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亚洲日韩新视频_97精品在线观看_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_91精品网站在线观看

城市建設與傳統文化

來源:期刊VIP網所屬分類:城市規劃時間:瀏覽:

  [摘要]傳統文化是人類在5000多年的文明歷史中的累累碩果。而某些城市建設過程中,出現了許多與傳統文化間的矛盾和缺失傳統文化的現象。此文分析了城市建設過程中傳統文化的缺失,并在城市建設中對待傳統文化提出幾點思考。

  [關健詞]城市建設 傳統文化

  當今時代,文化不僅是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是一種核心力量。城市建設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體現。在城市建設中,合理汲取和利用歷史傳統文化,是豐富城市內涵,提升城市品位,塑造城市形象,增強城市競爭力的重要手段。

  自現代城市規劃開展以來,一哄而起的舊城改造其收獲卻是對古城和古建筑永難修復的破壞!英國文物建筑學會指出,70年刊發展的舊區改造所破壞的具有文物性質的建筑竟比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炮火摧毀的還要多!我國文物保護界也有類似說法,即中國改革開放20年來以建設的名義對舊城的破壞超過了以往100年。1982年始,我國先后公布了119個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但在古建筑保護與城市發展的沖突中,犧牲的往往是前者。

  一、 城市建設中傳統文化的缺失

  文化是一個城市的靈魂,一個城市的魅力不在于它有多少高樓大廈,而在于它的歷史底蘊。一個人沒有文化的城市是一個沒有靈魂的城市,不可能生存發展和持久的。城市的傳統文化是通過漫長的歷史時期逐步形成和遺留下來的寶貴財富。

  城市記載著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蘊涵著豐富的文化,它是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歷史與文化的載體,因而從這一角度來看,歷史也是一種文化現象。城市歷史文化遺產是城市發展的一種獨特的資源,把城市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納入城市規劃中,在城市發展戰略的層面通盤考慮,將有利于城市整體健康而持續的發展。

  隨著社會經濟、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和人口的迅速增長,世界城市化的進程在不斷加快,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的城市化進程更是日新月異。目前我國正處于城市化發展的階段,城市的數量已由1949年的136個,發展到目前的657個。外國評論家說,中國用20年的時間盡力了歐洲2個世紀才完成同樣程度的工業化、城市化和社會轉型。雖然今日中國絕大多數城市與以前相比已經日新月異,但在城市建設中出現的問題、“建設性的破壞”也愈加突出。我們許多城市在“發展”的口號下,破壞歷史傳承,大拆大建、突飛猛進,破壞了已有的文化底蘊。

  “1992年7月1日,矗立了80多年的濟南標志性建筑——具有典型日耳曼風格、可與近代歐洲火車站媲美的濟南老火車站被拆除,起因是某官員說“它是殖民主義的象征,看到它就想起中國人民受欺壓的歲月……那鐘樓的綠頂子(穹窿頂)像是希特勒軍隊的鋼盔,有什么好看的?”照此邏輯,號稱萬國建筑博覽會的上海外灘建筑群理應夷為平地!

  1999年11月11日夜,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襄樊千年古城墻一夜慘遭摧毀,鄭孝燮、羅哲文等專家稱之為20世紀末惡劣破壞歷史文化名城的事件。之前,還有福州三坊七巷的建設性破壞、貴州遵義和浙江舟山市定海的老街區被拆。

  2000年2月,北京美術館后街22號的命運引人關注,類似這樣的明清四合院維系著城市文明的起承轉合,但主事者并不認為這棟擁有私人產權的舊民居會比一間豪華廁所更有價值。北京這座“世界都市規劃的無比杰作”(梁思成語)被現代和后現代主義的建筑“強暴”得差不多了。”

  城市失去了自己的城市文脈,千城一面,西風盛行,城市無個性特色可言,歷史城市大拆大建,城市記憶一天天喪失,一些著名的歷史遺跡,由于缺乏精心的整體設計而遭破壞。一些老城名曰改造,歷史街區名曰更新,實則鏟平重建,面目全非,致使有些城市傳統中斷,城市傳統文化沒有繼承發揚,城市的地域特色難以再現,尤其是有些歷史文化名城已經名不副實。無論是沿海的還是內地的,無論是古都還是現在新興城市,其城市建設都出現了一味追逐“西方建筑理念”,到處是羅馬柱和巴羅克式屋頂,既沒有個性也沒有地域印記,更沒有民族風情,對城市的建設和發展帶來許多傷害和破壞。

