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亚洲日韩新视频_97精品在线观看_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_91精品网站在线观看

全自動駕駛汽車侵權的責任分配

來源:期刊VIP網所屬分類:綜合論文時間:瀏覽:

  摘要:全自動駕駛汽車對傳統侵權責任的分配提出了新的挑戰,直接體現為侵權責任主體更加多元,且亟需厘清各主體間承擔責任的原則和順序,以適應技術的發展。一般情形下,除非免責事由,從擔責能力、在侵權中的重要程度來看,制造商和監管者首先承擔無過錯責任,其次是程序設計者承擔過錯推定責任,最后汽車使用人按過錯承擔補充責任。其他特殊情形,如“算法黑箱”等需另外考慮。

  關鍵詞:全自動駕駛汽車;侵權責任;責任分配

自動駕駛論文

  一、問題的提出

  近年來,全自動駕駛①技術高速發展,但也將面臨更多技術問題,如GPS(定位系統)失靈、防火墻(網絡保護屏障)故障等。因此,相比傳統汽車的侵權,侵權責任的分配也會與之前不同。

  全自動駕駛汽車侵權的責任分配問題有多種觀點。有學者提出,生產者和研發者有著相對優勢的社會地位和絕對優勢的財力資本,因此應當由生產者或研發者作為唯一責任主體。從盡可能保護受害人的價值趨向和產品責任不真正連帶責任的承擔方式來說,這一思路具有一定合理性,但全自動駕駛的模式下,交通事故的本質在于產品的瑕疵,因此適用《消費者保護法》和《民法典》的產品責任,由制造商一方承擔責任。但制造商單一責任會加重生產商負擔,尤其對中小型企業,此種分配模式缺乏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性。

  此外,還有學者提出采用閉環式責任框架機制,即對研發者、生產者、銷售者等多個主體進行責任的分配,責任分擔必須能夠形成閉環框架,以保證主體清晰、機制明確,最大化地保護被侵權人利益。這一思路盡管在理論上侵權主體全面、責任分配細致,但是實踐操作會較為繁瑣:向多方主體取證耗時長、難度大;而且不同主體和損害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本身難以認定,尤其是“算法黑箱”(基于技術本身的復雜性以及媒體機構、技術公司的排他性商業政策)問題,本質上超出了自然人思維范疇,制造商、使用者等都無法預料,因果關系又該如何認定?

  兩種模式各有可取之處,也各有限制。全自動駕駛汽車在性質上更接近于使用產品可采用產品責任制,但又不適合單一責任主體,因此可以中和兩種模式:一般情況下,除非使用人或受害人故意或其他特殊情況,制造商首先承擔無過錯責任,監管者在一定范圍內承擔無過錯責任,承擔后再向有過錯的程序設計者追償,使用者有過錯的承擔補充責任。如果損害結果主要是由程序設計者造成,程序設計者和制造商可承擔不真正連帶責任。這種模式,既可規避單一主體承擔責任的經濟風險,又可以降低追責的時間和經濟成本。據此,本文將探討這種全自動駕駛汽車交通事故侵權責任的分配思路,明確全自動駕駛相關的保險和責任規則,以確保責任的分配正義。責任的具體分配方式如圖1所示:

  二、一般情況下全自動駕駛汽車侵權的責任分配

  全自動駕駛汽車的交通侵權責任融合了交通事故責任和產品責任,前者偏向駕駛人的責任,后者偏向制造商的責任。這兩種責任的界限多數較模糊:即使自動化程度最高,人的控制因素最弱,汽車制造商仍然要求人類駕駛員在操作集中注意力,人為過錯并不可能完全避免。關鍵在于找到兩者的平衡,實現機動車道路交通事故責任和產品責任在全自動駕駛領域的合流,使其更好地應對自動駕駛帶來的變化。

  全自動駕駛的安全依賴于智能系統數據的收集與儲存,之前以駕駛人員主觀過錯為基礎的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體系的很多規定不再適用,出現了許多新的責任承擔主體,如程序設計者等,突破了之前機動車侵權法律關系的“二元結構”。對此,法律應調整侵權責任的分配,以下是一種可能的分配思路和結構。

  (一)無過錯責任承擔主體

  1.制造商承擔無過錯責任

  全自動駕駛汽車的安全更加依賴于制造商,為了最大限度地保護乘員和行人的人身安全,應當適用最為嚴格的產品安全標準,如果制造商提供的全自動駕駛汽車的軟、硬件出現了缺陷,則由制造商承擔嚴格責任。根據《產品責任法》,缺陷包括制造缺陷、設計缺陷、警示缺陷、跟蹤觀察缺陷。可通過比較其他制造商生產的汽車所作的決策,來判斷產品是否存在缺陷。同時,制造商存在著恰當警告義務,如通知乘客系安全帶等。如果制造商未盡警告義務,則認定全自動汽車產品存在警示缺陷,制造商需要亦承擔無過錯責任。

  但是,如果制造商責任過重,訴訟負擔、賠償金和輿論壓力會不同程度地遏制企業的發展,甚至減緩整個行業的進步。因此,應當給予制造商一定的抗辯事由?!懂a品質量法》第四十一條規定了三項免責事由,全自動駕駛情形下最多的應是“開發風險”抗辯。我國法律可以在生產環節參照英美法系,要求企業進行“風險效用測試”,以便侵權發生后盡快、相對準確地證明免責事由:如果產品導致侵權結果發生概率超出了原本可以使用另一種合理設計成本的則制造商應當承擔責任。例如,如果制造商在生產全自動駕駛汽車時,依據當時的科學條件尚無法發現一些技術性缺陷,則制造商可以免責,反之則不得。

  2.監管者無過錯責任

  以往的研究多以制造商、保險人為主,而常常忽視監管者責任,但事實上相關政府部門應當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市場準入方面,監管者應當建立全自動駕駛汽車準入標準,創建全自動駕駛汽車在研發、生產、銷售、使用和入保一系列過程的準入性門檻,使全自動駕駛汽車在投入市場前必須證明自己具有應對各種突發事件的能力。可以將全自動駕駛汽車類比為疫苗,上世紀50年代疫苗對減少傳染病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與全自動駕駛技術一樣,再安全也仍然會發生不可預測的小概率事故,但整體上對人類利大于弊。美國于1986年出臺《兒童疫苗傷害法案》,建立了美國食藥監局的無過錯責任機制:藥監局批準后的藥物出現安全事故后,受侵害者無須證明產品的缺陷即可索賠。類比到全自動駕駛汽車,相關法律應建立全自動汽車強制登記制度,只有經過檢驗和公示才可上路。而如果登記的全自動駕駛汽車因自身缺陷侵權,監管機關須承擔無過錯責任。

  推薦閱讀:自動駕駛汽車運行安全性測試評價體系研究

主站蜘蛛池模板: 德江县| 兖州市| 长春市| 鄂伦春自治旗| 西畴县| 新昌县| 高碑店市| 延川县| 新疆| 峨眉山市| 湘潭市| 侯马市| 邯郸市| 淅川县| 吴忠市| 法库县| 六枝特区| 河西区| 阳春市| 双柏县| 溆浦县| 满城县| 泸水县| 瑞金市| 建昌县| 甘孜| 寿阳县| 焉耆| 桦川县| 招远市| 濉溪县| 东平县| 萍乡市| 科尔| 民丰县| 内黄县| 康保县| 张家界市| 岢岚县| 五华县| 玉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