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內容提要:本文通過對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目標、服務的內容、行業的特點、政府的責任等綜合分析,總結出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五個規律。認識和掌握這五個規律,對于保證衛生事業的發展方向,建立和完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醫療衛生需求,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關健詞:醫療衛生 發展 規律
事物的發展都有其內在規律,所謂規律就是事物發展的內在的必然的聯系,它是客觀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認識事物發展的規律是做好工作的前提,尊重和把握規律就會推動事物的發展,反之,違反了事物的發展規律就會受到懲罰。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規律就是存在于醫療衛生事業發展過程中的內在的必然聯系。通過對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目標、服務的內容、行業的特點、政府責任等綜合分析,總結出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公益性、公平可及性、醫學技術落后于疾病譜變化、醫學技術的進步與醫療費用增長成正比、個人經濟能力難于承擔疾病風險等五個規律。認識和掌握這五個規律,對于保證衛生事業的發展方向,建立和完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醫療衛生需求,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醫療衛生公益性規律
醫療衛生的公益性規律。主要體現在:
1、它是維系人類健康和社會恃續發展的基礎。社會經濟的發展實質是生產力的發展,人類健康水平的提高,人平均壽命延長,人群從事勞動年限增加,從而創造更多社會財富中,促進經濟的發展。世界銀行專家測算:過去40年世界經濟的增長大約8%-10%歸因于健康。哈佛大學研究的結論:亞洲經濟奇跡大約30%-40%都源于健康的改善。
2、醫療衛生服務具有公共產品的性質。由于醫療衛生服務保健和醫療保障是“市場失靈”比較普遍的領域,完全依靠市場是不行的,國外很多研究證明醫療市場結構不符合完全競爭市場,世界各國特別是歐美發達國家的醫療福利的發展,都是從自由市場調節到集中社會統籌的發展過程。政府的作用是無可代替的,這是“人人需要,共同受益”。必須由政府作為公共產品向社會全民提供[注1]。
3、我國實踐證明醫療衛生市場化改革的路子行不通。我國新的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前,以市場為導向的改革,政府不投入或少投入,引入市場機制,醫院追求利益最大化,甚至防疫等公共衛生單位也是依靠擴大業務收入來解決人員工資和衛生防疫,以一個單位的業務創收來解決當地防病問題,這在世界是絕無僅有的。最終導致“看病難,看病貴”這個群眾反映最強烈的社會問題之一!
醫療衛生領域的公益性規律是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基石,是衛生事業發展最基本的規律,它維護了健康權益和公平性,促進了社會的和諧和穩定。
2009年,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為標志的新醫改啟動,從改革方案的設計,衛生制度的建立到服務體系建設都要遵循醫療衛生發展公益性規律,把基本醫療衛生制度作為公共產品向全民提供。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
二、醫療衛生公平可及性的規律
衛生服務的公平性:就是根據人各自衛生需求的不同,都有同等機會享受到相應基本的預防、醫療、保健、康復服務。[注2]衛生服務的可及性:個人獲得適當的衛生保健服務的能力。[注3]
不同社會成員醫療衛生需求的實際被滿足程度,由于收入差距的擴大而嚴重地兩極分化。富裕社會成員的醫療衛生需求可以得到充分的滿足,多數社會成員(包括相當多農村人口以及部分城市居民)的醫療衛生需求,出于經濟原因很難得到滿足,貧困階層則連最基本的醫療衛生服務都享受不到。
健康是人全面發展的基礎,也是人的最基本權益之一,保護人的健康權益是政府的責任,醫療衛生的公平可及性就是不分老幼、貧富、貴賤、民族人人享有預防保健、醫療、康復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
