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不同民族、不同區域的文化傳統造就了人們不同的生活習性、心理特征和思維方式 ,因而住區設計應能體現地域性所蘊含的文化特色及空間內在的精神。立足于各地區特有的自然環境、經濟技術條件、歷史文化環境 , 從現狀存在的問題入手,探討地域性住區的適宜性要求及規劃設計方法。
關鍵詞:地域性住區;影響因素;設計方法
Abstract: Based on the unique natural environment at the regional,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condition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environment, starting from the status quo exists, to explore the suitability requirements of the territorial settlements and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methods.
Key words: regional settlements; influencing factors; design method
中圖分類號 : S757.4+2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一、地域性住區規劃設計的必要性
中國有著悠久歷史和文化傳統,這些曾經世代相傳。然而,在20世紀50年代后,中國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中,在國際小區模式和大規模住宅建設等因素的作用下,各地的居住區規劃結構采用統一的等級結構,單一而缺少變化,建筑布局千篇一律,建筑風格也大多是趨于類似的現代主義風格或是20世紀90年代后的曾經風靡一時的歐美風格。到21世紀以后,雖然地域主義受到普遍關注,偶爾會有關注環境、關注人文的地域特色的住區出現,但如何去發展又成了新的問題。國內的很多規劃師和建筑師也開始嘗試一些富有地域性風格的建筑創作,創造出一些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風格的新建筑,例如王小東的新疆大巴扎、貝聿銘的蘇州博物館等等,也出現了時下流行的“新中國風”等一些流派。但是,這些地域性創作大多是體現在公共建筑上面,而對于住區和居住建筑的地域性探討并不多。
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今天,人們生活品質不斷提高,住宅建設已成為當今建筑業的主流,因此,研究地域性在住區中如何體現,如何以居住建筑為載體來體現地域性已經非常迫切,而且也是很必要、很有意義的。
(1)從尊重歷史的角度出發,地域性使我們正視我們的傳統,能更好的了解自己,能更好的展望未來。
(2)從推崇人文的角度出發,每個地區的文化都有其獨特性,地域性體現了對城市人文的尊重,有利于提高住區人文環境和品味,營造住區特有的歸屬感;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3)從考慮經濟效益的角度出發,地域性的設計使住區更適宜居住,更有特色,具有地域特色的居住區環境對業主更有吸引力,可以提高開發商房地產銷售量,提高經濟效益。
(4)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出發,遵從地域性,即是設計時充分考慮自然環境,這樣有利于改善人居環境,節約能源,這與現代生態型住區,可持續發展住區,發展良好的人居環境理念相一致。
(5)從建筑創作角度出發,地域性住區設計可以開闊設計師的設計思路,激發設計靈感,使現今住區設計朝更加多樣化豐富化發展。
二、地域性住區規劃設計的影響因素
住區首先要滿足現代人對功能和舒適的需求,其次也要應滿足人們審美和文化的享受。影響各個住區的地域性特性的原因是多樣化的,從住區所處地區的自然條件到人文歷史,從它的經濟發展水平到建造技術水平,從人文傳統到民俗習慣,這些具象的和抽象的,物質的和精神的因素共同造就了一個地區的住區特色,使它有別于其它地區的住區,這就是住區的地域性,住區的地域性設計受到這些地域性設計要素的共同影響,只是在不同的環境下,有部分因素起主導作用,其它相對弱化些。
