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目前,國內對形體型疲勞的判定主要是采用歐陽萍等人所提出的標準進行判斷。 輕度疲勞 中度疲勞 過度疲勞 自我感覺 肌力下降,呼吸困難,工作能力下降 身體發沉,頭暈惡心 難以入睡,全身疼痛,頭暈嘔吐,脈搏經 24 小時恢復后仍很快。 皮膚 嚴重發紅 特別發紅,或略蒼白 蒼白可保持幾天 血色 稍紅 相當紅 紫紅 排汗量 不多 較多 非常多 呼吸 中等輕快 顯著加快 表淺,有時呼吸節律紊亂 動作 準確性下降 動作明顯失誤 無力完成動作 注意力 不夠集中,領會能力下降 不集中,反應遲鈍 集中不起來。執行口令緩慢, 只有大聲口令才能接受 情緒 如果訓練和期待效果一致會高興否則情緒低落 對訓練價值產生懷疑,厭惡,害怕,希望停止訓練 意志消沉。
臟腑疲勞型,主要指臟腑功能失調和下降,臨床主要表現為脾胃功能失調。神志疲勞型,主要指精神和情志內傷,臨床主要表現為虛煩不眠,精神不振。這三種類型的疲勞在臨床上往往帶有一些相同的特點。如疲憊無力,不想訓練,失眠多夢,注意力不集中,惡心嘔吐等。本文主要探討按摩對形體型疲勞的影響。
推拿按摩的作用機制 按摩療法可以通過頭面部操作手法,腰背部操作手法和人體各部位的調節手法,在一定時間的手法作用下,使氣血能通過經絡運行全身,營養機體,保證臟腑器官和各部位的生理功能協調統一,維持人體陰陽的相對平衡,保衛機體。 按摩療法對疾病的治療從整體的、宏觀的、全局的角度,選擇頭面部、腰背部、胸腹部,以及能量調節手法,使氣血運行,聯系肢體,溝通內外,協調陰陽。利用人體信息(經絡與神經)系統的反饋效應原理,借用手法這一刺激量為手段,將主治者的信息能量反饋于患者大腦,然后在患者大腦的中樞調節作用下,依靠患者自身達到自我修復,自我完善,自我調整,自我治愈。 按摩療法能促進能量平衡的中醫學原理;簡而言之,是通過主治者的特殊手法的刺激,即通過傳統醫學的經絡系統和現代醫學的神經系統的信息反饋技術原理,激發調動病人機體的內在抗病潛力,調整臟腑及營衛氣血,達到防病治病,自身平衡的目的。它的作用不同于藥物直接作用于病原體,而是通過調節能量平衡,達到撫正祛邪。
在進行大運動量訓練后運動員進行自我按摩或相互按摩對消除疲勞和恢復體力是很有幫助的 ,它可以增強神經系統的調節機能 ,從而影響其他器官系統 ,使呼吸 ,循環等機能和物質代謝過程得到改善 ,增強肌肉組織的營養 ,促進新陳代謝 ,使乳酸迅速排除體外而達到恢復疲勞的目的按摩還可以緩解肌肉負荷后的緊張度 ,舒筋活血 ,使局部的血液供應加強 ,提高神經 ,肌肉及器官的活性 ,并可加速疲勞肌肉中的乳酸的排出速度 ,因而可以起到消除疲勞的作用。
運動疲勞的判定 1982年第五屆國際運動生化學術會議上,將疲勞定義為:機體生理過程不能持續在特定的水平上或不能維持預定的運動強度。這一定義強調的是產生疲勞時,機體各器官系統的機能水平與運動能力的關系。有人提出,運動性疲勞是指運動本身引起機體工作能力暫時性降低,經過適當休息后又可恢復的狀態。強調的是疲勞導致的工作能力和身體機能的下降是暫時的,經過休息就可以恢復。運動性疲勞大致可分為三種類型:一是形體疲勞型,主要指肌肉,肌腱關節等的疲勞,臨床主要表現為肌肉酸困、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