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社會形勢對人才培養和人力資源管理課程的質量要求越來越高,而目前,多數高校應用于該課程的教學模式和方法還不完善,資源利用和開發欠充分。因此,在借鑒“掌握學習理論”的基礎上,優化教學模式,培養學生技能應用能力,提高教學效果。
關鍵字:人力資源管理 教學模式 實踐能力
當今世界人才對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貢獻日益明顯,隨著我國經濟飛速躍進,人們開始重視人才的培養,重視對人力資源的管理。很多高校開設了人力資源管理課程,而且對其都比較重視。該課程不僅要求學生掌握系統的理論,而且注重操作能力,而學生缺少相關的實踐經驗和機會,所以教學難度較大。
一、人力資源管理課程的教學工作還不成熟,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該課程的教學模式仍然存在一些問題有待改進和探索
(一)教學方法單一,學習效果不理想
人力資源管理的特點決定了人力資源管理知識“宜懂不宜記”,而當前,這門課的教學方式還停留在教師主宰整個課堂,以單向“填鴨式+滿堂灌”的方式來傳授知識,而授課內容多是概念和原理的簡單闡述、解釋,學生被動地記筆記、背概念,對于深層次的知識挖掘和前沿的信息,即便教師僅僅以講授、舉例的形式傳達給學生,多數學生非理解老師所講知識的真正含義和實際用途。這種被動的學習起于上課,止于下課,多數師生沒有構建起課后的反饋和鞏固機制,即進一步加深學習效果、激發學科興趣和應用的交流機制和理念的理解沒有形成。這就導致了學生無法高效率地吸收所學內容,甚至還可能厭惡人力資源管理課程,打消學習積極性,導致教學效果不理想。
(二)考試方式僵化,測試內容欠合理
當前總體而言,對人力資源管理知識的考核,筆試的形式所占比例偏重,更像是測試學生對概念、理論、原理的沒寫水平,即便加入案例分析題目,也只是考核學生對知識的淺顯運用,這種形式的考試,對于實際管理中所必需的策劃設計、實施應用以及口頭表達和溝通能力的考核基本難以涉及,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思維的創造性。
諸如此類的問題,在當前人力資源管理課程的教學中較為常見。因此,對人力資源管理的教學要擺脫傳統不適用的教學模式,改進并創新教學內容、授課方法和學習手段,提升教學質量和效果。
二、布魯姆“掌握學習理論”學習模式的解讀與借鑒
1968年,布魯姆受卡羅爾的學校學習模式理論的影響,提出了“掌握學習理論”,教育的目的不再是培養少數尖端人才,而是要普及性,因此,我們必須改變傳統教育觀念和模式,使大多數學生提高科學素質。
布魯姆認為,認真關注如下的五個教學變量,就有可能使多數學生掌握知識。
1. 允許學習的時間,即教師對學生完成一定學習任務所規定的時限。在其他變量不變的情況下,時間越長,學生的學習效果自然越好,因此,師生要有效利用時間,減少多數學生掌握知識所需的時間。
2. 毅力,即學生愿意花在學習上的時間。毅力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態度有關。布魯姆強調,要通過提高教學質量來減少學生學習所需的毅力,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方法來增加學生的興趣,端正學習態度。
3. 教學的質量。它取決于學生對教學要素的需求程度。教學要素指向學生提供學習線索或指導;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程度;給予強化以吸引學生學習;反饋——矯正系統。因此教師教在人力資源管理課程的教學過程中要適當提供給學生實踐參與的機會、知識信息的來源并不斷地與學生溝通交流。
4. 理解教學的能力,即理解教師的講解和教材的內容。所以,要改進教學方法,如教師組織小組交流、視聽法和學習性游戲等,使多數學生提高理解教學的能力。
5. 能力傾向,即學生掌握一定學習任務所需的時間。只要有足夠的時間,大多數學生都能完成一定的學習任務。有證據表明,提供適當的環境條件和學習經驗,能力傾向是可變的。
布魯姆認為上述五種變量相互作用,會對教學效果產生影響。因此教師要控制好這些變量及其關系,在常規性講授理論、傳授經驗的教學模式基礎上,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強化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提供實踐性的平臺等,平衡好各變量的數值,可以提高教學效果。
三、基于“掌握學習理論”的教學模式策略
1. 案例教學
通過討論案例,可將人力資源管理的理論與經驗有效地融合,使學生便捷有效地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操作能力。
案例法的實施步驟:首先教師根據所講知識點選擇合適的案例(紙質或視頻資料),將學生們均衡地分組,要求各小組在課堂或課前對所選案例進行研讀,思考案例提出的問題,期間以小組為單位,利用各種途徑查詢資料;然后各小組匯總信息,合作討論解決案例問題的方案,達成共識,形成決策報告。待到課上,由每組派代表匯報發言,講解本組的解決方案、決策依據等。
學生自主地進入案例的角色之中去分析問題,團隊中的每位成員都要參與,提出觀點相互啟發,形成團隊認可的解決方案,既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潛力,使學生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又培養了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提高了協調能力、思辨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有效地提高了教學效果。
