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對于腦出血病癥大家現在可能都不是很陌生,但是腦出血是怎么產生的呢,當有腦出血時我們應該做的護理措施有哪些呢?應該怎樣正確的飲用事物等等。本文做了以下介紹。
摘要:隨著社會的進步、醫學模式的轉變,患者不僅需要生理上的護理, 更重要的是心理護理。做好恢復期患者的心理護理,護士應主動熱情開導患者 ,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取得患者的配合,指導患者堅持癱瘓肢體功能鍛煉和語言訓練,同時做好家屬的思想工作,融合我們的護理工作,收到滿意的效果。根據其危險因素和致病因素給予相應的健康指導, 針對不同心理狀態的患者,采用個體化心理支持,改善或消除患者的心理負擔,增強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幫助患者盡快康復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關鍵詞:腦出血,護理職稱,醫學論文
1 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本組52例,年齡最小46歲,最大83歲。其中女23例,平均年齡61.5歲;男29例,平均年齡59.1歲。入院時評估,神志不清者15例(28.8%);失語者30例(57.7%);肢體肌力0級15例(28.8%),Ⅰ~Ⅲ級27例(51.9%),Ⅳ級6例(11.5%),Ⅴ級僅麻木感覺4例(7.7%)。
1.2治療方法及護理: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按急性腦血管病治療,給予有效降壓治療,脫水藥的使用,防止腦水腫,營養腦神經,改善腦循環,預防并發癥等。同時采用中藥系列方劑(內服外敷)配合傳統康復技術如針刺、艾灸、埋線、推拿、牽引等,結合現代康復醫學,即通過關節活動度訓練、肌力訓練、牽張訓練、平衡和協調訓練、有氧訓練、關節松動訓練、Rood技術、Bobath技術、Brunnstrom技術、PNF技術、運動療法(PT)、言語訓練(ST)、針對性治療(OT)、支具、電療、光療、磁療等綜合康復治療,達到促進功能重建目的。
醫學論壇推薦:《心腦血管病防治》(雙月刊)創刊于2001年,由浙江省心腦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主辦,全國心血管病防治研究辦公室、浙江大學醫學院、上海市高血壓研究所和北京市高血壓聯盟研究所協辦。主要報道心、腦、血管病學術領域領先的科研成果和臨床內、外科診治經驗,以及密切結合心腦血管病防治及臨床有指導作用的基礎理論、新技術、新知識、新經驗,是廣大臨床醫務人員的良師益友。自創刊以來,以質量高、實用性強、發表周期短贏得了醫學界和廣大醫務人員的好評,論文多次被兄弟刊物引用,有些成果已被應用于臨床。本刊已進入有關部門審定的“評審高級衛技職務任職資格醫學衛生刊物名錄”,對醫務人員的職稱評定將起重要作用。
1.3效果評價:52例腦出血患者,9例死亡,病死率為17.3%;存活者中,住院天數為30~66天,平均住院天數為46天。
1.4出院評價:除了9例死亡外,全部患者神志轉清;失語者中12例(23.1%)仍然不能發音,18例構音不清,語言恢復率為60%。上下肢肌力均恢復到Ⅴ級17例;上肢肌力Ⅲ級,下肢肌力Ⅴ級20例;上肢肌力Ⅱ~Ⅲ級,下肢肌力Ⅳ級10例;上肢肌力Ⅱ~Ⅵ級,下肢肌力Ⅳ級5例。
