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在下肢血栓護理中的新管理制度有哪些呢,要如何來加強對護理管理新制度呢?本文是一篇護理論文。我們對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是下肢靜脈非化膿性炎癥,并常伴有繼發性血管腔內血栓形成。其致病原因雖多,但主要為靜脈管壁損傷、靜脈血流緩慢和血液高凝狀態。本病屬祖國醫學“脈痹”范疇,認為瘀血阻滯、脈絡不通以致肢體腫脹、疼痛。針對以上病因病機,我們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并從心理、飲食、生活等諸方面給予精心護理,盡量避免、減少或杜絕以上致病因素的損害,從而極大地提高了臨床治療效果,充分體現了護理工作在疾病治療及恢復中的重要性。
摘要:目的 根據下肢深靜脈血栓(DVT)的臨床表現及治療方法,探討下肢深靜脈血栓非手術治療期間的護理經驗。方法 臨床采用溶栓、抗凝、抗血小板聚集以及患者臥床休息,抬高患肢、康復訓練等綜合治療方法。結果 28例治愈,6例好轉,2例因并發肺動脈栓塞死亡。結論 為使治療過程達到預期效果,除了加強用藥觀察之外,實施恰當的護理能使患者自覺癥狀明顯減輕,可見護理工作在患者治療恢復過程中必不可少。
關鍵詞:深靜脈血栓,護理要點,體會,護理論文范例
深靜脈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指血液在深靜脈腔內非正常凝結,阻塞靜脈管腔,導致靜脈回流障礙[1]。全身的深靜脈均可發病,最常見的是一側肢體的突然腫脹,局部感到疼痛,行走時加劇,輕者局部僅感沉重,站立時癥狀加重[2],體檢有以下幾個特征:(1)患肢腫脹:腫脹的發展程度,須每天用卷尺精確測量,并與健側下肢對照粗細。(2)壓痛:靜脈血栓部位常有壓痛。(3)淺靜脈曲張:深靜脈阻塞可引起淺靜脈壓升高,發生1~2周后可見淺靜脈曲張。如突然出現劇烈疼痛,患肢廣泛性明顯腫脹,皮膚緊張發亮,發紺,可發生水皰,皮溫明顯降低,足背、脛后動脈波動消失,全身反應明顯,體溫大多超過39 ℃,常常出現肢體靜脈性壞疽及休克,成為股青腫。如未得到及時治療,將造成深靜脈瓣膜功能不全。[3,4,5]DVT形成后輕者可導致下肢靜脈血栓形成后遺癥,影響病人的生活質量,重者可引起肺栓塞導致死亡,除積極的預防及治療外,行之有效的護理措施對減輕病人的痛苦和促進康復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的作用[6]。
護理論文:《護理與康復》,《護理與康復》雜志社是浙江省衛生廳主管,浙江省護理學會主辦的護理學術研究期刊,創刊于2002年12月,歷時4年。在廣大作者的呵護,讀者的支持下,堅持質量第一,面向臨床護士,不斷創新,持續穩步發展。2002年本刊被浙江省衛生廳納入職稱晉升二級期刊目錄;2004年榮獲中國學術期刊首屆執行優秀獎;2005年被浙江大學納入職稱晉升二級期刊目錄;2006年榮獲浙江省優秀科技期刊二等獎;2007年由雙月刊改月刊。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本組36例下肢深靜脈血栓患者均為2006年6月至2009年6月我科收治診斷明確、資料完整的下肢髂、股、靜脈血栓形成患者。男24例,女12例,平均年齡47.8歲。患者臨床癥狀主要有患肢脹痛或劇痛,股三角區或小腿有明顯壓痛,患肢廣泛性腫脹,患肢皮膚呈暗紅色,溫度升高,患肢廣泛性淺靜脈怒張曲張,活動后,肢體凹陷性腫脹、脹痛,出現營養障礙改變、皮膚色素沉著、淤血性皮炎、淤血性潰瘍等。B超顯示股靜脈和(或)靜脈內徑增寬,血流信號顯示不明顯。靜脈造影:靜脈充盈缺損,全下肢(或節段)深靜脈阻塞或狹窄;靜脈再通,呈擴張狀,管壁毛糙,管腔不規則狹窄,瓣膜陰影消失,側支循環形成,呈擴張扭曲狀。發生部位:髂股靜脈19例(左側11例),下腔靜脈7例,股靜脈5例,大隱靜脈5例。
