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 本文針對上海市高校學生戶外運動旅游消費現狀進行調查,分析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關建議。運用問卷調查法和訪談法,以休閑限制理論為依據,對上海市七所高校學生進行調查研究。發現目前體育旅游發展出現定位模糊阻礙發展、 安全問題制約發展、自身能力限制參與、供給現狀阻滯消費的困境,提出構建理論體系,規范行業發展;加強安全教育,重視能力培養;鼓勵產品開發,創新宣傳模式。
關鍵詞 大學生 體育旅游 困境 對策
隨著人們美好生活需求的日益增長,對旅游的需求也逐漸加大。相對于我國傳統的觀光旅游來說,體育旅游更加強調人們的參與體驗,是一種全新的旅游形式,逐漸受到當代青年的青睞。高校學生作為這個時代最具代表性的群體,既有相對于中學生獨立的經濟條件,也有區別于成年人更為感性的消費觀念。與時代接軌,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強,對于快速發展的體育旅游勇于嘗試、積極探索。身處于上海這座現代化大都市的高校學生有著更多參加體育旅游的機會,也在實踐中暴露出很多問題。本文基于休閑限制理論,通過對上海代表性的7所高校學生進行問卷調查,了解大學生體育旅游消費現狀,分析體育旅游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對策措施,以期推動體育旅游高校市場的發展。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本文以上海體育學院、華東師范大學、復旦大學、上海戲劇學院、上海對外經貿大學、上海大學、上海理工大學這七所大學的學生為調查對象,共發放問卷300份,回收問卷270份,有效回收率90%。其中男生115份,女生155份。通過對問卷進行信度檢驗,結果表明四個因子克隆巴赫系數在0.732-0.801之間,表明問卷具有較好的信度。通過因子分析進行結構效度檢驗,KMO檢驗值為0.900,巴特利特球形度檢驗的X2值為3023.736,自由度171,顯著性概率值P=0.000<0.05,適合進行因子分析。用主成分分析抽取因子,用最大方差法進行旋轉,根據特征值提取四個因子,累計方差貢獻率達到67.224%,各因子載荷均達到0.472以上,說明問卷結構效度較好。
二、上海高校學生體育旅游發展的困境
(一)定位模糊阻礙發展
學術界對體育旅游基本概念眾說紛紜,尚未達到統一的共識,產業劃分尚不明確。有學者指出在國內的研究中,由于對體育旅游的界定不清,導致體育旅游沒有一個明確的管理歸屬。近五年來,關于體育旅游如何進行管理方面的研究幾乎沒有,體育旅游更多的還是得把焦點放在人的參與、體驗與休閑上來[1]。我國體育旅游的科學研究并沒有從體育產業的角度尋找“研究問題”和回答“研究問題”[2],更多的還是聚焦于體育旅游的休閑特征,集中研究體育旅游的“旅游”概念,對其體育屬性的研究較少[3]學者們以自己研究的領域為視角來看體育旅游,使得體育旅游有著不同類型的定義[1]。如果不能科學界定,體育旅游理論體系則難以發展與完善。調查可知上海高校學生雖然認為體育旅游消費是有意義的,但了解程度不高,這與體育旅游概念界定不清有很大關系。在參與過程中,由于對這種體育旅行了解不深,目的性不夠強,以致不能感受到體育旅游帶來的更深層次的收獲,最終體育旅游變成傳統旅行。
(二)安全問題制約發展
由于體育旅游本身和高校學生群體的特殊性,其風險的發生概率和后果顯著大于其他運動項目和群體。根據調查可知,上海高校學生在體育旅游需求中最看中安全因素。體育旅游的發展帶來了安全保障等方面的矛盾,由此產生的意外傷害事故成為常見性傷害,其責任歸屬糾紛又困擾、制約這一項運動的健康發展。比較典型的是發生人員死亡的情況,這些事故遏制了整個大學校園開展戶外運動,大學生的消費自然就下降了。因為安全問題,體育旅游不被高校提倡,體育旅游相關知識、信息無法從學校獲得,而體育旅游對參與者自身素質能力和相關知識積累要求較高,這就導致一種惡性循環,體育旅游在大學生中的發展相對不夠完善。
(三)自身能力限制參與