2 腦出血的病理研究
通常所說的腦溢血是指自發性原發性腦出血。腦溢血發病主要原因是長期高血壓、動脈硬化。據流行病調查學顯示,其病死率高達60%,而存活者中約有80%的患者遺留有不同程度的偏癱、失語等殘疾,對人類的生命健康構成了極大威脅。因此,促進疾病的康復是我們每個醫務工作者關注的重點工作。
3 腦出血的臨床護理探討
3.1 密切觀察病情變化
3.1.1 頭痛、嘔吐視力障礙
持續性、陣發性加劇并伴有噴射性嘔吐及視力障礙的頭痛為急性顱內壓增高的表現,尤其是伴有意識改變者,應警惕腦疝的發生 。
3.1.2 意識的觀察
意識的變化是辨別顱內壓增高及判斷病情變化的重要標志??捎煤唵握Z言、肢體活動、睜眼反應來判斷意識障礙的程度。意識障礙程度:①清醒:對周圍情況均能解,能答復問題,大小便能自理;②遲鈍:嗜睡對周圍情況不感興趣常處于入睡狀態,能喚醒對各種刺激有反應;③淺昏迷: 叫喚時能睜眼肢體有自由活動,對各種刺激有反應,對自己不能說話,大小便不能自理;④昏迷:叫喚不應四肢自主活動消失對針刺有反應,各種刺激反應存在,大小便不能自理;⑤深昏迷:對各種刺激均無反應,雙側瞳孔散大對光反應消失 , 四肢反射全無,生命體征紊亂。
3.1.3 瞳孔的觀察
瞳孔的觀察有定位及評估預后的意義。一側瞳孔由縮小變大,再由大變小常為腦疝先兆;一側瞳孔進行性散大,對光反射遲鈍或消失,伴有意識障礙,對側肢體癱瘓,提示小腦幕切跡疝發生;兩側瞳孔散大,對光反射消失眼球固定,伴深昏迷去腦強直,多為原發性腦干損傷或臨終前表現;腦橋出血出現雙側瞳孔縮小如針尖樣;如患者在病程中突然出現意識改變,表情淡漠、嗜睡或躁動、昏睡,進一步發生頻繁驚厥、瞳孔出現大小不等、對光反射消失或呼吸節律不整,是腦疝形成的早期標志。
3.1.4 生命體征的觀察
生命體征為中樞神經系統監測重要客觀指標,是判斷病情變化的主要依據。①體溫:中樞體溫調節功能失常、感染常出現體溫升高,甚至持續高熱。應區別是感染性高熱還是中樞性高熱,并嚴密觀察、記錄和處理。體溫的測量 以肛溫為宜。②脈搏和血壓:反映腦及心血管功能,顱內損傷、腦出血患者顱內壓增高早期可出現脈搏慢而洪大、血壓升高,腦疝導致循環功能衰竭時出現脈搏快而弱、血壓下降,提示病情惡化。③呼吸:顱內壓增高嘔吐時,嘔吐物誤入呼吸道易發生窒息和呼吸驟停,從而造成缺氧,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呼吸由淺而深并出現鼾聲表示病人進入昏迷,突然呼吸變慢或停止表示枕骨大孔疝或必須立即搶救。
3.1.5 運動障礙及抽搐
應密切觀察患者是否出現癱瘓或偏癱、不隨意運動或躁動、癲癇發作、抽搐等表現,這對疾病的定位診斷有很重要的意義。一側肢體活動消失或肌張力減 弱,增強出現偏癱,表明病灶在對側;顱內如肢體逐漸出現癱瘓表明病情在進展。保護并適當約束肢體,防止發生傷亡 。
3.2 急性期的護理
昏迷患者護理,密切觀察病情,做好搶救準備?;杳杂捎诳人酝萄史瓷湎? 或減弱氣管分泌物較多,及嘔吐物誤吸加上機體遭受疾病打擊而抵極力降低易招改肺部感染和發生呼吸道阻塞,應采取下列措施:①將患者的頭偏向一側,防止嘔吐物致窒息,絕對臥床休息,防止出血量加大而加重病情。②舌后墮,可將舌牽出口外。如有嘔吐讓其吐出,可將干凈的手帕纏在手指上伸進口內清除嘔吐物,以防堵塞氣道。對昏迷時間長,出血量大的患者必要時行氣管切開術。③對咳嗽反射較好,昏迷程度淺的患者按壓氣管環,使氣管及肺部的痰液排出至咽部和口腔,同時給予吸痰,這樣排痰較為徹底。④對于煩躁不安的患者,除了密切觀察病情外,還應預防興奮躁動,以免發生意外,嚴重抽搐的躁動專人防置急救器械于床旁備用。⑤預防褥瘡:避 免局部長期受壓;定期翻身避免受壓;促進局部血循環:定時用熱毛巾擦洗受壓部位5%酒精按摩;避免受濕和過冷過熱;增加全身抵抗力[4]。⑥昏迷期采用留置導尿管,嚴格無菌操作。對神志不清無尿潴留的男性患者,將避孕套頂端刺破,連接導尿管并套在陰莖上,既保持了床面干燥,避免了插導尿管的痛苦及可能招致的感染,也便于觀察尿量。
