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主題式活動是基于幼兒的經驗和興趣,在一段時間內圍繞一個主題,整合多個領域的教學內容并進行擴展延伸,以推動幼兒多方面能力發展的活動。幼兒園的主題式班級活動是幼兒主動體驗并獲得個性成長的重要載體。因此,創設能體現主題活動目標和內容的環境,運用多元化材料建構動態的區域環境,打造具有班級特色的立體主題環境,有利于促進幼兒的個性成長。以下,以我園大班美工區主題活動“我要上小學了”為例,談談依托主題活動提升幼兒素養的策略。
一、確立主題化目標,創設指向化方案
每一個幼兒都有其成長特點,教師要充分尊重個體差異,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興趣需求、能力發展情況,以及近期教育目標的達成度等,選擇符合幼兒個性成長的主題活動,從而促進幼兒個體的成長。關于制定主題活動環境創設的方案,教師要了解幼兒在主題環境創設中的經驗和問題,進行初步篩選和借鑒。班級各類教師協商制定出主題環境創設的方案和討論稿,與同年級組的其他教師一起進行討論,最后根據本班幼兒的實際發展能力制定出主題活動的創設方案。
大班的幼兒都很向往小學的生活,他們對小學充滿憧憬和向往。我們以“期待小學的生活,了解小學生的生活”為幼小銜接的主要目標,從幼兒感興趣的熱點問題和自身發展需要出發,在“一切都在變”的大主題下,確立小主題“我要上小學了”。通過創設具有小學氛圍的美工區來幫助幼兒了解小學校園的各種建筑物,帶領幼兒參觀小學環境,一起布置班級環境,使他們感受到小學生的一日生活。班級墻面張貼各種小學的建筑作品和小學生在學校活動的照片;三維空間懸掛幼兒自制的手工書包、時鐘、博士帽等;美工區的桌面擺放幼兒從家里收集的書包、文具盒、時鐘、書本等物品;三維吊飾有幼兒制作的紙漿作品。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中指出,要關注藝術創造中幼兒的藝術思維過程、藝術形式、語言使用過程,以及對藝術工具和材料探索的過程。例如,在“小學生的一天”涂鴉活動中,幼兒自由發揮,把校園建筑畫得生動、形象,讓人感受到色塊之美;操場上運動的小學生,以抽象的線條來表示,讓人感受到線條之美。教師將幼兒的涂鴉作品以照片的形式記錄下來,并將其呈現在墻面上,從而增強幼兒的自信心和滿足感。
二、投放多元化材料,營造動態班級環境
《指南》指出,材料和幼兒發展之間存在著雙向關系,材料種類的多樣化能激發幼兒的行為方式,而幼兒也會根據自己的需要決定對材料的操作方式。教師圍繞主題活動的需要,給予幼兒結構化的材料,能夠激發幼兒主動參與活動的興趣,營造動態化的班級環境。
(一)投放材料的可變性
在美工區投放的材料不僅要安全、衛生,體現勤儉節約、廢舊利用的原則,還要具有多樣性和可操作性。教師可以引導幼兒利用廢舊材料自制作品,幼兒自行將廢舊材料投放到美工區進行操作。例如,區域活動時,兩名幼兒一起利用收集的廢舊材料制作書包。彤彤:“這個小藥盒可以黏在書包的兩邊。”萌萌:“酸奶的瓶子也可以裝飾書包的兩邊。”“光碟當書包前面的小格袋。”幼兒通過動手制作,能有效地激發參與興趣。教師在適當的時機加以引導,使幼兒制作出各種極具創意的作品。
幼兒對自己親自收集的廢舊材料進行創造時,不僅提高了其主動性,而且能激發其創造美的興趣。
(二)投放材料的層次性
單調、枯燥、一成不變的材料會讓幼兒失去興趣,當教師發覺幼兒對材料的興趣逐漸遞減時,應投放新的材料來滿足幼兒的興趣需要,推進活動的順利開展。
在“一切都在變之我要畢業了”主題活動中,教師在美工區投放紙質材料,幼兒利用盤子、紙張畫時鐘。一開始幼兒積極投入,但操作一段時間之后,便不再繼續繪畫鬧鐘了。在幼兒對繪制鬧鐘不感興趣時,有幼兒提出置疑“時鐘上的針不能動”,為了滿足幼兒的需求,教師投放了新的輔助材料,如金絲繩、毛根、橡皮泥、卡紙等。新材料的投放解決了幼兒的問題,激發其創作興趣,有的幼兒在盤子上用橡皮泥固定金絲繩做時針、分針,還有的幼兒用毛根黏在盤子上做兔子造型的時鐘。
依據《指南》要求,教師應支持幼兒自發表現,鼓勵幼兒大膽表現。因此,及時提供多層次的材料,有利于幼兒大膽創造,讓幼兒的需求得到滿足。
(三)投放材料的規則性
班級美工區的柜子可分為工具材料、輔助材料、廢舊材料、自然材料等,并用不同顏色的膠布標記序號,便于幼兒操作與取舍。美工材料要多樣化,因為每次區域活動的幼兒不是同一批,若不分類、沒按順序擺放會導致幼兒取材料時難以尋找。幼兒從家里收集來的各種材料,應讓他們自己分類和整理。材料的分類擺放能提高幼兒的操作興趣,同時讓雜亂無章的區域變得整潔而美麗。
三、利用區域化載體,展示交叉式環境
《指南》強調,教師要讓幼兒置身于審美環境中,不但有助于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而且有助于發揮其藝術創造性。美工區作為表現主題活動的重要區域,教師應采用多種展示方式。
(一)懸掛式展示
懸掛式材料把區域間劃分開,讓幼兒活動時減少干擾。教師應根據班級美工區的空間,選擇可以懸掛作品的材料,如萬通板、鞋盒等。將這些材料做成吊飾,用來展示幼兒的作品,不僅可以讓美工區更有藝術氛圍,也能滿足幼兒的表現欲望,更是幼兒相互學習的一種形式。
(二)涂鴉墻展示
幼兒可以在涂鴉墻上自由創作,將內心世界以繪畫作品的方式呈現于墻面。例如,涂鴉墻上被畫了一個奇怪的人,她的臉是五顏六色的,頭發是堅起來的。到美工區欣賞作品的幼兒紛紛猜測畫的內容。我們請創作這幅畫的幼兒來分享創作靈感,幼兒多角度講述自己的創作意圖,把涂鴉的思維過程展現出來,這也有利于其提高語言和思維能力。
(三)背景墻展示
環境的熏陶會潛移默化地感染幼兒,教師應讓幼兒用自己的作品布置班級,使幼兒成為環境的主人。例如:在“我要上學了”主題活動中,幼兒收集材料,利用不同大小的紙盒做書包,用瓶蓋、針管、花片裝飾書包,用鞋帶制作背帶;請家長在木板上鉆個孔,放了個小鬧鐘到孔里,做成一個時鐘。除了用幼兒制作的手工作品布置背景墻,也可以讓幼兒設計小學生學習計劃及功課表,展示在背景墻上,營造濃厚的班級氛圍,讓幼兒享受在小學環境中。
總之,班級環境的創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一個美好的環境不僅可以為主題式活動的開展與推進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同時也為幼兒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教育環境。幼兒可以通過不同的藝術形式去表達對主題式活動的感受與理解,教師作為活動的組織者與指導者,應該追隨幼兒的需要,支持幼兒的發展,讓班級的環境創設突顯教育價值。
推薦閱讀:幼兒園老師怎么出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