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不同年齡段的人在治療上還是有一些區別的,應該如何來加強對心臟病患者的治療呢?在目前有關心臟治療的新應用技術有哪些呢?本文是一篇醫學護理論文。本文通過在對患者進行手術之前,人員需要做好相關的宣傳工作,讓手術患者對這項手術有一定的了解,進而能夠積極的配合手術,才能夠使得手術順利,同時還需要護理人員做好相關的手術前準備。在進行心臟介入手術中,要根據不同患者的造影結果來植入相應的支架數量,每位患者植入支架數為1~6根。在患者進行完手術后的24 h內,需要對患者進行必要的補液,同時患者要絕對臥床休息,并進行抗凝和營養心肌以及抗血小板等。
摘要:目前,心臟介入手術是現階段治療心臟病的重要手段,在臨床上,對心臟疾病患者來說,采取心臟介入收治治療則是一種十分好的治療手段。由于心臟介入手術是一種具有創傷小、痛苦小、術后恢復較快、效果顯著等特點,因此,能得到患者的普遍接受。隨著心臟介入手術技術的不斷進步和發展,選擇心臟介入手術治療的患者逐漸增加。有研究顯示,在心臟介入手術后圍手術期給予積極的護理干預,可以明顯的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為此,筆者所在醫院此次對不同年齡的心臟介入手術患者進行比較,探討和分析不同年齡段的心臟疾病患者在進行介入手術治療之后影響其生存質量的因素。同時對患者實施護理干預,以便能夠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現報告如下。
關鍵詞:心臟介入術,醫學治療措施,護理醫學論文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此次研究的120例心臟介入手術治療患者,均為筆者所在醫院在2008年8月-2009年11月收治的不同年齡段心臟疾病患者。其中4~20歲15例、21~40歲15例、41~60歲15例、61~80歲患者15例。其中對照組患者男34例,女26例;觀察組患者男33例,女27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同時這些患者在手術后均沒有出現嚴重的感染等并發癥。
論文網推薦:《中國護理管理》,《中國護理管理》雜志是由衛生部主管、衛生部醫院管理研究所主辦的學術性期刊,是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自2001年創刊以來,《中國護理管理》雜志得到了衛生部領導的重視和護理的廣泛認可。
1.2 方法
此次主要是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來對不同年齡段的介入手術患者進行調查,主要是對患者進行手術之前和手術之后的生存質量情況進行比較和分析。同時研究影響患者生存質量的因素。此次發放的問題為120份,回收120份。并采用SF-36量表,其有9個維度(一共有36個問題)評價手術前后患者的生存質量,然后將每個問題的得分進行相加得出最終的得分,分值在0~100分之間[3]。如果患者所得到的分數越高,則說明患者的生存質量越高。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護理,而觀察組患者接受常規護理和如下干預護理。
心臟介入術術前護理:(1)心臟手術是風險很高的手術之一,其成功與否是直接關乎患者的生命健康問題,因此,在手術之前,絕大部分患者在面對風險極高的心臟手術時心理都有著很大的壓力,較大的心理壓力是不利于手術的進行。所以在心臟介入手術前,護理人員要及時積極地與患者進行有效的溝通,讓患者放松心態,并且要與患者建立起良好的信任關系,讓患者感到足夠的信心,這樣才能讓患者心理壓力得到緩解。(2)心臟導管室的護理,在常規的試驗中,做手術必須要在處于無菌的狀態下的手術室進行,做心臟介入手術也不例外,更是要求導管室必須要是處于完全無菌狀態,手術器材要進行完的滅菌,護理人員要對手術器材十分熟悉,以便能在醫生需要時能夠迅速將器械傳遞給醫生,以免延誤時間,影響手術的順利完成[4]。術前的護理干預能夠緩解患者的心理壓力,讓患者充分的理解手術的目的,有利于手術的順利進行,為提高患者術后的生存質量有較大的幫助。
