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中國在確定建設現代化國家的目標后,開放的方針始終是明確而堅定的。具體到對待互聯網問題上,多年來也是持這一方針進行積極的建設與發展。今年7月11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江澤民再次強調:“對信息網絡化問題,我們的基本方針是積極發展,加強管理,趨利避害,為我所用,努力在全球信息網絡化的發展中占據主動地位。我們要抓住機遇,加快發展我國的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并在經濟、社會、科技、國防、教育、文化、法律等方面積極加以運用。”(新華社,2001)
傳播媒介對社會發展及對人的觀念、行為、生活方式等方面的作用和影響是巨大的,這通常是傳播研究的一個重點。然而,社會的發展變革對傳媒的使用發展的作用和影響也是巨大的,二者之間呈現互動關系。
縱觀當代中國(以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為標志)傳媒的發展歷程,至1958年電視開播,完成了今天被視為傳統媒體發展的歷程。
美國國際商業機器公司(IBM)在1981年8月12日推出該公司的第一部個人電腦IBM 5150后,個人電腦為各行各業包括傳媒業帶來革命性的變化。如果可以稱為中國“新媒體時代”的話,那么進入這一新的階段,是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的,其標志就是個人電腦在中國的使用。
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后個人電腦普遍接入互聯網,更將新聞和信息的流通帶入一個全新階段,中國的“新媒體時代”也隨之進入又一新階段,其標志就是中國向全社會開放互聯網接入以及各類數字新媒體開始大量進入民眾家庭。
“新媒體”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是與“傳統媒體”比較而言。但“新媒體”有一個本質的特征,就是它是數字化媒體。
因此“新媒體時代”有以下兩個顯著的特點:
一是各類傳統媒體的數字化步伐加快。報刊書籍等印刷媒體,盡管最后的形態還是以紙介質呈現在受眾面前,但制作全過程已經數字化;傳統攝影正在向數字攝影發展;傳統電影正在向數字電影發展;廣播在經歷了調幅、調頻兩個技術發展階段后,正進入數字音頻廣播新階段;電視也正全面邁向數字高清晰度電視及數字壓縮衛星直播電視。完全數字化后的傳統媒體自然也就演變為“新媒體”,因為它不但將原有的功能發揮到淋漓盡致的地步,而且具備了眾多新的功能,且可以與其他任何數字傳播進行信息交換。
二是基于數字技術的新的傳播工具層出不窮。如數字照相機、數字攝錄機、數碼錄音筆、PDA、eBook、MP3播放器、攝像頭、掃描儀、DVD、光盤刻錄機、3G手機、PS2及XBOX游戲機等等。當然,對于全球信息傳播的作用和影響力首屈一指的互聯網,也可視為“新媒體”,即今天常說的“第四媒體”、“網絡媒體”。
中國“新媒體時代”的起步與發展恰恰是與中國改革開放的社會大變動期同步的。那么考察一下中國社會變革對新媒體的使用發展有哪些影響和作用,無疑是一個有意思有意義的話題。
一、中國社會變革提供新媒體發展開放環境
新媒體在傳播方面帶來的一個重大變化是使信息的自由流通達到前所未有的地步,這在網絡媒體上體現得最為充分。很難想象一個“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社會,一個“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社會,能夠以開放的姿態擁抱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