1.2 治療方法及觀察護理
主要以非手術療法為主,臨床采用溶栓、抗凝、抗血小板聚集以及患者臥床休息,抬高患肢、康復訓練等綜合治療方法。①溶栓:一經確診,立即溶栓。應用尿激酶50萬U加入輸液中,30 min內靜脈滴注,1次/天。上述治療視病情使用3~10天 [7]。治療過程中應密切觀察有無出血傾向。一旦出現出血癥應立即停藥,按出血情況和血液喪失情況補充新鮮全血。在護理溶栓期間患者時,應準確及時地執行醫囑,嚴格無菌操作。用藥劑量必須準確,在使用過程中應現配現用,以免效價降低。應用輸液泵使藥液準確而勻速的進入體內,有利于保持有效血藥濃度,嚴密觀察病情變化,隨時作相關的化驗并做好記錄。②抗凝:在臨床治療中,通常使用肝素作為抗凝劑,普通肝素首次劑量5000 IU或80 IU/kg加入莫菲氏管內輸入,繼以1300~1500 IU/h靜脈滴注(維持濃度40 IU/min)。每6~8小時檢查1次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使其保持在正常值的1.5~2.5倍,持續5~10天。或應用低分子肝素1支皮下注射,每日2次,持續5~10天。[8]肝素治療結束后可口服華法令,劑量及療程視病情及血凝指標決定。[9]在患者注射肝素護理過程中,可根據凝血酶原時間調整劑量,常用于腹壁皮下深層脂肪注射。由于肝素應用不當容易引起出血,故應嚴格掌握適應癥、禁忌癥、用量及給藥方法。[10]③抗血小板聚集:口服阿司匹林腸溶片50~100 mg,1次/天。視病情可加用低分子右旋糖酐以及丹參、紅花、川芎等治療。[11]
1.3 結果
本組治療14~70天,平均(56.0±4.0)天。其中34例治療5~14天時,患者自覺癥狀即明顯減輕,患肢明顯消腫,血管多普勒超聲檢查顯示廣泛側支循環建立。28例臨床治愈,6例好轉(均存在高齡、肥胖、惡性腫瘤晚期、煙酒嗜好等因素),2例因并發肺動脈栓塞死亡。
2 護理要點及體會
2.1心理護理
2.1.1下肢深靜脈血栓會引起的下肢腫脹疼痛,嚴重影響患者的飲食、睡眠、情緒,使其心理和身體都承受著巨大的痛苦。[12]所以在治療及護理過程中要多安慰患者,將治療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安全性、可靠性、必要性介紹給患者,告知每項治療的目的和意義,讓患者消除各種顧慮,減輕心理負擔,增加患者對醫護人員的信任感,同時積極主動的參與到疾病治療和自我護理中來。同時鼓勵家屬多陪伴患者,可以使患者減輕焦慮、孤獨等悲觀情緒,使其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和決心。
2.1.2在進行各項護理操作時,要關心、體貼、同情患者,動作要穩、準、輕、快,以增加患者的信賴,帶給患者心理安慰,說話語氣要溫和,對患者提出的問題要耐心解答,同時要尊重患者的人格,“以病人為中心”,滿足患者的需要,多花時間與患者交流,并隨時向患者提供一些必要的信息。
2.2 一般護理
患者早期臥床休息非常重要,抬高患肢30°左右,使其高于心臟20~30 cm,這樣可以便于靜脈回流,當肢體感覺不適可更換體位,這樣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減輕水腫現象,緩解疼痛。[13,14]但是在護理過程中應嚴禁對患肢進行按摩,避免血栓脫落,引發肺栓塞。[15]對于病情比較嚴重,下肢大面積水腫的患者,要注意對患肢的保護,防止擠壓、碰撞或熱敷,避免皮膚損傷引發感染,使病情加重。日常護理過程中還應該定期觀察患肢的周徑、顏色及溫度的變化。如果患肢周徑持續加粗或者顏色變深,說明靜脈回流受阻,應及時采取措施,避免病情進一步惡化。臥床期間,應注意經常更換體位,保持皮膚清潔,防止褥瘡發生[16,17]。