  二、 關于城市建設的幾點思考

  羅榮渠先生曾指出:“繼承傳統不是回歸傳統,而是要超越傳統”。城市的更新是城市發展到一定階段必然要面對的任務。但是在城市的建設中要注意對城市歷史文脈、城市特色的保護與傳承,做到在延續中創新,在創新中體現傳統文化。

  (一)在新城區的規劃建設過程中,要重視體現傳統文化特色,特別是大型公共建筑的規劃建設。城市文化特色包含外在形象和內在素質兩個方面。城市的外在形象由建筑、道路、廣場、綠化等構成;內在素質則由經濟活力、治安狀況、傳統文化等構成,而其中文化又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與地理因素和經濟因素相比,傳統文化更能體現一座城市的吸引力。比如提起北京,人們首先想到的是故宮、天安門;提起蘇州,人們首先想到的是蘇州園林;提起???,人們首先想到的是騎樓。面對全球文化和文化趨同的挑戰,傳承歷史傳統文化已經成為城市建設不容回避的現實,特別是大型公共建筑,在規劃建設時,就必須充分了解當地的環境、氣候、民族、風俗習慣、古建筑特點等情況,從中尋找傳統文化的內涵以及創作靈感,建造出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和諧統一的精品建筑。比如世博中國館,就是歷史傳統文化與現代建筑完美結合的典范。

  (二)在舊城區的規劃建設過程中,要重視傳統文化的保護和開發。對城市中有價值的歷史文化與民族傳統精華,我們必須保護、繼承和發揚。對舊城區內的傳統建筑要加強日常修繕,改善必要的基礎設施。在重要的文化遺址周圍要設立保護范圍和緩沖區,嚴格控制建筑高度和密度,要保護原有的城市形態。要尊重城市原有的路網布局,要保存好代表某一時期、有歷史價值的傳統街巷肌理。必須堅持在保護的前提下加以利用,堅持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要避免盲目拆掉有歷史傳統文化內涵的舊城區,也要避免新城區繁榮,舊城區衰落不和諧現象。保護歷史傳統文化與發展現代經濟、保護舊城區與開發建設新城區是完全可以統一起來的。千年古城蘇州,實行保護古城、開發新區并進的方式就是很好的例證。

  (三)城市規劃建設要堅持法制化,方案評審要陽光化、透明化。同時加強規劃建設的監督管理。在城市建設過程中,特別容易遇到的問題是歷史傳統文化和現代化建設的協調與統一,因此,必須尊重社會公眾對城市建設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和受益權,堅持城市規劃建設方案陽光化、透明化;堅持城市建設法制化,加強規劃建設的監督管理。讓傳統文化融入生活、融入社會發展,從而樹立起城市獨特的文化魅力。

  綜上所訴,城市建設必須尊重自然、尊重歷史、尊重多樣性,在尊重城市發展普遍規律的基礎上堅持多元化,應注意發掘和塑造城市的個性魅力,建立獨立的城市形象體系。城市的文化資源、文化氛圍和文化發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城市的競爭力,決定著城市的未來,只有把保護和弘揚傳統文化的精髓當作城市建設的主旨,城市文化才能真正得到傳承,才能把傳統文化的底蘊轉化為城市發展的能量,我們對保護城市傳統文化的意義也就落到了實處,城市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融合也就真正體現出來。

  參考文獻:

  1、[美]詹姆斯.格萊克著,張淑譽譯.混沌開創新科學.上海譯文出版社.1990

  2、許學強等.城市地理學.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3、羅榮渠.現代化新論續篇[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

  4. 吳良鏞.城市化應從自己的源泉中繼承更新發展[N].光明日報.2008

  5.顧朝林.論中國城市持續發展研究方向[J]. 城市規劃匯刊.1994

主站蜘蛛池模板: 稻城县| 临海市| 肇东市| 克什克腾旗| 玛沁县| 桐庐县| 伊通| 石阡县| 贡山| 金昌市| 墨江| 莱芜市| 巴东县| 甘泉县| 明溪县| 南宫市| 普兰店市| 江安县| 贡觉县| 东阳市| 上犹县| 厦门市| 利津县| 内丘县| 特克斯县| 额尔古纳市| 桐柏县| 和田县| 石家庄市| 闻喜县| 海兴县| 金堂县| 靖边县| 隆德县| 老河口市| 光泽县| 商都县| 永新县| 克东县| 磴口县| 兰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