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財務分析是以會計核算和報表資料及其他相關資料為依據,采用一系列專門的分析技術和方法,對企業等經濟組織過去和現在有關籌資活動、投資活動、經營活動、分配活動的盈利能力、營運能力、償債能力和增長能力狀況等進行分析與評價的經濟管理活動。它是為企業的投資者、債權人、經營者及其他關心企業的組織或個人了解企業過去、評價企業現狀、預測企業未來做出正確決策提供準確的信息或依據的經濟應用學科。
關鍵詞:財務分析,企業管理,經濟論文
財務分析的方法與分析工具眾多,具體應用應根據分析者的目的而定。最經常用到的還是圍繞財務指標進行單指標、多指標綜合分析、再加上借用一些參照值(如預算、目標等),運用一些分析方法(比率、趨勢、結構、因素等)進行分析,然后通過直觀、人性化的格式(報表、圖文報告等)展現給用戶。
一、財務分析相關概述
(一)概念
財務分析是以會計核算和報表資料及其他相關資料為依據,運用一系列專門的分析技術和方法,對企業過去和現在的償債能力、盈利能力和營運能力狀況進行分析與評價,從而為企業的投資者、債權人、經營者及其他相關利益組織或個人了解企業過去、評價企業現狀、預測企業未來,并作出正確決策提供準確的信息或依據。
(二)程序
進行財務分析一般要經過以下步驟:
1.確定分析目標。財務分析的范圍廣泛,不同的相關者對財務分析內容的要求不同,因此必須明確分析的目標,以免在分析中頭緒紛繁,達不到預期的目的。
2.制定分析方案。分析目標確定后,要根據分析問題的難度、分析量的大小,制定出具體的分析方案。
3.搜集資料進行財務分析。首先應掌握大量資料,以保證分析的質量。相關資料一般包括企業的報表,統計核算、業務核算等方面的資料以及預算資料,同行業企業的相關資料等。
4.運用特定方法進行分析比較。在掌握充分的財務資料之后,即可運用特定分析方法來比較分析,以反映公司經營中存在的問題,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
(三)財務分析的內容
1.企業獲利能力的分析。主要是分析企業利潤的實現情況。追求利潤最大化是現代企業管理的直接動因,企業實現利潤的多少最能反映企業的經營成效。因此,對企業獲利能力的分析是現代企業財務分析的核心內容。通過分析要揭示企業利潤的構成情況,影響利潤發生增減的因素及每個因素的影響程度等。
2.企業償債能力的分析。償債能力的大小直接關系到企業持續經營能力的高低,是企業各方面利害關系人最關心的財務能力之一。
3.企業營運能力的分析。營運能力是指企業基于外部市場環境等約束,通過內部人力資源和生產資料的配置組合而對財務目標所產生作用的大小。
4.企業籌資和投資能力分析。維護企業的正常經營需要合理籌資,實現企業經營的不斷擴大需要選擇科學的投資方向,在一定意義上講,籌資和投資是現代企業財務管理的基本內容,而籌資和投資的合理程度,不僅關系到企業的短期經營效果,而且關系到企業的持續經營,因此,現代企業經常分析籌資和投資的合理性,是企業財務管理的重要內容。
5.企業擴張能力分析。企業擴張能力是指企業未來發展趨勢與發展速度。包括企業規模的擴大,利潤和所有者權益的增加等。
(四)財務分析在企業管理中的作用
財務分析在企業發展的不同階段,利用其獨有的職能支持著企業各項決策。隨著現代企業已發展到戰略管理階段,財務分析己成為企業決策程序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所發揮的作用日益突出、愈來愈重要。
1.財務分析是企業管理的突破口
財務分析是利用財務數據、運用科學的財務分析方法對企業階段性的經營成果和各項財務決策的執行情況進行全而的評價和分析,財務分析就好比是企業的透視鏡,其目的是檢查企業經營運作狀況的現象是否正常:如資產配置是資本性預算支出,若投資項目過多,就會影響公司的財務結構、經營能力和獲利能力,此時的財務就必須提請公司高層嚴加控制投資規模,因此,只有通過財務分析,才能把反映企業過去財務狀況的數據變成預計未來的有用信息,才能使企業內部的資源達成有效的配制,才能發揮財務管理在現代企業管理中應有的作用。
2.財務分析在企業管理中居于核心地位
現代企業管理所做出的任何決策,從企業的購并、重組到企業的技術、創新決策、市場營銷決策、人才策略等,都離不開財務管理的支持,雖然企業的技術創新決策、市場營銷決策、人才決策等和企業的財務決策同為企業管理決策的一部分,但財務決策對其它決策的制定和實施起著引導和協調的作用它不僅為其它決策的制定提供數量分析和決策依據;而它貫穿于企業經濟活動的全過程,滲透到企業生產經營的各個方面,與其它決策相配合,并為這些決策的實施提供資金支持正是由于財務分析所具有的特有功能,可以引導其它決策的制定和實施,協調其它決策之問的關系,因此,財務分析在現代企業管理決策中具有核心地位。
3.財務分析在企業經營決策過程中的作用
