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關鍵詞:競技體育;跨項選材;基本內涵;價值意蘊;實現條件
“運動員選材”是競技體育的開端,也是我國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過程中繞不開的主題,科學合理的選材是加速各國競技體育實力快速提升的關鍵。為了應對東京奧運會的備戰工作以及實現北京冬奧會力爭“全項目組隊,全項目參賽”的競技目標,國家體育總局于2017年3月在備戰北京冬奧會座談會上首次提出了針對冬季項目的“跨項選材”工作[1],同年8月國家體育總局又發布了《關于開展攀巖、沖浪、滑板、小輪車4個奧運項目跨界跨項選材工作通知》[2],以期4個新興項目在短時間內形成備戰優勢。“跨項選材”一經提出,便迅速在競技體育領域受到重視并彰顯出其獨有的“價值性”,經過各省市逐層推進和逐級落實,最終入選冰雪項目國家集訓隊1 200余人,強有力地擴大了冬奧備戰的人才基數并取得了良好的實踐效果。
“跨項選材”作為一種選拔運動員的創新手段得到了競技體育界諸多學者的關注和熱議,并且有望今后成為我國一種常態化的選材方式。但是,“跨項選材”在我國才剛剛起步,諸多問題亟待解決,如“跨項選材”的概念內涵的界定、價值的定位以及實現途徑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爭議。因此,本研究在系統梳理相關文獻和收集跨項選材成功案例的基礎上,對“跨項選材”的基本內涵、價值意蘊以及實現條件進行探討和分析,為豐富我國“跨項選材”的理論體系,提升“跨項選材”長期高效發展效益提供一定的借鑒和參考。
1 競技體育跨項選材的基本內涵
跨項選材(Talent Transfer)作為一種選材手段是由國外引進并經過逐步深化應用而形成的。雖然跨項選材手段源于國外,但在我國早期的運動訓練實踐中也一直存在此類現象,我國學者將其定義為“轉項訓練”或“轉項成才”。因此,關于跨項選材內涵的界定在競技體育界一直伴隨著爭議,國內外專家從不同的立場或視角對跨項選材這一概念有著不同程度的理解。
1.1 轉項訓練及成才:我國早期跨項選材理念的雛形
運動員轉項訓練及成才現象是我國早期運動訓練實踐過程中所形成的時代產物。1991年由林民伋最先在田徑項目中發現了運動員轉項訓練能夠提升其競技成績[3],此后便開啟了國內學者關于運動員轉項訓練方面的研究,并對運動員轉項的概念進行了界定和探討。由表1可知,雖然不同學者對運動員轉項的概念及其內涵進行了不同視角的界定,但對其核心內涵基本達成共識,即運動員轉項訓練是指運動員在從事某種運動項目一定時間后改練其他項目并取得一定運動成績,其為運動員長期培養過程中存在的一種普遍現象。因此,跨項選材的理念長期孕育于我國運動員轉項成才的實踐之中,我國著名學者田麥久也曾表示“跨項選材”雖然是一個非常引人關注的熱詞,但其實質就是運動員轉項訓練。
1.2 人才轉移及利用:國外成熟跨項選材理念的呈現
“跨項選材”英文直譯是“Talent Transfer”或“Talent recycling”,也可以稱之為人才轉移、天賦轉移或是人才重復利用,其在國外已經成為一種較為成熟的運動員選材方式。規模化的跨項選材自1987年由澳大利亞率先正式提出之后[10],眾多國家紛紛效仿,并引起了學術界對這一問題的廣泛關注和研究,但對于跨項選材的定義描述始終表達不一,其側重點有所不同。如表2所示,跨項選材主要發生在不同的運動項目之間,且項目之間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另外,國外的跨項選材主要是以高水平運動員或精英水平層面的運動員為主要目標(包括已經退役或即將退役的運動員),將其所具備的運動天賦有效地轉移到另一個具有相似生理特征、運動技能以及心理需求的項目中,以期取得優異的運動成績。隨著跨項選材在我國迅速實施,我國學者依據我國的現實境況對跨項選材的概念進行了本土化梳理。所謂跨項選材是指以快速培養運動員參賽或奪牌為目的,從其他項目中選拔已經達到一定訓練水平且具有新項目所需的先天能力和后天經驗的運動員進入一個新的運動項目,并提供全方位保障的有組織的選拔和培養的過程[11]。
由此可見,盡管跨項選材的理念源于國外,是一種外來的思想文化,但實際上在我國傳統的訓練學中早就出現了跨項選材的理念,它是以轉項訓練及成才的形式存在于我國運動訓練實踐之中。但是在我國,早期的運動員轉項僅是小范圍實施并未大范圍推廣,且形式較為被動,多為運動員傷病、成績停滯等情況不得已而為之[5],尚未建立起成熟的體系。而相比之下,國外的跨項選材對現有的競技人才進行充分利用,為多數運動員提供了更多的“二次擇項”機會,使運動員充分發揮自身的競技潛能,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因此,我國現階段實施的跨項選材很大程度上是在堅持我國本土化傳統訓練理念和方法的基礎上融合國外的運動員選材經驗所形成的新時代產物。
