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以優化我國民族院校體育課程項目開設為目的。本文采用文獻資料、調查等研究方法,對15所民族院校體育課程項目開設情況進行統計分析。研究結果顯示,15所民族院校體育課程整體上體現出多元體育文化特色。但同時也存在諸如中、外項目設置比例不平衡、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認知度不高、民族傳統體育課程學習態度不積極、民族傳統體育課程師資力量不足等問題?;诖耍瑧扇≡鎏砻褡鍌鹘y體育項目開設比重、營造校園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氛圍、培養學生民族傳統體育課程興趣以及彌補民族傳統體育師資隊伍不足等優化手段。
關鍵詞:民族院校;體育課程;整合教育
推薦閱讀:《體育健康知識畫刊》(月刊)創刊于1995年,是由中國中學生體育協會主辦、國家教育部主管
2018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北京大學時強調,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是我國各級各類學校的根本任務和共同使命。習近平同志同時指出,要完成培養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務,需要抓好三項基礎性工作:堅持辦學正確政治方向、建設高素質教師隊伍、形成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1]。教學體系是構成人才培養體系的重要環節。在教學體系中,課程設置是重要載體。作為學校課程的組成部分,體育課程具有不可替代的學科使命。體育課程不僅是高校教學的一部分,更是為社會提供身心健康的優秀人才的重要保障[2]。
相比較專業設置的學校整體規劃性,大學體育課程項目開設的自主權大多下放到體育院系。通過對我國15所民族院校體育院系負責人的訪談可知,大學體育課程項目開設是由二級學院根據校情、院情自主決策,然后上報學校教務部門備案,再由教務部門通過課表的形式加以確定。體育課程不僅是知識的集成,也是文化的凝聚。理想的多元體育文化整合教育應該是中外體育項目的均衡設置,但是由于主客觀以及現實與歷史的多種因素,目前我國民族院校體育課程項目開設整體上未能達到多元體育文化整合教育的理想狀態。本文通過對我國15所民族院校體育課程項目開設情況的全面調查,在此基礎上進行理論分析并提出優化策略。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本文以15所民族院校體育課程項目開設情況為研究對象。在中國高等教育體系中, 民族院校的數量的確很少, 但其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卻不可取代[3]。民族院校有廣義和狹義之分[4]。本文調查對象定位于狹義的民族院校,即校名為“民族學院”或“民族大學”。根據教育部官網統計顯示,截止到2017年5月底,全國高等院校中校名帶有“民族”字樣的學校有36所。同時根據國家民委官網統計顯示,截止到2015年12月底,在“民族院校概況”名單中的民族院校有17所。綜合兩份院校名單,本文確定15所民族院校為調查對象,具體名單見表1。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獻資料法
本研究通過互聯網、圖書、學位論文、學術期刊等收集、整理擷取所需文獻資料。
1.2.2 調查法
(1)專家訪談法。通過對調查對象15所民族院校體育學院(或體育部)負責人進行面對面訪談或電話訪談,了解和獲取體育課程項目開設情況及原始數據。
(2)實地調查法。根據研究需要,有選擇地對中央民族大學、中南民族大學、貴州民族大學、廣西民族大學、云南民族大學、湖北民族學院、西藏民族大學等民族院校進行實地調查。
(3)問卷調查法。設計制定《我國民族院校體育課程項目開設情況》調查問卷,發放對象選擇為中南民族大學大二年級學生(基于二點考慮:一是本校學生問卷發放、填寫、回收質量較高;二是大二年級開始選修課程,這樣更能體現自身興趣愛好)。問卷內容主要包括接受民族傳統體育教育經歷、對民族傳統項目認知情況、對民族傳統體育課程的學習態度、最喜歡的體育課程項目開設等幾個變量。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對中南民族大學大二學生進行隨機抽樣600人進行問卷發放,有效問卷585份,有效合格率97.5%。其中男生195人,女生390人。
1.2.3 數理統計法
對通過專家訪談、實地調查以及問卷調查獲取的數據進行整理錄入,繼而進行量化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我國民族院校體育課程項目開設現狀