財務管理是對企業經營狀況和經營成果的評價,是監管企業經營管理各個環節的有效工具,是企業進行預測、決策,實施戰略管理的基礎和依據當財務管理實現從會計核算型向經營決策型的轉變,財務分析在經營決策過程的作用才會體現企業籌資的具體動機是多種多樣的在企業籌資的實際中,這些動機有時是單一的,但無論出于何種動機,決策者應在公司現有的財務基礎上進行分析,尤其對于上市公司,應進行財務敏感性分析和財務風險預測,以現有的融資空間,選擇最佳的籌資渠道。
一個投資項目,必須編制完善的投資可行性報告;企業兼并、重組必須編制一套運作方案不論是投資可行性報告還是企業重組、購并、兼并方案,唯有透徹的財務分析才能將財務信息的決策價值提煉出來,增強決策過程中對未來情形的預測。
隨著市場全球化和經濟一體化,財務分析在企業管理中的作用愈顯重要,這不僅要求企業要定期對公司的日常財務狀況做出詳盡分析,了解企業的優勢,發現企業的不足,及時改變企業的經營策略。同時對企業隨著市場全球化和經濟一體化,財務分析在企業管理中的作用愈顯重要,這不僅要求企業要定期對公司的日常財務狀況做出詳盡分析,了解企業的優勢,發現企業的不足,及時改變企業的經營策略,同時對企業擬發生的重要事項,如對外投資、企業購并、重組上市等,財務分析的結果將直接影響到管理當局的決策。因此,財務分析正逐漸成為企業經營、持續發展過程中支持企業做出決策的重要組成部分,真正有效發揮財務分析現代企業管理中的作用,最終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
二、財務分析在企業管理應用中存在的不足
財務分析在財務管理中是如此重要,但若想做好財務分析卻并非易事。多數財務分析報告缺乏深度,使用價值低,其中主要存在的誤區有:
(一)與財務分析的需求脫離
財務分析報告是給固定的人看的,因此,在分析前要了解需求者正在需要的內容。而目前大多數的財務分析報告僅僅是為了分析而分析,與需求基本脫節。
(二)與企業經營管理脫離
部分財務分析者往往只對財務進行分析,缺乏對企業的重大經營決策、重要業務情況的了解,不能從企業經營管理的角度來分析具體的財務問題和數據。
(三)僅僅停留在報表的要求上,缺乏分析的基礎部分財務分析僅僅停留在財務報表層次上,缺乏對表外事項的關注。因此分析基礎受到限制,忽視了存在的潛在風險和問題,也難以挖掘企業的潛在價值,得出的分析結論也常常給人以誤導。
(四)報表的分析或過于簡單
報表的分析或過于簡單,或過于綜合財務分析報告數據描述的篇幅過多,很少或者沒有分析,完全不能通過數據分析報告得到有意義的結論或想得到的信息。或者財務分析特別是綜合性財務分析,僅僅圍繞綜合數據展開,沒有按照不同的業務板塊層層展開分析,隱藏了企業的真實情況,而得到的結論也往往趨于“中性”、“平淡”,看不出企業的具體情況。
(五)缺乏對未來的預測和展望
財務分析的最主要的目的,是通過對企業過去和現在狀況的分析來預測下一步的發展趨勢,但很多報告卻忽略了這一點,從而大大降低了財務分析應有的作用。
三、財務分析在企業管理中的應用方法
財務分析按計算指標的性質或所用的具體分析方法,可以分為金額變動與變動百分比分析、趨勢比例分析、結構比例分析和比率分析。下面分別介紹這幾種方法的原理與應用。
(一)金額變動與變動百分比法
金額的變動是指比較年度與基準年度某一數據的金額差距,例如:本年的銷售收入比上年增加10萬元。而變動百分比的計算,是將不同年度間金額的變動額除以基準年度的金額所得的百分比。這種方法具體是:把上一個時期的數字定為基數,后一個時期與前一個時期依次進行環比。
假設某公司2008、2009、2010三個年度的總資產分別為10 000元,15 000元和20 000元。在這種方法下,先以2008年的10 000元為基數,2009年比2008年總資產增長50%,再以2009年的15000元為基數,2010年比2009年總資產增長33%.
計算變動百分比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企業的經營增長率,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這主要是因為變動百分比的計算受到基數的制約,具體表現如下:
1.當基期的金額為負數或零時,變動百分比將無法計算。例如:如果在計算企業的利潤增長率時,某一期因發生虧損,金額為負值,則計算下一期與該期的變動百分比時就沒有意義。
2.在前后幾期的增長絕對額相等的情況下,由于各自比較的基數不同,因此計算的各期變動百分比也不一樣。如上例中,雖然資產數額2010年和2009年都分別比上年度增加了5 000元,但因基期由2009年變成2008年,致使兩年的變動百分比不同。
3.當用作基數的金額很小時,則計算的變動百分比可能會引起誤解,例如假定某企業第一年的利潤是100 000元,第二年降為10 000元,而第三年其利潤又恢復到100 000元的水平,則第三年的利潤比第二年增加了90 000元,比上期增加了900%,實際上,第三年增加的900%只是正好抵消了第二年下降的90%.