通過對民居建筑的探究分析和先輩們的給出的啟示,以及對國內具有地域性特征的住區的調研分析,我認為地域性住區的形成可以歸納為以下三種主要因素:一是本土的自然環境因素,包括地形、地貌、地質 水文、地震以及季節氣候等;二是經濟技術條件因素,包括當地經濟發展水平、當地用材、建造手段、生態建造技術等。三是歷史文化環境因素,包括歷史傳統、先輩祖訓、生活方式、民俗文化、本地人文、風土人情等。
(一) 地域性住區自然環境因素分析
客觀存在的地域條件,不同的地理環境,不同的自然氣候,讓長期棲息于此的人們在漫長的生活生產過程中,不斷沉淀下獨特的地域文化,也造就了住宅建筑的地域特色。以新疆喀什的高臺民居為例,在選址,形成,發展的過程中,歷經近千年的沉淀,在自然,氣候,文化等多方面的綜合影響下, 逐漸形成了居于高崖,密集層疊,平屋頂、小土樓、過街樓等鮮明的特點,民居建筑以封閉式庭院布局為特色,是為了適應此地干旱、少雨、多風沙的炎熱氣候條件。然而,從人類聚居生態思想的歷史演進過程來看,人類居住建設過程中的生態思想經歷了“生態自發—生態失落—生態覺醒—生態自覺”幾個階段,這反映了人對自然的關系從“尊從順應—控制征服—保護利用—協調共處”的變遷。這種演進不再是簡單的回歸和被動的適應,是更高層上的人與自然的協同,是人獲得改造自然世界巨大能力時,對更好的生存環境的追求。人們已經不像過去那樣一味的向大自然妥協,而是更加主動地趨利避害,合理利用自然條件。例如,在日本地震多發區,住宅形體簡潔敦實有利于抗震;由于印度氣候干熱,查爾斯.柯里亞設計的住宅建筑立面厚重,注重遮陽和保濕;例如,帕里克住宅是柯里亞“形式追隨氣候”理論的經典演繹。(圖2.1)建筑的平、立、剖面均體現了柯里亞在設計中對當地氣候環境的思考。在我國的寒冷地區,住區的住宅大間距行列式布局以利于獲得充足陽光日照,封閉的外觀有利于防風保溫,深色的外墻有利于吸收熱量以抵御寒冷;在我國熱帶地區,住區住宅則間距小,開敞通透的外觀,淺淡的色調,注重遮陽和通風。無論是哪一個地區的地理條件和自然氣候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不會發生質的改變,與其他影響設計的因素比較起來算得上是非常穩定客觀的,因此是我們地域性住區設計中首要考慮的重要設計條件。
(二) 地域性住區建筑技術因素分析
作為傳統的住區---民居,其建筑材料與建構技術的選擇和形成,往往與該地區的地理地貌,氣候特點,生產技術等因素有著強烈的關聯。通常建筑材料“就地取材”,以節約建造成本, 同時,這些材料所形成的建筑形式,使建筑打上了濃重的地區烙印,形成了獨特的地域建筑特色。例如我國四川、云南部分地區天氣潮濕炎熱,植被良好,盛產木材,故房屋多用吊腳樓。西藏地區的碉房依山而建,石材比較豐富,碉房多用石塊砌筑。而陜北,河南等地由于黃土資源豐富,多掘窯以居。重慶地區傳統建筑材料主要有青石、卵石、片石、木頭、竹子等。建筑使用地方材料既能節約能源,又能形成與環境高度協調的建筑,具備地域特色。特有的建造技術也是形成建筑地方特色的重要因素,重慶地區傳統的建造技術與地理氣候和建筑材料等密切相關。例如:因地處山地而產生砌石技術,因木材尺寸而使用穿斗結構技術,因多竹而有竹編墻抹灰的技術等。另外,在處理地形、自然采光通風、排污排水等方面的技術做法也值得借鑒。對于喀什干旱少雨,風沙較大,土資源較為豐富的狀況,胡楊,白楊等抗旱植物分布較廣,于是,高臺民居大多就由生土磚結合適度的木材砌筑而成,其具有易得性,低廉性,易加工性等特點。同時,這些適宜的材料和建構技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實現建筑自我調節的能力,能很好地達到節能和保護環境的目的,非常吻合當下的可持續發展理念。
(三)地域性住區文化歷史因素分析
地域性建筑文化,是人類有意識地改造自然,實現自身價值的重要表現之一,也是本土文化活動的重要產物之一。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沒有本土文化保護意識的民族是沒有前途的。一切文化都對人類歷史的發展做出了貢獻,世界文明就是由各地區的不同文化匯集而成的海洋。各種長期形成的文化都是平等的,也是彌足珍貴的。因而,如何保護本土文化,如何繼承民族傳統,是十分重要的議題和任務。各地區傳統建筑均帶有十分顯著的地域特色。本土文化即社會生活,民族審美,宗教信仰,生產活動等與當地地理環境氣候條件等匯聚交融,促成了傳統建筑的產生。這些傳統建筑蘊含著歷史傳統,并從多種角度解釋著地方文脈,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又代表著當地的文化。當然,這并不意味著傳統建筑只是地區歷史的產物,也不意味著地域建筑只是當地傳統文化的產物。恰恰相反,傳統建筑更與地區的未來相連,同時也與文化在未來的延續密切相關。因此,人們對自身區域特性,地域特性,民族文化的追求愈加重視。延續文化內涵,保護發展地域特色,體現本土特點已成為共識。
