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中職會計教師一般都是從學校到學校,大部分教師缺乏實踐經驗,加之學校不提供教師培訓經費,所以在中職學校,理論型教師不缺乏,缺的是既有理論基礎又懂操作技能的“雙師型”教師。大多數職業學校沒有專門的會計技能指導教師,而是由相關財會專業課教師兼任,讓自身實踐經驗不足又得不到相關培訓的教師對學生進行指導與培養,效果可想而知。
關鍵詞:中職會計,會計教育,中國總會計師
中國總會計師雜志中說到:中職教育的立足點在于社會需求,會計專業的人才培養也不例外。它必須以市場為向導,以社會需求為己任,通過加大實踐性教學的比例,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和操作水平,才能達到會計專業的預定培養目標——向社會輸送合格的高素質、中初級應用型會計技術專業人才和管理人才,更好地為市場經濟服務。 要使中職會計專業的畢業生受到社會的青睞,就要正視當前中職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從實際出發,以社會的需求為導向,不斷創新,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努力提高教學質量,這親友才能培養出理論知識扎實、實際操作能力強的實用型人才,才能使教學更好地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服務。
《中國總會計師》(月刊)創刊于2003年,是總會計師協會主辦的國家一級大型財經類月刊,正度大16開,全部采用彩色銅版紙,國內外公開發行。本雜志定位于“三高”:高權威、高品位、高水準:著眼于“三新”:選題新、內容新、版面新。緊貼時代,關注焦點,及時傳達中央財政政策,深度報道國內外財政、金融、證券界重大事件,生動介紹時代前沿人物,傳播企業先進管理經驗,解讀財富真諦,融學術性、知識性、新聞性于一體。
近年來,很多中職會計專業畢業生明顯“滯銷”,而企業又找不到合適的會計人才。這一現象警示我們,目前中職會計專業的教學模式已不適應社會對應用型和復合型人才的需求,已經嚴重地束縛了會計人才的培養。因此,中職學校會計教學必須與時俱進,不斷創新。
一、打破傳統,開設新型會計專業課程
第一,課程設置要結合中職教育特點,不能照搬。中職學校的課程要結合中職生自身情況以及市場就業的需求,堅持需求導向、教育先行、學用結合、自主創新的原則。要針對不同的對象,分層次、多形式地開展教學工作,并及時了解會計工作的最新發展,避免出現專業課程的教育滯后于現實會計實務發展的現象。
第二,杜絕設置不合理課程,整合重復內容課程,既可節約課時,又能加深不同課程之間的融合滲透,有利于學生對整個會計體系的了解與認識。在理論課程之外,應該多設與中職生就業崗位相適應的實踐課程,比如出納員操作流程、點鈔等。
第三,各個地方學校可按本區域的實際情況,讓學生參加在職會計人員的繼續培訓學習,使學生更加了解各時期的新準則、新制度和新規定,增強教育的適用性和實效性,不斷進行知識、技能的更新和補充,拓展和提高其創新能力和專業技術水平,完善其知識結構,加快培養會計人才的步伐。
二、創新課程體系,增大實踐教學的課時比例
在會計基礎理論知識“夠用”的前提下,應盡量增大實踐、實訓的課時比重,以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要從改革教學內容入手,對會計專業的若干課程內容,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和會計人才的市場需求,適應予以調整,簡化、刪除空洞的或與本專業不密切的內容,增添會計實踐應用性較強的內容。
如在基礎會計課程教學中引進項目教學法的模塊化課程體系,既能培養學生分析和綜合問題的能力,又能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三、靈活創新,教學方法多樣化
專業課教師要把理論聯系實際貫穿于教學過程的始終,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對基本理論的理解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在教學中不能搞滿堂灌,應因地制宜,采用靈活多樣的方式進行教學,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應嘗試新的教學方法,如啟發式教學,其精髓在于啟發學生積極思考,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方式,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可通過設置疑難問題、創設問題情境,激活學生的思維興趣,激發其探求知識的欲望;通過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信息交流,由單向灌輸式改變為雙向引導式或雙向交流式。
多媒體教學能使一些在傳統教學手段下很難表達的教學內容或無法觀察到的現象形象、生動、直觀地顯示出來,從而加深學生對問題的理解。利用多媒體教學,還可以為學生提供課外輔導,可以將授課內容上網,利用網絡為學生的課外學習提供輔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