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幼兒園教育是教育的基礎階段,幼兒年齡不同,幼兒和家長對好老師的要求也不同,因此作為一名幼兒園的教師就要對幼兒教育的方方面面了如指掌。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關于幼兒教育的論文范文(兩篇),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期刊匹配《《《
關于幼兒教育的論文范文篇一
如何把幼兒教育融入生活之中
一、內容選擇生活化
科學源于生活,啟于生活,生活是科學教育的源泉,科學教育根植于幼兒的日常生活。我們知道幼兒的思維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這樣的學習特點也要求幼兒科學教育的內容取之于幼兒生活,因此在選擇科學教育的內容時,就應以幼兒的社會生活為基石,抓住幼兒身邊的物和事來組織活動。如幼兒園、社區、小超市、學校、工廠等等,這些社會自然環境都是幼兒進行科學探索的極好場所,秋天老師可和孩子一起觀察樹葉的變化,看落葉飛舞,看小草枯黃,看菊花開放;可以讓孩子觀察自行車的修理、牛奶的加工、商品的運輸等等,孩子在觀察、探索、討論、交流和操作的過程中發展多種能力。
活動室的環境也是科學教育的資源,門上的鎖、墻壁上的涂料、窗戶上的紗窗、室內的空調、電扇,甚至活動場地上的塑膠跑道等等都蘊含著豐富的科學教學的素材,這些來自幼兒生活的活動,都會受到孩子們的歡迎,因為它們親切自然,有一種無形的吸引力吸引著幼兒的參與。
二、活動導入生活化
科學教學活動的導入仿佛是優美樂章的“序曲”。如果設計和安排得富有藝術性,必能吸引幼兒,引發興趣,燃起智慧火花,開啟思維閘門,收到先聲奪人,一舉成功的奇效。幼兒科學教育的內容絕大多數可以聯系幼兒的生活實際,找準活動內容與幼兒生活實際的“切入點”。創設兩者相結合的情境導入活動,能調動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和參與的積極性。例如:教師在和幼兒認識《左右》的時候,課一開始就直接地問:“小朋友,你們喜歡和老師做游戲嗎?請舉起你的小手。”(小朋友很堅定的舉起了自己的小手),此時,教師不動聲色,馬上直奔主題,問:“你知道你舉起的是左手還是右手嗎?”幼兒興趣盎然,很自然地集中了注意力。然后引導小朋友今天我們就要來做左右的游戲,左手和右手是一對好朋友,你能從自己身上找出像這樣的好朋友嗎?(左耳、右耳,左眼、右眼……)這樣的引入,貼近幼兒的生活,溝通了科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在環境因素的刺激下激發了幼兒參與活動的欲望,拓展了幼兒的思路,使幼兒較快地進入游戲狀態。
三、過程組織生活化
習慣的幼兒科學活動,教師常用的方法是通過反復地觀察和講解,做到先聲奪人,幼兒很少有機會親身體驗。日常生活中幼兒是自由的,不受各種常規的約束可以隨心所欲地說、隨心所欲地做、隨心所欲地想。過程組織生活化的策略就是密切幼兒生活,以觸動幼兒的內心體驗為核心,從創設情景中入手,根據不斷出現的新問題,搭建幼兒內心體驗的新平臺,以深刻體驗為基礎,豐富幼兒的經驗。
一次戶外活動中,我有意讓幼兒玩得很痛快,回到活動室的第一需要便是洗手、喝水,可是打開水龍頭卻一滴水也沒有(教師事先關了總閘)。這引起了孩子們的焦慮和思考:“水怎么會沒有了?是不是給我們用完了?他們互相猜測著。過了好一會兒,我才打開總閘,讓孩子洗了手,喝了水。之后提出了討論問題:沒有水會怎么樣?讓孩子們熱烈地交流并暗示節約用水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方便,為了讓孩子進一步了解缺水的危害,我請孩子們回家后和爸爸媽媽一起討論沒有水會怎么樣,第二天,孩子們便把和爸爸媽媽一起畫的畫兒、剪的畫報拿來講給大家聽,這次活動給孩子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一日活動的組織過程中,科學教育不能僅僅局限于教師組織的正規活動,應貫穿于幼兒的一日活動之中。
