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提要 通過對天津市東麗湖地區現狀生態基礎的分析,在研究國內外生態可持續發展相關理論的基礎上,尋求東麗湖地區生態可持續發展的途徑,在土地利用、交通、綠化等各個方面,運用可持續理論作為支撐,實現東麗湖地區城市建設的健康發展,其中對于東麗湖地區最為核心的生態元素——水,做了重點闡述。
關鍵詞 生態可持續 水 流動 綠色交通 和諧
一 前言
1 背景
隨著天津市濱海新區開發開放步伐的加快,位于天津市中心城區及濱海新區結合部的東麗湖地區越來越受到關注,隨著空客A320系列飛機總裝線項目落戶空港物流加工區,濱海高新技術產業園區,華明新家園即將啟動建設,該地區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契機,為東麗湖地區的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機遇。同時《天津市城市總體規劃》和《天津市濱海新區總體規劃》要求將東麗湖地區建設成為生態環境建設區。
2區位
東麗湖地區位于天津市東麗區用地東北部,南為濱海高新技術產業園區、臨空產業區(航空城),東為黃港水庫,北部為七里海濕地生態環境建設和保護區,西為華明新市鎮。該區距天津中心城區20公里,距天津港25公里,距天津濱海國際機場10公里。生態基礎十分優越。
二 東麗湖地區概念城市設計簡述
1設計概念
可持續發展的城市必須具備的三個元素:水、生態和社區,從基本條件來看,東麗湖最大的資源就是水,因此,總體規劃打造“空間流動”的整體概念—流動的水體、流動的空間、流動的交通。整個用地從西向東,陸地和水面區域的布局流暢連貫,營造出一種自然的景觀,為人造和自然的發展都提供了機會。
2總體設計
(1)土地使用
總體規劃的主要目標是,概述并且抓住這一開發重要生態景觀的大好機會。在東麗湖周邊地區營造一種綠色的、適合生活和工作的環境,這個概念是總體規劃中一個基本的主導因素。
在規劃的過程中,將旅游和娛樂功能相結合同樣非常重要。本次規劃土地利用的主要特點包括:
- 中心區清晰明了,包含內容豐富多樣;
- 滿足日常以及一些特殊的需求;
- 滿足教育培訓需求,在中心區域配有學校、幼兒園、健康保健中心等;
- 規模較大(臨近地區政府行政中心);
- 社區中心建筑高度6-10層,林蔭道旁建筑高度為12-20層;
- 靠近濱水地區的住宅密度較高,有獨立交通連接和支撐。公寓建筑5-8層;
- 鄉村風格的生活方式,高檔聯排別墅、排房(階梯)和別墅,地塊規模都比較小,但是密度較高。
(2)綠色交通
規劃強調行人與自行車以及公交優先使用公共資源,弱化私人汽車的公共資源分配;地鐵2號線和濱海輕軌兩條軌道線路引入區域,構成區域軌道交通骨架;配合有軌電車系統,形成覆蓋區域的環保網絡;利用普通公交填補空白區域;公交站點以500米半徑覆蓋大于90%的開發用地。
水上TAXI站、公共步行、自行車租賃以及自行車道組成的網絡鼓勵可持續發展的交通方式。
(3)綠地系統
東麗湖地區北臨天津市七里海生態濕地保護區,西為黃港水庫,具有良好區域生態環境。本地區河湖密布,自然條件良好。因此本地區生態景觀應重點解決綠化、水系規劃。
結合現狀建設條件,全區綠化系統為“四軸四區”布局結構。其中以新地河、金鐘河以及規劃的兩條河道兩側綠化帶為主軸;以東麗湖、西區中心湖、北部城市公園區、體育文化區形成四個主生態綠化區。
三 東麗湖地區城市設計中的可持續發展策略
1生態系統總體策略