(二)趨勢比例法
趨勢比例法是以基期的數據作為100%,將以后各期的數據分別換算為基期的百分比,具體的應用步驟如下:
首先,選擇基期,并給基期的報表數額賦予100%的權數。其次,將以后各期會計報表的每一個項目換算成為基期相同項目的百分比。現舉例如下:
假定某企業以2008年作為基期,其銷售收入為60 000元,凈利潤為3 000元,從2009年到2010年的銷售收入分別是62 400元、64 000元、66 000元、72 000元、90 000元,相對應的年利潤分別為3 120元,3 840元,4 290元,2 910元,4 590元。
要計算銷售收入的趨勢比例,就是將基期以后年度的銷售收入分別除以60000元,求出銷售收入的趨勢比例分別為104%、107%、110%、120%、150%.要計算凈利潤的趨勢比例,就是將基期以后年度的凈利潤分別除以基期利潤3 000元,得凈利潤的趨勢比例分別為104%、128%、143%、97%、153%.
由上例所計算的趨勢比例表明,該公司在前幾年銷售收入穩定增長,而2009年與2010年增長迅速。除2009年外,凈利潤也呈穩定增長的趨勢。因為趨勢比例的基數固定,使各個期間的數據可比,從而克服了前述變動百分比受基數制約的局限性。
(三)結構比例法
結構比例或結構百分比,是指總額內每一項目占總額的相對大小。例如,資產負債表上的每個項目都可表示為該項目占總資產的百分比,利用這種比例法可以反映出流動資產與非流動資產的相對重要性,而且也可以反映企業從債權人和所有者處獲得資金的相對大小。另外通過計算連續幾期資產負債表的結構比例,還可以發現企業的某些項目變動重要性。計算結構比例的方法,也可以用于利潤表。在利潤表上,既可以反映出若干年的絕對金額,也可列示各項目的比例。
例如:某企業2009年取得銷售收入300000元,當年銷售成本為180 000元,由此計算毛利為120 000元,扣除當年費用75 000元后得本年利潤額45 000元。該企業2010年取得銷售收入500 000元,當年銷售成本為350000元,由此計算當年毛利為150 000元,扣除當年費用100 000元后得本年利潤額50 000元。
要計算利潤表2009年的結構比例,就是要以利潤表所有的科目分別去除2009年的銷售收入,從而求得毛利率為40%,費用占銷售收入的25%,凈利率占銷售收入的15%.計算2010年利潤表的結構比例可得毛利率為30%,費用占當年銷售收入的20%,凈利率占銷售收入的10%.
觀察上例,可以發現2010年與2009年相比毛利率從40%降到30%,由于費用對銷售收入的比率減少,因而凈利潤占銷售收入的百分比由15%降至10%.但從絕對額可知,銷售收入和凈利潤都比上年增加,銷售收入增加的幅度較大。如果僅僅從組成百分比看,就無法了解第二年利潤增加的事實,這也體現了結構比例法的局限性。
(四)比率分析法
比率分析法是財務報表分析中重要的方法。它是以財務報表為依據,將彼此相關但性質不同的項目進行對比,求其比率。同時還可以通過編制比較財務比率報表,作出不同時期的比較,從而更準確、更合理地反映公司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按照財務分析的不同內容,比率分析通常可分為以下三類:償債能力、營運能力、獲利能力。
1.償債能力主要用來衡量企業的短期和長期償債能力,一般通過考察流動比率、速動比率、現金流量比率、資產負債率、利息保障倍數等指標的大小來反映企業的償債能力。
2.營運能力反映企業的資金周轉狀況,主要通過考察存貨周轉率、應收賬款周轉率、固定資產周轉率和總資產周轉率等指標來衡量企業的營業狀況和經營管理水平。
3.獲利能力反映企業賺取利潤的能力,主要通過考察資產報酬率、股東權益報酬率、銷售凈利率、每股利潤、每股現金流量、市盈率等指標來衡量企業的獲利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運用比率分析法時必須要與性質相同的指標評價標準進行對比,才能真正揭示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具體的指標評價標準又包括三類:
a.行業標準,即本企業與同行業平均水平對比或者本企業與同行業公認的標準進行對比。
b.歷史標準,這是對企業本身但不同時期的比率進行對比,如期初期末的對比、本期與歷史同期對比等。
c.目標標準,主要是指企業的實際狀況與預算的比較。
以流動比率舉例如下,某企業2009年的流動資產總額為2 845 600元,同年流動負債總額2 528 800元;2010年的流動資產總額為2 625 317元,同年流動負債為2 054 062元。用流動資產分別去除流動負債的總額,計算得兩年的流動比率值為1.13和1.28.
一般情況下,通常認為企業的流動比率等于或者大于2是理想水平,與該企業的流動比率相比,該企業的流動比率偏低,從而得知企業的短期償債能力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