例如:在孩子們用點心時,發給每個幼兒一塊正方形的面包,用來制作三明治娃娃,教師請幼兒說一說面包是用什么做成的?想一想:三明治是什么形狀的?怎么樣把正方形的面包變成三角形的呢?在進行“糖果”的專題活動時,請幼兒收集糖果,然后把收集來的糖果進行分類游戲,孩子們有的按軟硬分,有的按顏色分,有的按大小分,還有的按味道分,然后老師又帶著孩子進行點數,請孩子尋找剝糖紙的最佳方法,品嘗糖果的各種味道,用剝下的糖紙進行手工制作,把幼兒的作品按幼兒的提議粘貼在活動室的墻壁上,一系列的過程自然而和諧。
四、活動時間生活化
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教師往往有這樣的體會,消耗大量的時間備課、制作教具、準備材料,可教育效果并不一定理想,課堂上再生動的教學方法也比不上泥土里一條蚯蚓更能引發幼兒的興趣,這就要求教師突破按計劃循規蹈矩的教學模式,把孩子從課堂教學的籠子里解放出來,在生活中,教師能做個有心人,盡量給他們“活”的教育,善于抓住日常生活中的科學現象對幼兒進行隨機引導。例如在一次午睡起床后,我去掛窗簾時,發現窗簾后有個身影在晃動,過去掀開窗簾一看,清清正趴在窗邊,用手指在窗戶上比畫著什么,“清清,在干什么?”“老師,你看窗戶上能寫字。”其他小朋友也圍了過來,“你知道為什么窗戶上能寫字嗎?”“有水唄!”“那水是從哪里來的呢?”“這——”“有哪個小朋友知道?”我又問其他小朋友,活動室里,象炸了鍋似的討論開了,雖然起床活動的時間比平時晚了點,但是在這個過程中,他們認識了一種現象,而這些東西并不是教師強塞給他們的,是他們呢通過自己的探索、發現獲得的。
教育原本就在兒童的生活之中,教育原本就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是幼兒教育的內容,也是幼兒科學教育的重要途徑。生活不僅是幼兒獲得直接經驗的基礎,認識周圍世界、獲得真正內化的科學知識和經驗提供了前提和可能,也為幼兒理解科學對人們生活的實際意義,從而培養幼兒真正的內在探索動機,保持永久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提供了前提和實際背景。因此,在教育過程中一方面要關注幼兒最關心或者與幼兒有直接聯系的現實生活,采用觀察、探究、實驗和操作的方法,激發幼兒知、情、意的全身心投入,另一方面要不斷地擴大幼兒的生活空間和活動范圍,激發幼兒廣泛興趣與求知欲望,保持與延伸幼兒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關于幼兒教育的論文范文篇二
淺談如何做好幼兒教育工作
當人們站在21世紀的起跑線上,心里祈盼的是什么?一定不是無能,不是平庸,更不是落后……然而,單單只是祈禱和愿望還解決不了根本問題。沒有優秀的人才,所有的美好都將成為泡影,中國的希望就寄托在孩子們身上。孩子們就是我們未來社會的主人,人類美好的家園都要靠他們去創建,這就需要教師和家長把孩子們培養成一個性格健全的人。那么如何搞好幼兒教育就成為當前教育的首要任務,下面我結合自己對所在幼兒園的部分學生及家長的調查談談自己對如何做一個優秀的幼兒老師的看法。
一、我的調查結果
1.小班幼兒(31人)喜歡老師是因為老師會發小禮物,穿的衣服漂亮,跟媽媽好,態度好以及會教小朋友學本領,對這方面原因展開調查。調查結果表明,喜歡老師是因為老師會發小禮物和穿衣服漂亮的小班幼兒各3人,跟媽媽好的2人,會教小朋友學本領的8人。而因老師態度好而喜歡老師的小班幼兒有15人,占總數的48%,是小班幼兒喜歡老師的主要原因。這一原因用幼兒的話來說就是:“很愛我,不罵人的”, “不發脾氣的”, “不把我關小黑屋的”, “我犯了錯誤,會原諒我的”等。這一比例說明老師態度和藹、耐心的重要性,同時也從反面表明,個別教師在教育幼兒時,沒有采取正面教育的方法,還存在態度粗暴的嚴重問題。
2.中班幼兒(34人)喜歡老師是因為老師會教小朋友學本領,長的漂亮,會請小朋友當值日生,態度好以及小班就跟班5個方面原因展開調查。調查結果表明,中班幼兒喜歡老師是因為老師長得漂亮的幼兒有5人,會請自己當值日生的有2人,小班就跟班的有4人。而喜歡老師是因為老師會教小朋友學本領和態度好的幼兒有14人和9人,分別占總數的41%和26%。從各項原因所占比例分析,老師態度好和會教小朋友學本領是中班幼兒喜歡的主要原因。而且會教小朋友學本領的教師在幼兒心目中的地位逐步提高。
