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究欲非常強盛,是幼兒認識這個世界的動力。本篇幼兒教師職稱論文認為對幼兒的科學啟蒙教育,應當重點挖掘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利用身邊的事物引導幼兒觀察,獲得敏銳的觀察力,精心呵護孩子對周圍事物和現象的好奇心,使幼兒永遠保持科學探究和學習的熱情。
推薦期刊:由中國學前教育研究會和湖南省長沙師范學校聯合主辦的《學前教育研究》雜志創辦于1987年,是全國學前教育理論核心刊物、全國教育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該刊以即使反映我國幼教研究成果為特色,以有效指導幼教實踐為宗旨,是我國唯一一本幼教學術刊物。該刊的讀者和作者主要是幼教理論研究工作者、幼教管理工作者、各高等院校學前教育專業師生、幼兒園園長以及廣大的幼兒教師。
關鍵詞
點燃 幼兒科學探究 生活 探究空間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幼兒的科學教育是科學啟蒙教育,重在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幼兒的科學活動應密切聯系幼兒的實際生活,教師應充分利用幼兒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為幼兒提供觀察、操作、試驗的機會,支持、鼓勵幼兒動手動腦大膽探索”。它包含了三方面的意思:幼兒科學啟蒙教育目標重在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科學探究活動應利用幼兒生活;應提供條件讓幼兒喜歡探究,樂于動手動腦、發現和解決問題。
感知是幼兒認識的來源,利用幼兒一日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和現象作為科學探究的對象,充分調動幼兒的各種感官,才能激發幼兒內在的探究動機,使幼兒保持永久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獲得真正內化的科學知識和經驗。因此,教師要立足于幼兒生活,點燃幼兒科學探究之火,捕捉科學啟蒙教育的契機,支持、引導、鼓勵幼兒運用各種感官,探索發現周圍環境中有趣的事情,動手動腦,大膽探索,激發幼兒不斷探究問題的興趣和精神,為幼兒終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支持。
一、擦亮幼兒觀察的眼睛
觀察是獲取知識的重要方法,也是科學發現的重要途徑。擦亮幼兒觀察的眼睛,就是要讓幼兒會看,會觀察。達爾文在被問到他為什么能取得如此偉大的成就時說:“我沒有過人的機智,只是在精細觀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眾人之上”由此可見,觀察力是科學探究的起點,是聰明大腦的眼睛,我們有責任在生活中解放幼兒的眼睛,幫助幼兒把眼睛擦得更亮,獲得敏銳的觀察力。
自然角里,由于小班的幼兒年齡小,觀察的目的性差,雖然師生一起將剪了葉子的蘿卜、蔥分別種在水和泥土里,可是當蔥和蘿卜長出葉子時幼兒還絲毫未察覺小植物發生的變化。因此我們設計了一系列的觀察活動,如“葉子會長出來嗎?”用照片記錄的形式讓孩子觀察葉子的生長變化;“它們要喝水嗎?”用照片和標記的方式讓幼兒觀察比較前后時間段里瓶中水的變化,從而了解植物也要喝水的秘密……經過一段時間的有目的觀察,幼兒對自然角植物的主動關注多了。觀察力強了,科學探究的興趣也隨之濃了。自然區隱藏著許多富有教育價值的內容,教師要善于引導,擦亮幼兒觀察的眼睛,使自然角成為孩子科學探究的樂園。
二、呵護幼兒強烈的好奇心
好奇、好問,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幼兒學習探索的動力。正如杜威本人所說,兒童有調查和探究的本能,探索是兒童的本能沖動,好奇、好問、好探究是兒童與生俱來的特點。因此在幼兒一日生活中,我們要精心呵護孩子對周圍事物和現象的好奇心,使幼兒永遠保持科學探究和學習的熱情。