基地總體規劃的主要概念在于推動綠地景觀走廊的形成,使其貫穿整個基地。概念包括建立動植物自然景觀走廊,連接現有的植被,吸引和重新引入野生動植物。利用自然地形地貌和水文特征將基地同周邊環境相連接。
植物栽種將有助于項目生態功能的形成,例如:高爾夫球場內的本土景觀植物提供了重要的自然景觀連接。同樣,新建道路兩旁的當地植物將形成自然景觀走廊。
在整個總體規劃中,綠化系統將聯系三個空間等級。
—主要連接:基地和周圍景觀之間的主要連接
—二級連接:以基地大面積保留農田為基礎,高爾夫球場等在建立連接中起到重要作用。
—三級連接:包括沿河岸、水濱的綠化緩沖帶,以及道路兩旁的植被。
2生態水系規劃
(1)規劃原則
可持續性原則
水系設計合理與否是項目成敗的關鍵因素之一,必須使得水系利用保持可持續發展,從而長期保證水系中的水不變色、變味,使其水質滿足使用求;
生態原則
水系中諸多要素相互依存、相互制約,其中任意一項或幾項設計不合理,都可能引起整個生態環境的連鎖反應,因此水系的設計還應遵循生態規律,以生態健康發展為原則。
節約原則
“高質量高用,低質地用”,最大程度的利用水資源、節約水資源。
技術先進、經濟合理性原則
積極而慎重的采用合理的方案,并且要方便將來的維護和操作,降低投資,最大限度的降低運行成本;
(2)核心理念
將整個水系建設成以水資源綜合利用為基礎的水體流動模式,以生態系統為基礎的水質保持系統,以持續水源補給結合濕地修復為基礎的水體凈化系統,最終在整個項目區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水系統。
(3)遠景水系規劃
東麗區河湖交錯,生長著茂密的蘆葦植被和其他水生植被,具備河、湖、濕地
這些構成生態水系所必備的元素。
延續城市設計的理念,水系流向為西北-東南。以湖面為中心,濕地為兩翼,河流作為濕地和湖泊的聯絡線貫穿其間,而且河流也是水系輸入輸出的接口,這樣就形成一個完備的水系統。
整個水庫分為東、西兩湖,東湖水面開闊,可發展游船等一些需要大面積水域的項目;西湖則水面狹長,和陸地互相滲透,可開發一些濱水商業以及文化娛樂項目。
濕地被稱為“地球之腎”,分布在兩側的濕地可以把上游水質較差的水體凈化,而后通過金鐘河排入渤海,大大改善項目區的生態環境。
金鐘河作為湖面和濕地的主聯絡線,其它河流起輔助作用。
(4)水系循環及水利設施
遠期大循環(整個水系更新)
當水庫需要蓄水時,結合實際情況通過水庫南岸中部的引水閘把新地河匯集的雨水引入水庫,也可通過原引水閘把金鐘河的水通過新地河引入水庫;當需要降低水庫水位時,可通過安全閘排出水體。
遠期、遠景小循環(內部水系循環)
把水庫中的水排入城市濕地公園,利用濕地的凈化功能處理后,經水庫東北角的泵站提升注回水庫,這樣利用濕地凈化水質的功能就形成了一個內循環。
水利設施
根據以上水系循環原則,保持原水庫的引水閘、安全閘、五場閘不變,增設三個閘門,一個泵站,改造一個引水閘。
(5)浚深改造措施
分析已掌握資料,水庫浚深既不宜太深也不宜太淺,這是因為:如若過深,容易造成水庫水體與下部海相層中的水進行交換,形成水庫水質鹽化現象。根據相關地質報告,庫區地層揭露第一海相層出露最高頂高程-0.87m,浚深庫底高程不應進入海相層,且應留有不少于0.5m的保護層; 如若太淺,則堤岸的頂標高會高出周邊地面較多,景觀效果差。根據上述原則,浚深底標高定為-0.2米比較合適。采用庫內浚深方式,從距圍堤堤腳(堆島坡腳)50米邊線處開始開挖,邊坡采用1:10。庫內堆建島嶼,堆島頂高程4.8米。
