企業,堅持“抓大活小、扶優扶強”的原則,大力培植骨干企業,努力實現支柱產業多元化發展目標。同時加快利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的步伐,鞏固壯大現有的資源優勢行業。
2.大力發第二產業,走“工業強鎮”的路子
雙浮鎮人發、木材、篩網、農副產品加工已初具規模。人發、木材作為雙浮鎮工業發展的主導方向之一,在現有市場和企業的基礎上,建設市場產業鏈,延長產業鏈條,逐步形成以主導產品和骨干企業為龍頭,以中小企業協作為基礎的“小企業,大群體”,“小產業,大市場”的發展格局。
3.創造條件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新興產業
雙浮鎮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主要應圍繞新品開發和高新產業引進,提升本鎮產業品位,打造太和北部門戶新形象。
(3)第三產業
我國東部地區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和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為雙浮鎮第三產業的發展帶來新的發展空間。同時雙浮鎮工業集聚區的建設將推進本鎮第三產業發展。
1.商業。在城鎮建立直接為工業集聚區服務的產銷鏈。建設牲畜收購、工業產品交易等大型專業市場,為企業發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
2.信息業。搞好“電網、廣播電視網、郵政通訊網”的網絡建設,推進綜合業務由窄帶向寬帶發展。高度重視網絡經濟的地位和作用,積極實施和完善“政府上網工程”,加大信息資源的開發和信息網絡技術的應用力度。
3.金融業。加快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金融體制,積極推進多種改革,完善融資體系,強化金融監管,防止金融風險,提高隊伍素質,改善金融服務,增強金融業的競爭力。
4.社會保險和服務業。按照“獨立于企事業單位之外,資金來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規范化,管理服務社會化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保障體系”的要求,加快建設和完善城鎮職工的以養老、失業、醫療保險為重點的社會保障體系,積極發展適應農村特點的社會保險。建立健全社會福利網絡,分步改造和建設福利設施,發展優撫事業,提高傷殘、弱智兒童康復和教育水平,擴大社會福利企業安置殘疾人就業能力。確立國家、集體、個人共同負擔、全民參與的社會救濟體制。積極發展社區服務,提高社會化服務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