2. 情景模擬法
情景模擬教學是指將理論知識鑲嵌在設置的模擬環境中,通過在模擬條件下操作來豐富實踐經驗,深化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它比常規的課堂講授更直觀、更貼近實際,又比社會實踐易操作,是人力資源管理教學中“教與學”、“學與用”的有效方法。
情景模擬法的實施包括四個環節:第一、制定模擬情景的教學計劃。如教學目的、教學內容、所需條件、實施過程的控制等環節;第二、教學情景設置。依據計劃為學生分派角色,準備模擬場景所需的文字材料等資料。以招聘面試模擬為例:分配模擬角色,招聘組織的背景資料、招聘職位的崗位說明書、面試的方法、面試的題目及評價標準等,實施場景布置包括桌椅的擺放等;第三、教學的實施與控制;第四、點評。包括教師對學生的知識吸收程度和教學效果進行總結和指導,同時也要求學生之間以及學生和教師之間反饋自己在學習過程中的感受:理論與實踐的收獲和操作的難點等,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創造性。
情境模擬法為學生提供了仿真的實踐平臺,在逼真的情景體驗中拉近了理論與實際操作的距離,將學生放進特定的情境,在擔當角色中發現問題,快速地作出分析,并且合理地解決,在演練中學生不僅深入理解了所學知識,而且提高了自我認知能力。有利于培養學生策劃溝通能力、組織協調能力、應變能力和表達能力,使學生的心理素質得到鍛煉,增強自信心。
3. 引入專業人士講座
在人力資源管理課程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留出部分課時,邀請經驗豐富的人力資源管理者到課堂進行專題講座,分享他們的工作方法和經驗閱歷,幫助學生更全面地認識人力資源管理。同時,這些專家會指出未來社會對人才的要求,這可以使學生明確努力方向,做好職業生涯規劃。
4. 利用網絡多媒體
為了增加知識的信息量, 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合理利用課堂時間,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方式配合傳統的板書形式進行知識的講授,通過投影儀進行文字、圖表講解各章節的理論知識點,也可以選擇人力資源管理視頻影像資料放映給學生。在課下,教師可利用互聯網將與課程相關的信息發送給學生,推薦他們有關人力資源管理方面的參考資料和網站,指導學生閱讀前沿信息,汲取先進理念,并通過網絡進行學習交流,豐富、整合理論框架來指導實踐。
5. 課程考核
對于學生,傳統的考核模式重結果,輕過程;多以筆試閉卷的方式測試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考試方式單一,評價標準側重于記憶而不是運用和創新發散。這勢必造成學生過分注重期末卷面成績,急功近利,這種考試方式對于知識的理解、能力的提高以及教學效果起到的作用有限。因此,為了更全面地考核學生對人力資源管理知識的掌握程度,提升教學效果,要增加技能測試的比重,使測驗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推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和綜合素質(見表1)。
表1 人力資源管理課程考試總成績構成
考核時間 |
考核指標 |
考核內容/形式 |
權重 |
合計 |
平時 |
學習態度 |
課上出勤率、發言情況、小組活動參與情況等 |
10% |
|
學習方法 |
自主學習能力、團隊學習精神、網絡運用、課外信息獲取意愿等 |
15% |
學習效果 |
作業質量、案例分析任務報告質量、無領導小組討論或情景模擬操作效果等 |
15% |
期末 |
理論掌握程度 |
閉卷或適當開卷 |
60% |
與單純地以教師為主導的理論講授式學習相比,諸如上述的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對與缺少實踐經驗的學生來講,充分強調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主導性,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在設身處地的實際演練中,學生要將所學的知識轉化為實踐操作,需要激發和整合計劃、組織、協調、決策等多種能力,并有效配置和利用有限的人、物、信息等資源去策劃和實施。在互動式的學習過程中,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以及師生和一線人力資源管理工作者之間,可以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共同進步。多樣化的教與學,能夠使學生理解到自己對知識的掌握度和運用瓶頸,切身感受到自己的知識缺陷和努力方向,增加學生對人力資源管理知識的新鮮感和學習興趣,鍛煉了各種管理能力,達到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 謝征.高校人力資源管理課程組織效果提升策略[J].高教研究,2011.
[2] 曹露露,陳雙,孫毅杰.高職人力資源管理課程教學方法創新研究與實踐[J]. 企業科技與發展,2009.
[3] 王翠英.人力資源管理課程教學創新[J]. 企業與教育,2011.
[4] 王慧,劉鐵錚.人力資源管理課程新型教學模式探究[J].遼寧工學院學報,2007.
作者簡介:劉寧(1984-),女,天津市人,天津公安警官職業學院警察管理系教師,國家助理人力資源管理師,研究方向為人力資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