3.3 恢復期的護理
早期功能鍛煉腦出血患者在生命體征平穩后48~72h就開始進行康復治療,防止深靜脈血栓形成。
3.3.1 運動療法:是應用各種運動治療肢體功能障礙,促進運動、感覺等功能恢復的治療方法,為現代康復的重要治療手段。我科重點開展有關節活動度訓練、肌力訓練、關節松動訓練、平衡和協調訓練、移行訓練、有氧訓練、各種神經肌肉促進技術,以及減重支持行走訓練、運動想象療法、運動再學習訓練、強制性訓練等運動治療技術,針對腦出血、腦外傷、脊髓損傷、腦梗塞、骨關節術后等傷病伴有運動功能障礙進行系統評估和針對性治療,促進運動功能有效恢復。
3.3.2 針對性療法:是針對病、傷、殘者的功能障礙,從日常生活活動、手工操作勞動或文體活動中,選出一些能恢復患者功能和技巧的作業,讓患者按照指定的要求進行訓練,以逐步恢復或改善其功能。具體是對患者進行作業方面的評估和治療,開展進食、梳洗、穿衣、從床上到輪椅轉移等生活自理作業活動,有效提高脊髓損傷、腦出血、腦梗塞、腦外傷、骨關節術后等傷病伴有功能障礙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動和參與社會活動能力。
3.3.3 針灸療法:針灸以中醫陰陽五行、經絡學說為理論基礎,經過多年的臨床實踐,形成了針灸專業技術特色,診治范圍:偏癱、脊髓損傷、腦外傷、骨關節術后、頸椎病、腰腿疼、肩周炎、免疫力低下產生的各類疾病,具有見效快、療效高,能使病人早日康復。
3.3.4 物理治療:是應用電、光、聲、熱等物理因子預防或治療疾病的方法,具有調整血液循環,改善營養代謝,提高免疫功能,調節神經系統功能,促進組織修復等作用,臨床應用廣泛。我科現有電子生物反饋治療儀、各種低頻電、中頻電、短波、超短波等;腦反射治療儀;中藥熱敷、TDP、磁療、四肢壓力循環治療儀;CPM治療儀等,種類齊全,設備優良,為運動損傷、頸椎病、腰腿痛、肩周炎、骨關節炎等骨關節系統傷病和腦出血、腦梗塞、顱腦外傷術后、腦瘤術后、脊髓損傷、脊髓炎、脊髓腫瘤術后、周圍神經損傷等神經系統傷病進行物理治療,有效促進康復治療。
3.3.5 言語療法:是針對腦梗塞、腦出血、腦外傷后等引起的言語障礙進行針對性矯治的方法。開展言語障礙類型的評定,給予針對性的練習,來恢復或改善患者的言語交流能力;同時也為上述各種患者提供語言康復教育、咨詢和指導
3.4.1 焦慮、恐懼患者的護理
焦慮、恐懼心理多見于發病最初階段,護理人員應向患者介紹腦出血的病因、誘因、臨床表現 、治療方法和預后,對病情做必要的解釋,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知程度,增強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從而提高患者對治療的依從性。醫護人員應態度和藹,建立起理想的護患關系,使其情緒穩定,積極配合治療護理工作。
3.4.2 依賴性增強患者的護理
