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文章基于“雙一流”建設背景,以財務保障分析為視角,通過分析高校財務現狀以及存在的財務困境,提出了優化資金配置的改進措施,為高校在“雙一流”建設中提供財務保障提出合理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高校“雙一流”建設;財務保障;資金配置
1問題的提出
2015年10月,國務院印發了 《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下稱“雙一流”),“雙一流”作為繼“211”、“985”之后又一新的身份符號,成為國家高等教育發展戰略,更是眾多高校追逐目標。2017年,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發布了《關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的通知》,各高校積極落實推進“雙一流”行動計劃,“雙一流”建設如火如荼。然而,現有關于高校“雙一流”建設研究,主要是從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學科發展、社會服務等方面著手,闡述“雙一流”建設的目標意義及策略方法,很少關注到財務保障問題。雖然砸錢不一定能建成一流大學,但我們不能否定資金的重要性,作為經濟基礎,如何有效資金配置、發揮資金效益,在“雙一流”建設中不容忽視。
2高校財務現狀
興辦教育事業是一項龐大的資源耗費工程,離不開政府巨額的資金投入,資金能夠吸引優秀人才、改善辦學條件、提升教學質量、完善科研平臺,這一切皆是邁入一流行列的必要條件。雖然我國政府重視教育經費投入,財政性教育經費投入占比GDP已經突破4%,但從高校影響力來看,未見真正意義上的世界一流,所以不禁要問:一流大學真能夠用錢砸出來嗎?因此有必要回顧當前高校財務現狀。考慮到教育部直屬高校類別覆蓋多、學科門類齊、地域分布廣,具有一定代表性,因此本文選擇教育部直屬的75所高校為樣本,利用信息公開的2017年部門決算數據,就當前高校財務現狀分析如下。
21收入規模
2017年,75所高校決算收入分布在億元至百億元之間,從收入規模分析發現:一是高校間收入規模差異較大,收入最多的清華大學與收入最少的中央戲劇學院相比,高出兩個數量級;二是高校收入排名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綜合實力排位,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中山大學六所高校年度決算收入超過70億元,遙遙領先于其他高校,這也與其綜合實力相符合;三是不同類型高校收入規模呈現一定規律,即理工類高校收入規模普遍高于非理工類,財經、語言、藝術類高校收入排名相對靠后。
22資金來源
2017年,75所高校決算收入構成中,財政撥款占比最高,部分高校財政撥款占比高達60%以上,從資金來源發現:一是高校收入資金來源對財政撥款依賴較大,收入越低、對財政撥款依賴程度越高;二是高校自籌收入占比較低且資金來源渠道有限。
23經濟效益
自2013年教育部直屬高校實行決算信息公開制度以來,迄今已是第四個年頭,盡管該制度不斷完善,但從目前來看,公開內容仍不夠細化,特別是經費支出,僅按照教學、科研等功能分類公開,而未公開經濟用途,如工資薪酬、辦公業務、基建維修、學生資助等。另外,由于尚未建立科學的績效評價機制,應完成什么任務、達到怎樣成績、取得如何效果,沒有這類評價指標體系,因此難以衡量其投入產出經濟效益。
3“雙一流”建設中財務保障分析
31建立以學科為單位的責任中心