2 我國競技體育跨項選材的價值意蘊
在競技體育體制改革的背景下,國家對于跨項選材的持續推進,有效實現了各領域以及各部門之間的聯動。跨項選材作為一種特殊的選材方式,被國家和競技體育業內人士給予厚望,對我國競技體育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助力作用。跨項選材的本質功能決定了其作用的發揮,在競技體育領域其主要的價值意蘊為助力我國雙奧備戰的價值、緩解后備人才不足的價值、制約項目發展失衡的價值、完善傳統選材模式的價值以及發揮人才潛能的價值。
2.1 跨項選材助力我國雙奧備戰的價值
冬、夏兩季奧運會作為競技體育領域的頭等賽事得到了各國的高度重視,在奧運周期內各國圍繞著各自的備戰目標運用多種手段來提升自身的競技實力,以期在奧運舞臺上彰顯國家風采。相比于東京奧運會而言,我國在北京冬奧會上面臨的形勢則更加嚴峻。長期以來我國在冰雪項目中的競技實力普遍較弱,北京冬奧會我國坐擁主場,國家提出了要實現109個冬奧項目全面參賽的目標,然而,在四年之內想要培養出世界級高水平運動員并成功完成比賽實屬不易,故我國競技體育面臨著時間緊、任務重的巨大壓力。
跨項選材作為一種在短時間內快速培養高水平運動員的手段已經得到了世界多數國家的認可,并且其通常以奧運備戰為目標廣泛實施。例如英國將跨項選材列為了國家備戰冬夏兩季奧運會的重要手段之一,自2007年至今已經圍繞著奧運備戰啟動了至少11項跨項選材計劃,成果斐然,這也是英國實現競技體育復興的關鍵要素之一[19]。因此,現如今我國所實施的跨項選材計劃彰顯助力奧運備戰的價值。
2.2 跨項選材緩解后備人才不足的價值
強體育須先強競技,而強競技必先備人才,雄厚的競技人才儲備是提升競技體育實力的關鍵。我國作為人口資源大國,原本應該享有大量的競技人才儲備,但是隨著我國社會轉型的不斷推進,基層體校數量逐漸縮減,三級訓練網中所容納的競技人才數量也日益萎縮[20],因而造成部分夏奧項目出現人口危機。另外,由于我國受地域、氣候和季節等因素的影響,冰雪項目的參與人群有限,群眾基礎較為薄弱,后備力量更是出現了嚴重不足的現象[21],據相關資料顯示2017年我國所注冊的冰雪項目運動員僅有5 000余人[22],這也就間接造成了多數冬奧項目無材可選、無人可用的局面。
那么,跨項選材的提出可以將各項目的人才資源進行整合,有效地提高人才資源的使用效率。從不同項目之中選拔人才,使競技人才進行主動又合理的流動,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緩解部分項目人才資源匱乏問題。所以,跨項選材具有緩解部分項目后備人才不足的價值。
2.3 跨項選材制約項目發展失衡的價值
競技運動項目的均衡發展很大程度上是展現一個國家綜合競技實力的有利表現[23]。舉國體制下催生出的六大優勢項目是長期推動我國競技體育成績穩居世界前列的關鍵。但是,從近幾屆奧運會成績可以發現,我國的優勢項目競技成績呈現下滑的趨勢[24],舉國體制背后所產生的“馬太效應”日益暴露。當優勢項目的發揮已經近乎極致的情況下,劣勢項目這一短板就成為阻礙我國競技體育實力繼續攀升的“高原現象”。長期以來,我國的優勢項目在發展過程中得到了國家的大量投入,獲得了充足的資源,而相比之下劣勢項目所能獲取的資源較為薄弱[25],其發展缺乏動力,競技實力較難得到提升。運動項目發展水平失衡很大程度上可以歸咎于各項目競技人才數量和質量失衡[20]。雖然我國總體后備人才數量呈現出下滑趨勢,但是優勢項目依舊有雄厚的人才數量和質量支撐其發展,而劣勢項目則會由于人才資源匱乏使得自身發展更加困難。
那么,發展落后的運動項目要想提升自身的競技實力,實現跨越式發展目標,跨項選材可以作為其實現“彎道超車”的捷徑。例如,我國的鋼架雪車項目通過實施跨項選材提高了項目的整體發展水平,經過跨項選材的運動員在世界大賽中逐漸嶄露頭角。跨項選材能夠增加部分落后項目的人才資源儲備,促使這些項目“有人可練、有材可用”,穩步提升其競技實力。所以,也可以說跨項選材既是適應新興項目或“冷門”項目發展的現實需要,也是推動此類項目發展的重要途徑。田麥久認為:面對大量冬奧項目在我國從未開展的現實,從競技能力高度相似的友項選拔運動員轉項訓練,雖是權宜之計,但不失為應急之策,明智之舉[26]。所以,跨項選材具有制約競技項目發展水平失衡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