腦出血的治療存在個體差異,護理人員應通過個體化的心理疏導消除患者的負性情緒, 幫助其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從而提高其護理的依從性。部分患者在患病后產生很強的依賴心理,變得被動、順從、依賴。護理人員應告知患者及家屬,腦出血患者生命體征一旦穩定,日常治療則改為以康復訓練為主,并指導患者及家屬正確的康復訓練方法,積極協助患者進行功能鍛煉。
3.4.3 急躁易激動患者的護理
患者臥床時間長,長期的輸液服藥,生活不能自理,導致患者產生急躁厭煩情緒。此時,護理人員應耐心傾聽,多與患者溝通,耐心解答其提出的問題,鼓勵其面對現實,指導其克服急于求成心理,使其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以積極的態度接受治療。
3.4.4 自卑、悲觀患者的護理
腦出血患者臨床治療后,容貌形態改變在短時期內難以恢復,機體部分功能喪失,心理上受到沉痛打擊,變得敏感,繼而產生自卑多疑、悲觀失望心理。此時, 護理人員應耐心傾聽患者主訴,尊重患者的人格和權利,給予安慰、開導和鼓勵, 消除患者自卑、悲觀、失望的心理,激發其對生活的信心,克服疾病帶來的困難。
3.5 飲食護理
營養保健是促進患者康復的一個重要環節,對腦血管病患者應供給足夠的水分。
3.5.1應限制動物脂肪,以及含膽固醇較高的食物,因為這些食物中所含飽和脂肪酸可使血中膽固醇濃度明顯升高,促進動脈硬化;可采用植物油,因其中所含不飽和脂肪可促進膽固醇排泄及轉化為膽汁酸,從而達到降低血中膽固醇含量,推遲和減輕動脈硬化目的;
3.5.2 飲食中應有適當蛋白質,以供給身體所需要的氨其酸,能抑制體內膽固醇的合成,降低血脂及膽固醇的含量。
3.5.3 要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維生素C可降低膽固醇,增強血管的致密性,防止出血,鉀、鎂對和因管有保護作用;
3.5.4 可多吃上結含碘豐富的食物,碘可減少膽固醇在動脈壁沉積,防止動脈硬化的發生;
3.5.5 每日食鹽在6克以下為宜,人體攝入鈉離子過多,可增加血容量和心臟負擔,并能增加血液粘稠度,從而使血壓升高,對腦溢血病人不利;
3.5.6 忌用興奮神經系統的食物。此外,少吃雞湯、肉湯,對保護心腦血管系統及神經系統有益,且需忌暴食。如有面肌癱瘓者,可進半流質,進食時需向健側(無面癱處)輸送食物,喂食速度要慢,避免病人嗆咳,造成窒息。如病情危重,吞咽困難,醫生會予以插胃管,給予鼻飼流質,保證營養供給。
4 分析及小結
腦溢血是中老年人的多發病,它是因血壓突然升高,致使腦內微血管破裂而引起的出血。腦出血患者起病急驟、癥狀重,病情發展迅速,盡管近年來檢測技術的提高和高血壓的有效控制, 腦出血急性期死亡率雖有所下降,但患者由于臥床,痰液易積聚,支氣管纖毛運動減慢,痰不易咳出致墜積性肺炎。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促進疾病早日康復,對患者采取科學有效的護理措施能夠控制疾病死亡率和致殘率,為搶救成功創造有利條件,這就需要護理人員樹立良好的職業道德,提高自己的專業技能,科學判斷腦出血患者的實際病情,并采取針對性的搶救措施,以對疾病情況給予控制。醫護人員在治療護理時保持鎮靜,遇到異常情況時要迅速采取措施處理,讓患者在心理和生理上都得到安慰感,這對于醫護工作的發展都是很有幫助的。因此要爭分奪秒,利用以上的護理措施, 減少患者再次出血的概率,預防并發癥。并且在治療過程中嚴密觀察病情變化,熟練掌握疾病發展的各個階段的護理要點,促進患者早日康復。提高患者的生命質量,是我們每個護理人員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