課程,簡單地說就是課業及其進程。它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共同的紐帶,是實現學校教學目的的載體,也是培養全面發展人才的基本保證。與此同時,課程與文化聯系緊密,相互促進。課程與文化關系的基本命題是:課程是文化傳承的工具[5]。作為學校課程的組成部分,體育課程同樣具有教育先進性和文化鮮明性。從廣義上說,體育課程是文化的一部分,體育課程既傳遞與創造社會文化,也受社會文化的規范和制約;從狹義上說,體育課程是文化傳遞的工具,也是文化傳承的載體[6]。高等院校體育課程引入民族傳統體育有助于大學生直觀地了解和接觸中國傳統文化,加強他們的文化素質和道德修養,促進大學生形成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7]。民族性是民族院校最鮮明、最突出的特性,這一點在民族院校體育課程項目開設上也得到了相應的體現。相比較其它普通高校,我國民族院校在體育課程項目開設上更好地體現出“多元體育文化”特色,即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更加豐富和多元,這也為多元體育文化整合教育奠定了課程基礎和文化氛圍,見表1和表2。
2.2 我國民族院校體育課程項目開設存在的不足
由表1、表2可知,在項目開設上,我國15所民族院校體育課程整體上體現出較為鮮明的民族特色與多元體育文化屬性特征,但同時課程項目開設上還存在一些不足。
2.2.1 中、外項目開設比例不平衡
依據項目的來源,可以把我國民族院校體育課程開設的項目分為幾個類別,主要有:第一類是我國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國內),如太極拳、武術等;第二類是現代西方體育項目(國外),如網球、足球、乒乓球、籃球、羽毛球、排球等;第三類是亞洲其它國家體育項目(國外),如瑜伽、跆拳道等。其中第二類和第三類都屬于外來項目。通過中、外項目比的統計顯示,可以進一步說明我國15所民族院校在體育課程項目開設上存在較大的差異性和不均衡性。
由表3可知,盡管調查對象的15所民族院校體育課程的項目設置整體上體現出多元體育文化整合教育特征,但是不同學校之間在中、外項目開設上存在較大的差異性和隨意性。在公共體育課程項目開設上,開設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最多的是廣西民族大學,共有14項,而最少的只有2項,少于等于5項的院校有8所。我國民族院校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課程設置尚且如此,其它非民族院校就可見一斑了。另外,由表4可知,在14所開設有體育專業的民族院校中,在專業課程中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比重也呈現出較大的差異。開設最多的是廣西民族大學,總共開設了15項,而有的院校則沒有開設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少于等于5項的院校有7所院校(不包括大連民族大學)。
2.2.2 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認知度不高
通過調查得知,15所民族院校大學體育課程開設主要有兩種形式。第一種是選修制,即大一新生一進校就自主選擇體育課,這里面又包括兩種組合,一種是一次性選課,即選一次上兩年,另一種是一年一選;第二種是結合制,即必修與選修相結合,也有兩種組合方式,一種是選修兩學期、必修兩學期,另一種是選修三學期、必修一學期。
通過訪談調查民族院校體育院系負責人以及問卷調查中南民族大學在校學生得知,在校大學生對于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認知度較低。這種認知度與高中階段體育教育的內容不無關系,絕大多數學生反映高中階段沒有接觸過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對中南民族大學大二學生進行抽樣調查,這一比例為88%,而選擇高中階段開設有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比例僅為12%。
而在回答你所知道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時,86%的學生選擇了知道一點點,主要集中在武術、太極拳、毽球、擺手舞等項目。盡管部分同學能說出蹴鞠、押加等項目名稱,但是不知道漢字如何書寫,于是只能用漢語拼音代替。而對于現代西方體育項目則有100%的學生能夠熟練地說出自己熟悉的的項目名稱,并且每位同學都能夠明確說出自己喜愛的體育項目(見表5)。
2.2.3 民族傳統體育課程學習態度不積極
大學生體育課程學習態度是教學效果的的客觀反映,也是學生對課程學習的主觀感受。課程是連接師生、實現教學目的、完成教學任務的載體。相比較中小學生,大學生的體育學習能力、學習態度都發生了較大的改變。影響課程學習態度的因素,既有學生興趣愛好、自身條件等主觀感受,也有課程本身以及教師教學方法等客觀因素。通過大二學生對大一年級所學的民族傳統體育(武術、毽球)課程學習態度的問卷調查得知,學生對民族傳統體育課程的學習態度積極性還有較大提升空間(見表6)。
2.2.4 民族傳統體育課程師資力量薄弱
師資是大學的戰略性資源,一流師資隊伍是建設一流學科和一流大學的關鍵因素[8]。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務在于人才培養,而師資是決定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一招。作為大學完整教育的組成部分,大學體育同樣離不開高水平師資隊伍的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