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科學教育研究領域的科學教育是以全體青少年為主體,以學校教育為主陣地,以自然科學學科教育為主要內容,并涉及技術、科學史、科學哲學、科學文化學、科學社會學等學科的整體教育,以期使青少年掌握自然科學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學會科學方法,體驗科學探究,理解科學技術與社會關系,把握科學本質,養成科學精神,全面培養和提高科學素養;并通過培養具有科學素養的合格公民,發展社會生產力,改良社會文化,讓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在現代文明中交融貫通。
關鍵詞:科學教育,教學管理,學前教育論文
科學教育目標可以分為促進人發展的目標和促進社會發展的目標,前者是科學教育本體功能的體現,后者是科學教育外在職能的體現。隨著對科學本質的認識越來越清晰和全面,對科學價值的認識日益深刻,科學教育目標也不斷發展。
總的來看,科學教育育人目標與科學教育內涵的發展是一致的。從最初的注重知識、技能到關注方法與過程,到關注科學、技術與社會關系、把握科學本質。科學教育育人目標的重心在發生著搖擺和震蕩,并不斷尋找著平衡與融合,這種平衡與融合集中反映在當代“科學素養”理念的提出與發展,也表現在我國新課程標準中提出的科學知識與技能、科學方法與過程、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位一體的全面科學教育目標。
科學教育促進社會發展的目標就是要通過培養科技人才,發展科學技術,推動社會進步。我國提出的“科教興國”就是一個典型例證。科學教育促進社會發展的目標也是隨著社會實踐和對科學本質的逐漸認識而發展的,是一個不斷反省與進步的過程。這種反思與進步表現在很多方面。
一、“非主” 學科意識
表現為與語文、數學課程相比,科學課被認為不是主課,重語文,數學課,輕科學課的現象比較突出。這是一個比較普遍的現象,從學生眾多的學習資料中很難發現有科學讀物的身影。家庭作業,課外作業,均為語文和數學占有。這種“非主學科”意識,既存在于社會,存在于家長,也存在于學校。存在于社會可從假期開設的各種培訓班看出,奧數、編寫是培訓的重點,音樂、美術等也是門庭若市,唯獨不見有關于科學的培訓班。家長的“非主”意思更是突出,認為小學階段只要學好了語文、數學兩科就可以了,學不學科學,學好學不好沒多大的關系,他們并不關心自己的孩子在科學學習方面學得怎樣,而把關注的精力放在所謂語、數重點學科上,在送自己的孩子上各種名目的語、數學習班上不惜重金。家長的個人意志往往決定著自己孩子的學習走向。學校的“非主”意識表現為科學老師配備少,通常語文和數學老師只任教一個班,十分注重和強化對語文和數學的教學,而科學教師通常要任教一個年級,班級多,班額大,探究活動多,科學老師難于應對繁重的科學教學。
二、“非專”教師現象
正如科學課程標準所指出的那樣:由于科學課程承擔著培養小學生科學素養的重任,在整個小學教育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科學老師的素質與水平顯得非常重要,必須建設一支專職的小學科學教師隊伍。事實正是如此,不少學校具有專業科學素質的老師不多,大多是由原來上語文和數學的老師來任教科學課。科學課程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科學課程要求教師要為學生準備大量的活動器材和實物材料,帶領學生開展并指導學生做大量的觀察實驗、動手操作等活動,自制教具、學具;特別是現場考察、參觀訪問,更需要事先實地踏勘路線及現場等。由于他們對科學知識的相對缺乏,專業技能的相對不足,很難把握科學課堂教學,科學教學不能做到得心應手,游刃有余。教“教材”的情況普遍,探究活動不能有效開展。有人認為小學科學知識相對簡單,并不需要老師有多深的科學知識,這是一種非常錯誤的觀點。“師高弟子強”,科學老師沒有專業知識,學生的科學素養如何提高?科學老師的“非專”現象也反映了“非主”學科意識的存在。
三、探究的有限性
小學科學課程標準強調學生學習科學要以探究為核心,許把探究活動作為科學教育和學生學習的主要方式。實驗教學、課外實踐、科學小制作是科學探究的三種主要方式。
在實驗教學中開展探究活動比較容易實現,但由于做實驗需要一定的時間,短短四十分鐘不經意間就過去了,在實際哞l能親手做實驗的不多,能做實驗的往往是學習比較拔尖的學生,大多數學生處于旁觀者的地位。探究式教學注重的是全體學生,這種只有少數學生參與的探宄活動顯然不能滿足大多數學生對探究的需求,進而影響對他們科學素養的培養,還有可能挫傷他們學習科學的積極性。
課外實踐,就是要把學生的科學探究活動向課處延伸。如考察河流,森林,周邊環境;采集昆蟲和植物標本;參觀工廠企業,植物園、動物園,博物館,展覽館,科研單位;開展家庭飼養與種植植物等。可以看出,教室外才是孩子們學科學用科學大有作為的更廣闊的天地,對培養學生科學素養非常重要。
但是這種很好的探宄活動在實際中由于科學老師普遍任教班級多,學生外出的安全風險比較大,科學探宄活動向課處延伸的次數十分有限,影響了這項活動的開展。
科學小制作是探究實踐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小制作非常符合小學生愛動手,愛想像的特征,對培養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觀察思維能力,提高技能等科學素養有很重要的作用。
但在實際中也存在較大難度:1.缺少制作的活動場所;2.制作工具和材料缺乏;3.老師的精力有限,不能顧及眾多學生的需求;4.制作周期較長,學生難以在上面花更多時間。這種非常好的科學探究活動存在一定的困難。
相對薄弱的保障措施。
科學教育需要切實有力的保障措施,但目前普遍存在保障措施薄弱的情況。表現為:1.任教科學課程的專業老師配備不足,可能造成如“非專教師”現象的結果。2.科學老師任教班級多,班額大,探究活動多,難以顧及全體學生。3.安全原因不能讓老師放開手腳帶領學生把科學實踐向課外延伸,使科學探究僅限于課堂實驗教學,學生的科學素養不夠全面。4.對科學教育的投入不夠。如開展實驗教學的實驗室、科技活動室少甚至沒有,科學工作所需的工具和材料缺乏。5.實驗人員缺少,開展實驗的準備工作不充分。6.學校課程資源如百草園、氣象站、飼養園、生物角、科技景點等少,甚至幾近于無。述不足不是老師個人能克服的,科學教育、對學生科學素養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非短期能完成。學生對科學學習的興趣能否長時間保持,每一堂科學課都非常重要,要成為聚沙成塔的沙,滴水穿石的水。科學教育的關鍵在教師,但成功在保障。沒有有效的保障措施,老師就有可能心有余而力不足。這種保障措施,需要學校的切實重視,更需要教育的改革及其深化來實現。
科學教育與語文,數學學科相比,涉及眾多方方面面,非科學教師個人能為。只有消除以上影響科學教育的因素,才能真正使科學教育富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