3.大班幼兒(35人)喜歡老師是因為老師會教小朋友學本領,會請小朋友當值日生,態度好3個方面原因展開調查。調查結果表明,大班幼兒喜歡教師的原因較小、中班幼兒單純許多。其中因老師態度好和會請小朋友當值日生而喜歡老師的幼兒分別為7人和2人。而因老師會教小朋友學本領而喜歡老師的幼兒有26人,占總數的74%。,這一比例說明,這些幼兒喜歡教師給他們講故事,教他們學拼音、畫畫、唱歌、跳舞等幼兒喜歡的活動。幼兒還喜歡這些活動生動有趣,有創新,能讓他們在娛樂之中獲得更多的知識。
4.幼兒家長(100人)心目中好老師的首要標準從關心愛護幼兒,工作認真負責,精心設計教育活動,對幼兒堅持啟發教育和對家長態度5個方面展開調查。調查結果表明,52位家長都認為好老師的首要標準應該是關心愛護幼兒,占總人數的52qo。其中又以小班幼兒家長為主體,主要原因是由于小班幼兒年齡較小,家長對其生活自理能力不放心。其余家長對老師工作認真負責,精心設計教育活動和對幼兒堅持啟發教育都提出了較高要求,認為這是好老師的首要標準。特別是大班的幼兒家長,他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入學前能多學一些知識,為人學做好準備。此外,在補充意見中有近半數的家長提出好老師還應該對所有孩子一視同仁,不偏心,能因材施教,充分激發每一位幼兒的聰明才智。
二、結論
首先,幼兒年齡不同,幼兒和家長對好老師的要求也不同。調查發現,小班幼兒及家長把教師態度好,關心愛護幼兒放在好老師要求的首位。這說明,幼兒年齡越小,越需要態度和藹的教師。因為此時的幼兒生活自理能力較差,在這種困難的情形下,哪怕幫他們系一次鞋帶、蓋一次被子、梳一次頭,都會在他們心里留下深刻的印象,產生一種肯定的情緒。因此,小班的幼兒教師在關心幼兒生活上有許多工作可做,也是可以取得好的效果的。
隨著年齡的增大,能組織幼兒進行他們所感興趣的、所愛好活動的、專業水平高的教師,在幼兒和家長心目中的地位逐漸提高,尤其以大班的幼兒和家長最為突出。因為大班幼兒活動量增大,對知識的求知欲不斷提高,他們又面臨升入小學這一問題,而此時的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入學前能多學些知識,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為人小學做好充分的準備。這樣就要求教師也要不斷豐富、充實自己的知識,提高自己的專業技能。
其次,教師的年齡和外表也是不可忽略的。除了相貌外,穿漂亮衣服的、健康的老師,也是幼兒和家長所喜愛的。所以,幼兒教師還應是年輕的,充滿活力的,衣著美觀大方的。
最后,幼兒園的跟班制度也受到家長和幼兒的歡迎。 教師與家長應保持經常性的聯系。經常性的交流與溝通可使教師和家長形成隨時交換意見的習慣,拉近家園間的距離,促使雙方在育兒問題上達成共識。我認為,接送孩子時的短暫交談是一種最簡便的溝通方式。通過它,家長與教師可以及時地互通信息,了解孩子在園、在家的情況。這樣的交流家長會感覺到自己的孩子受到了教師的關注,在心里就會認同你是一個會觀察、有責任心的教師,對你產生信任感。在共同的學習、生活中,教師對每一位幼兒的性格和各方面能力的發展都有深入的了解,所以能做到因材施教。而幼兒和家長對教師也產生一定的情感,對教師更加信任。這樣,有利于家長工作的開展,家園同步配合,幫助幼兒獲得進步。
總之,作為一名幼兒教師,要做好兩方面的提高:首先要提高自己的師德修養,要關心熱愛每一位幼兒,對幼兒一視同仁,當幼兒犯錯誤時,對幼兒堅持采取正面教育的方法,平時教師還要注意自己的儀表,要為人師表;其次要善于學習、熱愛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知識技能,與時俱進,只有這樣,才能獲得幼兒與家長的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