陽陽從農村爺爺奶奶家里帶來蠶寶寶進行飼養,班級里關于蠶寶寶的話題頓時成為討論熱點。他們有時三三兩兩的在一起嘀嘀咕咕,有時圍著老師問這問那:“蠶寶寶有爸爸媽媽嗎?”“蠶寶寶喜歡吃什么?”“它長大了是什么樣的?”“絲綢怎么會是它變的?”……更多的時候則在觸摸、嘗試、喂養的過程中進行一次次的研究和探索,以求得他們自己認為滿意的解釋和答案。我們圍繞幼兒的問題及時生成了“蠶寶寶喜歡吃什么?”“蠶寶寶在繭子里會悶死嗎?”等活動,讓幼兒帶著自己的問題在觀察、探究和等待中滿足自己的好奇心,建構屬于自己的知識和經驗。好奇心是人類認識活動的原動力,不僅提高幼兒認識活動的積極性和效果,還能使認識活動成為快樂的事。終身教育背景下的幼兒教育,更需要教師精心呵護和培植幼兒對周圍事物、現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讓好奇心成為孩子開啟知識大門的一把金鑰匙。
三、解放幼兒探究的雙手
“兒童的智慧來自動作”。因此在幼兒科學教育中教師要努力解放幼兒的雙手,讓幼兒在與具體豐富的科學材料的互動中,激發對科學探究的興趣,自覺、自主地去建構知識、獲得技能,同時要想方設法幫助每一個幼兒在科學探究的操作中學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讓幼兒在各種認知沖突中,逐步樹立敢于面對問題和解決問題的信心。
在主題活動《送你一把傘》實施過程中,孩子們在認識降落傘的活動中萌發了制作降落傘的興趣,于是在討論制作方法和收集合適材料的基礎上人人都嘗試起來,很快動手能力強的幼兒先行完成,動作慢,能力弱的孩子在老師的指導和鼓勵下勉強完成??墒窃诮M織放飛降落傘的過程中發現問題:有的傘面打不開,有的線纏繞在了一起,有的下降的速度太快……在鼓勵幼兒改進的過程中讓幼兒自己尋找問題的原因,自己動手改變傘面、繩子的長度、重物的選擇,并多次嘗試- 改進- 再嘗試,終于獲得了成功的體驗。放開幼兒的手腳,讓幼兒親歷探究的過程,自己獲得信息和找到解決問題的答案,建構屬于自己的經驗,同時也促進幼兒探究能力的進一步發展。
四、放飛科學想象的翅膀
有想象才有創新,有想象才有探究的方向。大自然中豐富的物種,生活中奇異的現象無不刺激幼兒產生種種猜測,激發幼兒無窮的想象,從而引發幼兒探究創造的沖動。教師要善于鼓勵幼兒大膽猜測,大膽想象,引領幼兒進行深入的探究活動。
戶外活動時,經常有三五成群的孩子趴在地上被螞蟻忙忙碌碌爬來爬去的樣子所吸引,隨即引發了幼兒探究的熱情,孩子們對“螞蟻喜歡吃什么”“螞蟻的家在哪里”“螞蟻的家是怎樣的”這些問題作了種種猜測,然后用記錄紙記錄了多種猜測的食物,并用收集來的各種食物用實驗來一一驗證自己的猜想,了解螞蟻的飲食特點。當探究螞蟻家內部結構的問題遇到阻礙時,孩子們通過查資料、大膽地用繪畫的形式畫出他們想象中的螞蟻的家,彎彎曲曲、四通八達,有分工不同的蟻后、蟻王等,雖然想象的家與真實的有些差距,但這是孩子們探究的結果,正是幼兒的大膽想象將探究活動引向深入。讓孩子在科學的教育活動中展開想像的翅膀,自由自在、無拘無束地飛翔,這是生活給予孩子的禮物。
五、擴大科學探究的空間
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師,它包羅萬象,奧秘無窮。擴大幼兒科學探究的空間,就是擴大幼兒認識的眼界。因此我們充分利用大自然、社會、家庭等教育資源的作用,讓幼兒去接觸大自然、大社會,去感受、去體悟、去探尋,以發揮其內在的創造力。
如在認識各種各樣的車子時,我們帶著幼兒到馬路上觀察車子的外形和種類,到停車場尋找標記,到十字路口看紅綠燈的規則等;結合季節特點的遠足活動,一路風景、一路學問,幼兒全身心地尋找著大自然的奧秘,感受著大社會的豐富多樣;在主題實施中我們適時地將家長老師請進課堂,滿足幼兒對科學知識的渴望。生活是幼兒科學探究的源泉,讓我們充分利用生活、挖掘生活,為幼兒提供觀察、操作、試驗的機會,讓幼兒在自然角、科學區、日常生活、戶外、社區、大自然中大膽探究科學世界的秘密;充分調動幼兒的各種感官,讓幼兒親歷探究活動過程,在觀察、提問、猜想、實驗、表達、交流中動手動腦,大膽探索,獲得基礎性的科學知識和初步的科學探究能力。點燃幼兒科學探究的熊熊之火,支持、引領幼兒在科學探究的道路上獲得可持續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