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在中學體育中管理改革的新應用方式有哪些呢?應該如何來加強對體育教學的新制度呢?同時改革的發展對體育教學有什么影響及意義呢?文章是有關體育教師的論文。
摘要:加大對體育教師的培養,首先要完善隊伍的性別結構、年齡結構、學歷結構、職稱結構,使之成為趨于適應工作需要的合理的學術集體,同時做好體育教師的繼續教育工作,加強體育教學業務研究,開展各種教研活動、學術活動。制定激勵和競爭機制,切實落實體育教師的各種待遇制,加速培養一批學術帶頭人、學術骨干,促進教學和科研水平的提高。只有這樣,才能使高質量、高素質的體育教師群體迅速成長壯大,才能適應素質教育的發展需要,使中學體育素質教育真正落到實處。
關鍵詞:中學體育教育,體育教學應用,體育教師論文投稿
一、中學體育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體育教學觀念陳舊
“健康第一”“以人為本”是新課程改革學校體育教學的指導思想,學校的體育教學活動要圍繞這一中心思想來展開。雖然新課改提出了“健康第一”的理論,但如何將其進行落實實施,很多學校研究的還不夠,并沒有在實質形成以“健康第一”為主線的素質教育模式。許多學校在教學過程中,仍然過于側重“技能教育”,忽視綜合能力的培養和體育理論知識的傳授,忽視對于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體育學科的新課程改革理念未能落實。
論文網推薦:《上海體育學院學報》,《上海體育學院學報》創刊于1959年,國內外公開發行,雙月刊,大16開,96頁。是由上海市教委主管、上海體育學院主辦的綜合性體育學術理論刊物,本刊系綜合性體育學術理論刊物,是當代體育教學,體育科研等信息的重要載體之一。
(二)傳統教學方法單一刻板
多年來,傳統的課堂教學是一個教師面對全體學生講解、示范,學生模仿跟隨練習,基本上是“教師———學生”之間的單向傳遞,這已遠遠不能適應當今體育教學的需要。教學方法單一刻板,學生缺乏主動,體育課缺乏生機,使教學顯得機械、呆板,不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學生個性發展和創新精神難以得到發展和嘗試。此外,還存在教學手段落后、教學設備老化、簡陋、現代信息技術很少使用等現象。
(三)體育場地不足,體育設施落后
體育課程對于場地和設施的要求,是這門課程良好開展的基礎。然而,當前很多學校體育運動場地不足,遇到風雨天則不能使用;有些學校田徑場設置籃球場、排球場、羽毛球場等,不符合田徑場規范要求,存在很多安全隱患;很多學校的體育運動設施缺乏維護管理,很少進行相應的更新,甚至出于應付的目的,只是配備簡單的設施以應付檢查,而在廣大農村中學,體育器材一直以來嚴重不足。
(四)體育教師素質參差不齊
教師作為整個體育教育教學的組織者和策劃者,教師的職業道德及教學能力在整個體育教學中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中學體育教學改革難以將素質教育理論與方法付諸實踐的主要原因,便是是教師隊伍的綜合素質滯后、結構不合理、學歷層次偏低、理論功底較薄、教學和科研經驗不足、對教育思想、觀念的理解跟不上時代步伐等等。因此,加強體育教師隊伍建設是當務之急。
二、完善中學體育教學的對策
(一)轉變體育教育觀念
中學體育教育方法的轉變是貫徹實施素質教育的基礎,教育觀念的轉變是指要求廣大體育教育研究者和工作者從傳統的以傳授知識為主的教育觀念和模式,轉移到以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為主的教育觀念和模式上來。單純的體能訓練不能代替學校體育教育的根本宗旨和總體目標。要落實素質教育和“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改變以“增強體質”和“技能教育”為主的傳統觀念,樹立身體、心理、社會適應性全面發展的新觀念。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體現現代中學體育的根本目標。
(二)創新教學方法,活躍體育課堂
創新體育教學方法,首先要打破傳統框架的束縛,變體育教學過程的被動灌輸為主動學習,營造輕松、活潑、歡樂的學習氛圍,主張嚴密的課堂紀律與生動活潑的教學氛圍相結合,強調趣味性與情景性相結合,多運用電化教學,把聲、光、像融入教學當中,使學生的視覺、聽覺和身體運動感覺充分融為一體,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想象,開拓學生的思維。
此外,現代體育課堂教學信息傳遞方式應由“單向”轉向“多向”,即“學生—教師”,“學生—學生”,“學生—社會”,“課堂—課外活動—家庭—社會”,形成多渠道、多層次、多方位、多手段的綜合性立體化的教學模式。
(三)加強體育重視度,加大投入,完善體育設施
新課程改革的推行,應將體育提到一個能得到學校、教師和學生重視的層次上來。只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對于體育課程的資金支持才能達到應有的層次和規模。加大對學校體育教學事業的投入,不僅可以使教師的教學能力得到充分的發揮,這樣也為學生提供了很大選擇空間,激發學生的運動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