2.3 患肢局部靜脈輸液的護理
在治療時,經常會采用對患肢局部靜脈滴注藥物,可使藥物直接到達血栓部位,增加局部的藥物濃度。由于患肢腫脹,靜脈顯露不清楚,靜脈穿刺時,應提高靜脈穿刺技能,勿在同一靜脈反復穿刺,以減少靜脈血管內膜的損傷,避免下肢留置針。[18,19]輸液過程中,合理安排輸入液體的順序和速度。同一靜脈持續輸液時間不超過48小時。
2.4 溶栓護理
由于急性期使用了大量的溶栓、抗凝藥物,所以用藥后應每2h觀察患肢膚色、溫度、感覺和脈搏強度,注意有無消腫起皺、牙齦出血、皮下出血、鼻衄、黑便及血尿等出血情況,每日定時測凝血酶原時間2次,密切觀察凝血功能的變化,一旦發現異常,應及時通知醫生處理,調整用藥。急性期血栓較疏松,容易脫落,在溶栓治療時,要更加警惕肺栓塞的發生,高度重視患者出現的胸痛、咳血、呼吸困難、咳嗽及發紺等癥狀。
2.5 并發癥的護理
2.5.1 出血
出血是下肢深靜脈血栓比較常見的并發癥之一,在治療護理過程中,嚴密觀察患者的體溫、脈搏、呼吸及血壓的變化及局部有無出血、滲血及全身出血傾向。一旦發現異常,及時報告醫生緊急處理。在護理過程中,護士應嚴格執行醫囑,用藥劑量準確,定時查出凝血時間、尿常規、大便潛血試驗,準確記錄凝血酶原時間。在本組病例中,有2例患者首次溶栓治療后48小時刷牙時出現牙齦出血現象;有1例患者在72小時后輸液時扎上止血帶,前次穿刺點有滲血現象;有1例患者5天后有便血現象。以上護士都及時發現并報告醫師,避免發生大出血,提高了治療效果,同時也減輕了患者的痛苦。
2.5.2 肺栓塞
肺栓塞是下肢深靜脈血栓最嚴重的并發癥。[20]患者突然出現呼吸困難、胸痛、咳嗽、咯血、暈厥、恐懼等癥狀時,應立即報告醫生,并予支持性護理,如生命體征監護、高流量氧氣吸人(5~8 L/min )、建立靜脈通路等,同時安慰患者,讓患者絕對臥床休息,減少搬動和翻身,避免劇烈咳嗽。
2.6 服用中藥的護理
應用中藥治療周圍血管疾病有很好的臨床療效,但應注意:(1)堅持服用中藥治療,不要隨意中斷,要有信心;(2)服藥后一定要觀察病情變化和反應,并及時告訴醫生。(3)每次服藥要在飯前半小時服用。[21]
2.7 飲食及生活指導
治療期間應給予高維生素、高蛋白、高熱量、低脂飲食,忌食辛甘肥厚之品,以免增加血液粘稠度,加重病情。有心力衰竭者應給予低鹽飲食。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并保持大便通暢,防止大便用力致血栓脫落及加重心臟負荷。
2.8 恢復期護理
患肢水腫明顯減輕后,應適當下床活動,運動應循序漸進,不可操之過急,以活動后不感疲勞為準。加強肢體功能的鍛煉 堅持適當的活動,加速靜脈血液回流,防止新的血栓形成。而且適當的鍛煉還可以增加肌肉收縮,防止關節的攣縮,肌肉的萎縮;若患血栓性靜脈炎,抬高抬高床腳15 cm,局部熱敷,壓迫刺激腓腸肌,加速回心血量,可減少下肢的腫脹。
2.9 健康教育和出院指導
出院后應注意休息,避免從事重體力勞動,戒煙戒酒,飲食仍應以清淡為主,減少食鹽攝入量,多吃新鮮蔬菜及黑木耳等降低血液粘稠度食物。出院后仍需穿彈力襪3~6個月,臥床時抬高患肢;[22]日常生活中在能力范圍內應該適量活動,不能長時間維持同一姿勢,如久站久坐,防止病情復發;定期復查,隨診,如有不適及時就診。對病人進行出院后的服藥方法及注意事項的指導,告之患者持續應用抗凝藥對預防血栓形成的重要意義,囑咐患者嚴格按醫囑劑量按時服藥,定期復查凝血酶原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