浚深方式以及水面面積確定后,不同的蓄水位對應不同的庫容。根據規劃,東麗湖水面總面積為830.68公頃。通過計算,2200萬方庫容對應的正常蓄水位為2.7m。堤頂超高為最大波浪爬高、最大風雍水面高度以及安全超高三者之和,經計算堤頂超高為2.1m。堤頂高程為正常蓄水位與堤頂超高之和,即4.8m。
3生態規劃
(1)生態理念
—以保護自然為基礎;
—與資源和環境 的承載能力相適應;
—在發展的同時,必須保護環境,包括控制環境污染和改善環境質量;
—保護生物多樣性 和生態體系的完整性;
—盡量使用可再生資源,使區域的發展保證在環境承載能力之內。
(2)基地屬性演變
歷史:多水環境,生長著茂密的蘆葦植被和其他水生植被,沒有人為干擾。生態系統屬 性為典型的自然濕地生態系統濕地資源未受到破壞;
現狀:農田和被濕生水生植物和旱生植物占據的、閑置的擬建設用地。生態系統屬性為半自然型濕地生態系統向自然穩定的濕地生態系統演替;
開發:城市公園、生態居住區、水上游樂區和綜合配套區。生態系統屬性為多種人工和自然濕地共存
東麗湖地區水系發達,水面遼闊,水草豐美,屬于典型的濕地生態系統。現狀主要的濕地類型:古瀉湖濕地 和 河口濕地
(3)現狀挑戰因素與應對措施
土壤鹽堿化限制多物種生長。
地下水氟化物嚴重超標致使土壤反鹽強烈。
針對這兩種情況,本次規劃應采取以“排”、“截”、“蓄”、“改”、“建”相結合的修復土壤生態的技術路線。
針對水體污染嚴重,呈較嚴重富營養化狀態的情況,應采取生態系統修復、水體循環、水體充氧,全湖拉動的策略。
(4)城市開發建設帶來的潛在影響及應對措施
大規模的城市開發將會給生態系統帶來消極影響,主要包括: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降低了濕地的生態服務功能;能源過渡消耗帶來的不利影響;城市污水排放和固體廢物增加的潛在影響;物種盲目引進的潛在影響。
針對這種情況本次規劃采取以下措施應對:
濕地補償,通過擴大濕地面積,增強濕地生態功能,消除不合理土地利用帶來的不利影響。
擴大可持續能源使用比例。開發清潔能源,主要包括地熱能、太陽能及生物質能。
建筑采用綠色生態建筑。
建立完善的截污和雨污分流制度,切斷周邊污染源的流入途徑。采用雨污分流制,污水經處理后,供規劃區域內的綠化澆灌、道路沖洗和景觀水體補水等。
固體廢物實行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處理,生活垃圾分類收集,送至貫莊垃圾處理廠統一處理。園林垃圾可回用于動物魚類飼料、保護土壤的覆蓋物等。污水廠處理后的污泥可用于區內綠地施肥、堆肥、土壤的覆蓋物等。
以本土物種為主,引進適合本地區鹽堿性土壤種植植物 。
東麗湖的現有條件為建設一個“人與自然”平衡社區提供了真正的機會。人們的生活質量以及人們的周圍環境優于一切。在生態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指導下,實現人與自然、人與人、自然與自然之間的和諧共生,創造了21世紀人居生活的典范。
參考文獻:
[01]郭屹民,紀念黑川紀章 從城市的“共生”到社會的“和諧”,時代建筑,2007.6
[02]王荃,基于可持續發展理念的規劃策略——天津市"中新生態城"解讀,城市規劃學刊,2009.2
[03] 韋靜 , 曾維華,生態承載力約束下的區域可持續發展的動態模擬——以博鰲特別規劃區為例,中國環境科學,2009.3
[04]謝游,城市生態社區規劃設計理念探討,建筑科學,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