根據調查與訪談可知,由于高校學生自身能力與經驗限制,他們參與體育旅游的動機主要是豐富業余文化生活,滿足娛樂需要,而對培養頑強意志品質的動機并不強。對于體育旅游提倡的自行探索式旅游方式,需要較強的自助能力、自行探索能力。這種能力主要體現在信息收集能力和應變能力上。通過問卷調查得知,高校學生獲取體育旅游信息的主要途徑是親朋好友及同學推薦和新媒體網絡,這反映出他們獲取信息的被動性。在旅游途中會出現很多突發狀況,導致行程內容的調整,有些學生對于有變化的東西把控不住,缺乏自信和應變能力,最終打消了他們進行體育旅行的安排。這就導致一些小眾的旅行點,往往得不到高校生的認可,他們只能去一些大眾化的,傳統型的旅游景點、旅行線路,因而無法體驗到體育旅游真正的精髓。
(四)供給現狀阻滯消費
體育旅游產品是大眾接觸體育旅游最直接最有效的形式。而現有體育旅游產品開發大多粗制濫造,仍是傳統路線與內容的組合。許多體育旅游組織者自身對其內涵理解不到位,忽略了體育旅游本身的體驗性,尤其是高校學生參與的有效性和體驗的重要性,很多商業機構把這些戶外旅行進行做減法,減難度、減內容。體育旅游空心化成為市場常態,潛在消費者的對體育旅游內涵接觸很少甚至沒有。體育旅游組織者對產品開發缺乏創新,難以在傳統旅游基礎上展示體育的魅力,無法通過內容吸引消費者。對安全與服務不能給予充分重視,而這恰恰是消費者關注的重點,以致潛在消費者仍處于觀望狀態。此外,宣傳渠道單一,缺乏對目標群體的市場調查,無法深入學生群體,導致體育旅游市場競爭力不足。
三、上海高校學生體育旅游發展對策
(一)構建理論體系,規范行業發展
由于體育旅游屬于新興行業,尚未形成系統完整的理論體系。高等學校在體育旅游發展過程中責無旁貸,肩負著重要而特殊的使命。加強體育旅游理論研究,培育體育旅游學術團體和研究機構。順應體育旅游的發展進行專業與課程的調整與變革。國家相關部門應成立專項研究小組,啟動體育旅游法規標準、規劃政策制定等工作。召開體育旅游產業發展大會,共商共議體育旅游發展路徑。政府要以規劃為引領,推動建設產業研究院、示范基地、信息宣傳平臺等,大力推進體育旅游高速發展。相關部門加快制定相應法律法規、準入制度,設置監督保障機制,進行行業監管,規范體育旅游市場。此外,根據行業特質推進相關部門、行業組織合作,跨行業跨部門搭建平臺,促進體育旅游產業融合。
(二)加強安全教育,重視能力培養
安全問題是高校學生參與體育旅游主要考慮因素之一,也是限制高校體育旅游市場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體育旅游對參與者自身素質能力和相關知識積累要求較高。高校作為大學生獲取知識與信息的主要場所,要增強責任意識和擔當精神,把人格養成、知識學習和能力訓練有機統一起來。加強對大學生戶外運動安全常識教育,培養學生急救常識,通過講座、培訓等方式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體育旅游,了解體育旅游的意義與價值,提高體育旅游專業知識與技能。同時,增強學生體育旅游風險防范意識和保險保障意識,幫助學生規避風險,了解相關保險產品,提高投保意識。對消費過程的應急保障不健全,提供的服務良莠不齊,售后維權渠道不暢通等,組織者要制定切實有效的應急保障預案,針對活動中可能出現的安全隱患做好充分準備措施,落實體育旅游保險等多重保障。
(三)鼓勵產品開發,創新宣傳模式
將特色主題文化元素,如公益元素、民族特色文化元素等與體育旅游項目相融合,用有強度,有深度的產品組合吸引消費者,引導高校學生在旅途中獲得知識與技能。此外,戶外旅行中不僅限于接觸一些戶外運動項目,人文交流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內容,組織者可以通過活動設計幫助消費者體驗當地的歷史文化,以此擴寬體育旅游產品內涵。在宣傳方面,充分利用新媒體網絡拓展高校學生獲取體育旅游資源的途徑。重視口碑效應,發揮意見領袖影響力,打造輿論熱點,擴大體育旅游影響力。
四、總結
通過調查上海高校學生體育旅游發展現狀,發現體育旅游發展過程中出現定位模糊阻礙發展、安全問題制約發展、自身能力限制參與、供給現狀阻滯消費的困境,針對這些問題,提出構建理論體系,規范行業發展;加強安全教育,重視能力培養;鼓勵產品開發,創新宣傳模式。
參考文獻:
[1]張濤.近五年來我國體育旅游研究進展分析[J].武術研究,2019,4(4):140-143.
[2]楊強.中國體育旅游研究20年:評述與展望[J].中國體育科技,2011(5).
[3]金銀日.體育旅游研究范疇的西方文獻考[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0(6):27-29.
推薦閱讀:體育論文投稿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