一流學科是一流大學的標識,一流學科具備的高水平學科平臺、科研環境,形成優勢集聚效應,與一流大學建設互為促進。同時,一流學科的引領作用能夠輻射到其他學科,從而提升大學整體發展。因此,一流學科建設是“雙一流”建設的核心,“雙一流”建設財務保障、資源配置應當緊緊圍繞學科開展,建立以學科為單位的責任中心。在領導機制方面,責任中心接受學校統一領導,通過校黨委常委會、學術委員會賦予其工作職責,并下達年度計劃和考核目標;在運行機制方面,責任中心下設學科建設小組,統籌協調校內各院系、專業,具體開展建設工作;在財務保障方面,確立責任中心為經費收支對象,責任中心既要對收入、成本負責,也要對利潤(績效)負責。責任中心的收入來源不僅依賴學校補助,更要發揮其自主經營能力,包括各類辦學收益、科研經費、捐贈收入等,學校制定收入目標進行考核,同時采取減免管理費的方式調動責任中心創收積極性。責任中心的支出內容應符合國家財政規定的師資建設、人才培養、國際交流、文化傳承、創新平臺五個方向,做到收支平衡、厲行節約、控制成本。
32建立以人才為對象的撥款機制
人才戰略對于“雙一流”建設至關重要,引和育是發揮人才價值的基礎。高校通過創造良好的氛圍環境,吸引優秀人才,使之在教學、科研方面有卓越貢獻。同時,加大現有師資隊伍培養力度,形成可持續發展的人才環境。以學科為單位的責任中心,通過人才效應獲得財力支持,集聚更優秀人才,進一步擴大影響力,實現自我增值。因此,人才是關鍵,對于責任中心(學科)的撥款體系,應當重點考慮人才因素。目前,國家和地方財政加了的“雙一流”專項資金投入,高校視自身財力也有相應自籌配套,但在校內一些學科已經在一流序列,另一些學科需要創建一流,如何不同學科之間配置是目前存在的難題,而人才因素分配法相對公平合理。以學科為單位,建立以人才為對象的因素指標,按照國家級人才、省部級人才、校級人才、學生培養四個維度為權重,合理配置資金。
33建立以績效為導向的評價體系
資金使用效益是“雙一流”建設的現實需要,建立以績效為導向的評價體系,開展績效評價,運用評價結果,有助于進一步優化資源配置,促進內涵式發展,而績效評價的核心在于設置一套科學合理的評價指標體系。本文認為績效評價指標應包括業績表現(人才引進、學生培養、平臺建設、科研水平)、財務效率(自籌收入能力、預算執行率、成本控制率)、社會影響三個方向,年初由每個責任中心設定并由學校批準,年度中實時考核監督,年末反饋評價結果作為次年資源分配依據。
圖1責任中心運行機制
圖2責任中心財務保障機制
4政策建議
世界一流大學大多財力雄厚,但真正之所以能夠發展為一流,是長期積淀的過程,既有學術崇尚又有文化精神,非急功近利可成。“雙一流”建設關鍵在于人才、教學、學科等硬實力的提升,但也離不開資金基礎保障。基于此,結合上述當前高校財務現狀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建議。
41合理定位建設目標
高校間收入差異“馬太效應”是不爭的事實,因此各高校要在自身財力允許的情況下做出“雙一流”發展規劃,在經費投向方面,要堅持統籌規劃、重點扶持,集中資金優勢、突出輕重緩急,對有基礎、有效果的建設內容要予以優先重點扶持,避免盲目投入、碎片化投入,要集中財力辦大事。
42努力拓展來源渠道
高校要摒棄“等、靠、要”思想,積極外向爭取社會資源,拓展多渠道籌資模式,在“雙一流”建設中樹立主人翁精神與自負盈虧的意識。盡管創收不是高校本職,但“雙一流”建設離不開自籌收入來源,所以應權衡好二者的關系,充分利用杠桿效應。
43建立論證評價機制
學校在進行“雙一流”建設經費預算時,要建立事前經濟評價、事中監督控制、事后追責問效的機制,科學論證項目可行性、嚴格控制預算執行、評價建設結果,切忌“重投入、輕管理”。
參考文獻:
[1] 褚照鋒地方政府推進一流大學與一流學科建設的策略與反思——基于24個地區“雙一流”政策文本的分析[J].中國高教研究,2017(8):50-55
[2]75所教育部直屬高校公布2016年度部門決算[EB/OL].[2017-08-14].
[3] 潘靜“雙一流”建設的內涵與行動框架[J]. 江蘇高教,2016(5):24-27
推薦閱讀:《時代財會》專業范圍:社科類財經、會計月刊,報刊上宗旨為廣泛涉獵理財活動空間。突出反映財經工作熱點,深入探討會計理論實務注重服務政府決策。榮獲中文核心期刊(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