住區作為城市人類居住的地域,是文化的凝聚地和文化的承載地,住區的文化內涵和文化價值是住區生態價值的重要體現。通過對地域居住文化、生活方式、風俗習慣的研究,對地域居住文化有個深入的理解和體會,并結合實際調研,考察居民的居住需求偏好,在設計時提出指性的意見和決策,采取適宜的體現和延續方式,對于滿足居民對居住文化越來越重視的需求,取得居民的心理認同,繼承和延續地方文化與歷史傳統,保持城市特色與發展活力,實現城市文明的持續發展具有現實的意義。
三、地域性住區規劃設計方法
(一)住區布局結構
地域性住區的建筑布局與公共活動場所設計與當地的自然環境因素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首先,建筑布局考慮充分利用地形地貌,做到既能提高土地利用率,節約土方量,又能創造動人的具有地域特色的大地景觀。例如,平原地區的建筑住區布局較為規整,山地住區的建筑布局隨山勢起伏,較為有機,而濱水的住區,建筑的布局就要盡量爭取好的景觀視野,做出價值更高的江景房。其次,住區的建筑布局與當地自然氣候有很大關系,不同的地區依照其氣候特點,有不同的日照間距要求,建筑物理環境設計也有所不同,例如,在我國北方地區,夏天炎熱,南北向的房子要便于通風;冬天濕冷,南北向的房子又利于爭取日照,因此,人們對于住宅南北朝向十分苛求,板式住宅很受青睞,統一的朝向使它們有了統一的肌理和均質性。而在我國南方地區,冬暖夏熱,遮陽和通風很重要,而日照相對次要,因此,建筑布局要靈活多變,受主導風向影響較大,點式住宅較多,這樣也形成了相對有機的建筑布局形態。
地域性住區的布局結構也應當考慮當地歷史文化環境因素的影響。一是當地傳統地域文化的影響,例如,云南麗江人家住區的聚落式建筑布局,西安的街坊式住區布局,北京菊兒胡同的合院式住宅布局,江南地區的園林式布局等都是吸收當地傳統地域文化的精髓的結果。另一方面,當地的民俗習慣和民族風俗,例如,福建客家的民族風俗影響了當地現代住區的布局形式表現為內聚式形態。
(二) 住區道路系統
居住區的道路體系是其骨架系統,一方面它解決了居住區的人流、車流問題,聯系了各棟住宅、公建;另一方面它是創造住區景觀的主線。地域性住區道路系統不但是對自然地形的合理利用,它還是所處的區域城市道路肌理的延續。例如,山地住區的道路系統盡量順著等高線設置,以減少土方量。對比南方與北方的城鎮布局,就可以很容易地發現,北方城市多嚴整,南方多曲折變化。因而,在南方,住區多采用自由的道路體系與其所處城市道路體系相呼應,具有明顯的地域特色。
(三) 住區空間形態
地域性住區建設不僅是住區的建筑布局結構和道路系統的設計,還應該深入研究和把握住區空間結構與形態,結合當今人們居住需要來得以體現。從而創造出既符合地方文脈與個性特征,又適應當今城市化進程的地域性住區。作為人們日常生活,休閑交流活動場所的住區空間,除了要與地區的自然環境相適應,其形態應該與地區人們的生活習慣,民俗民風,歷史文化傳統有著密切的關系,這也是住區的空間形態的地域特性。
以我國西南地區的重慶為例,其傳統的街、巷、庭院、廣場、壩子等空間形態,特別是連續性的院落等空間結構是當地歷代居民傳承下來。在當地的現代住區設計中,這些空間序列可為我們所傳承,根據建筑體量的大小形成多層次的院落空間。(圖3.1)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山地住區的空間形態設計受到重視,古人在對山地的利用上,探索出一些很好的空間模式。例如,臺,吊,坡,梭,拖,跨,靠,合,分,架,挑,錯,這都是先人們對不同地理條件的山地合理利用的成果見證,對我們后人做山地設計時很有啟發。在山地住區規劃設計時,其地形的高差,坡度,坡向,地質情況等都是需要考慮的客觀因素。
四、結語
真正具有生命力的住區不僅應該堅持“以人為本”、“持續發展”的原則,同時也要注重民族文化與時代精神的集合、要具有獨特的地域特征。人是居住區的主體,是具體的使用者,居住區的規劃和設計在滿足人的生理要求的基礎上,也應該最大限度地滿足居住者的人文精神需求,創造出既有人情味,又有地域化的個性環境空間,才能使住區的活力得以再生。
參考文獻
[1] 單德啟著.從傳統民居到地區建筑.[M].北京.中國建材工業出版社,2004
[2] 黃光宇,陳勇著.生態城市理論與規劃設計方法. [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
[3] 盧濟威王海松著.山地建筑設計. [M].北京.中國建材工業出版社,2001
[4][意]阿爾多·羅西著.施植明譯.城市建筑.[M].臺北.博遠出版有限公司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