心臟介入術術中護理:(1)當患者進入手術室后,躺在手術臺上時,患者會出現焦慮緊張的情緒,需要護理人員與患者之間進行很好的溝通,穩定患者情緒,平臥于手術臺上并連接心電監護導聯與多導生理記錄儀,要避免導線或電極出現在造影的視野之中,同時需要建立通暢的靜脈通路,并按照醫囑及時給藥。(2)在心臟介入術過程中需要嚴密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注意心臟是否還有活動,表現患者是否依然還有生命的基本特征,在進行心臟介入手術時,對患者要進行嚴密的觀察和及時的詢問,并且觀察患者的神智是否清楚,有無間歇性呼吸等意外情況發生。(3)嚴密觀察患者造影的反應以及應用肝素后的情況,如果造影使患者產生了皮膚潮紅、蒼白、蕁麻疹、頭暈、頭痛、咳嗽、哮喘等一些情況時,要迅速作出相應反應并進行相應的處理措施。肝素在使用時,必須嚴格按照操作方法進行計時計量并使用和記錄,要注意準確的用量,同時還要嚴密觀察患者有無出血的傾向,以便手術能夠順利的進行。(4)心臟介入手術過程中要做好相應的工作,此手術存在一定的風險,直接關系著患者的生命及健康,所以在手術過程中必須要確保手術能夠順利的進行。在醫生對患者進行手術時,如需要相應的手術器械,護士應該能夠迅速地準確無誤傳遞到醫生的手中,并且還要做好有關的預防應對措施,防止手術中危險情況的出現,同時也有利于及時地處理。術中的護理干預不僅可以讓患者心理狀況平穩,同時也能夠很好的協助醫生使手術順利的完成,有利于提高患者的術后生存質量[5]。
心臟介入術術后護理:(1)手術后監測,手術做完以后需要把患者安排在監護室內并且需要對患者的生命體征進行嚴密的監測,因為患者術后的病情還不是很穩定,如不做好嚴密的監測,則會引發嚴重后果,甚至會對患者的生命造成威脅。(2)術后患者的一般護理,對于手術后的患者的傷口易出現裂開而導致感染,因此要時常對患者進行密切觀察和護理,要對其臥床時間的長短以及臥床的姿勢和進水、禁食等時刻要密切觀察和悉心指導。(3)要注意心臟介入手術后的并發癥的預防,在心臟介入手術完成后易產生急性的并發癥,如心血管擴張或心率減慢從而引起的血壓下降等急性并發癥,因此,在手術后要預防并發癥出現并做好相應的措施[6-8]。 1.3 統計學處理
此次研究所得到的數據均采用SAS 15.0軟件進行統計和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字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120例不同年齡階段的心臟介入手術患者中,手術之后,其的生存質量出現明顯的下降,且隨著患者年齡的增加,其生存質量就會越差;并且對照組患者生存質量下降比觀察組更顯著,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3 討論
對于老年患者來說,隨著患者年齡的不斷增加,其的相關生理功能也會逐漸的老化,并且組織器官也會出現退化。進而對手術后的效果產生一定的影響,同時也很容易發生術后梗塞和大出血導致死性心律失常等并發癥[9]。此次的研究發現,在這些不同年齡階段的心臟介入手術患者隨著患者年齡的增加,其生存質量就會越差;觀察組患者在接受常規護理的同時給予相應干預護理措施,如心臟介入術術前、中、后護理干預,有效減少患者手術并發癥,促進患者術后良好恢復,有效提高患者術后生存質量,臨床實踐意義廣泛。
心臟介入術后要對老年患者進行重點護理,同時要及時與患者進行交流和溝通,要仔細地觀察患者插管處的動脈出血情況和腎肺功能以及患者的心率和血壓等情況,適當給予護理干預措施,可減少手術并發癥,有效提高臨床護理效果,提高患者術后生存質量,促進患者術后機體康復,值得研究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