健康權益的公平可及性:一是醫療保障。政府建立醫療保障制度,實行全民醫保,解決有錢看病的問題。二是公共衛生服務。政府倡導健康的生活方式,免費為城鄉居民提供公共衛生服務,達到預防疾病,保障健康的目的。我國實行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就是政府出資購買服務,免費為城鄉居民提供11類45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三是基本醫療服務,即采用基本藥物、使用適宜技術,按照規范診療程序提供的急慢性疾病的診斷、治療和康復等醫療服務。[注4]
但是健康權益的公平可及性受到醫學技術水平和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限制。目前,由于我國還是發展中國家,財力還不足以解決全民免費醫療問題,個人還要負擔部分醫療費。我國建立了政府投入和個人繳費相結合的公費醫療、企業職工、城鎮居民、新農合等醫療保險為主和商業保險為輔的醫療保險制度。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建立全民統一的醫療保障制度將是最終的選擇。醫學技術發展水平的局限性,還不能解決所有的疾病問題,很多疾病沒有有效的治療辦法。各地經濟發展的差異、城鄉差別、醫療資源分布等因素,都會對醫療衛生的公平可及性產生影響。
衛生服務的公平可及性規律,要求政府努力降低社會人群在健康和衛生服務等方面存在不公正和不應的差距,力求使每一個社會成員都能達到生存的標準,這是衡量社會公正和公平的重要指標。
三、醫學技術落后于疾病譜變化的規律
人類發展的歷史就是為生存而與疾病不懈斗爭的歷史。醫學是人類在長期與疾病作斗爭的實踐中產生和發展。在漫長發展過程中,大致經歷了原始醫學.古代經驗醫學.近代實驗醫學和現代醫學的過程。醫學發展對人類的積極作用,在遠古時代,人類茹毛飲血,壽命很短,大概20歲左右,一旦患病基本等于死亡,而這一時期人類數量很少。而古代醫學的發展將人類的壽命大大提高,基本為40-60歲。而近現代醫學的迅猛發展更是將人類壽命延長到了80歲左右。醫學的發展讓人類能夠治愈大多數疾病,使人類減輕病痛的折磨,減少患病時間,使人類長期保持健康的狀態。 醫學不僅只是一門自然科學,它也成為人類社會進步的標志之一。
然而,由于醫學發展水平的局限性,對疾病譜的變化,還不能充分認識和掌握,對已經發生的部分疾病還沒有找到產生的原因和治療方法,如流感病毒(病菌)嚴重威脅人類的健康,已經流行了2000多年,盡管已經研制出流感疫苗、找到了治療的方法,但是,由于流感病毒(病菌)的不斷變異,還不能有效地控制其流行。世界衛生組織的報告顯示,全球每年因流感并發癥死亡的人數高達25-50萬。全球每三人中就有一人感染結核菌,結核病是全球死亡人數最多的傳染病,每年奪取140多萬人的生命。人們記憶猶新的2003年,肆虐全球的非典疫情,來也匆匆去也匆匆,直到現在我們還沒有搞清楚它的病源是什么。還有正在發生或將要發生的新疾病,沒有能力提前認知,時刻威脅人類的健康。
醫學技術不能解決所有的疾病問題,它落后于疾病譜的變化。這個規律告訴我們,醫學無止境,無論是基礎理論、臨床技術、服務模式,都要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完善和發展;醫學具有高風險性,我們不能因它的風險性而放棄對醫學科學的追求,從事醫學職業的人員要勇于探索、精益求精;國家和社會要創造一個良好的執業環境,醫務人員在開展醫療衛生工作中,只要遵循醫療原則、方法,而產生的過錯,都應給予應有的寬容和免責。
四、醫學技術的進步與醫療費用增長成正比的規律
科學技術在生產中的廣泛應用,提高了生產效率,增加了產量,從而降低了生產成本。
科學技術的發展推動了醫學技術的發展。隨著物理、化學、生物、信息技術在醫學的廣泛應用,在結合醫學研究和臨床實踐中,建立了現代醫療技術體系。主要包括:醫療手段(包括醫實驗設備、臨床檢驗儀器、各種治療器械和工具等) 醫療工藝(包括醫學實驗和檢驗的操作程序和方法、臨床診斷的程序和方法、藥物和非藥物治療的程序和方法、護理操作和方法等) 醫療手藝(即醫生的技能、手法,如執刀術、縫合術、整骨術、針灸術、推拿術等)。醫療保健服務中采用現代技術的后果,不但不會因勞動效率的提高而降低醫療成本,反而因服務項目內容的項目增加充實、服務質量的提高,而增加醫療衛生成本,從而引起衛生費用的增長。
醫學技術發展增加醫療衛生費用的支出主要體現在:
1、新型診斷治療設備的引進,快速檢驗方法等的應用;
2、科學技術的發展水平及其在生產中的應用程度,如人工胰島素在臨床上的應用對糖尿病的治療是一個很大的突破;
3、醫療服務的結合形式,如對病人實施手術,往往需要醫護人員完成術前準備工作,提出各種手術方案,手術過程中要求麻醉師、主刀醫師、護士各司其職及默契地配合,并及時處理各種應急情況;
4、醫師年資各有高低,其臨床經驗各有差別,診療病人的熟練程度及效果也各不相同;
5、醫學新材料的應用等。
醫學科學技術的發展與醫療衛生費用增長成正比的規律,給我們的啟示是:一是醫學科學技術進步帶來醫療衛生費用的增長是不可避免的,我們要加大衛生資金的投入,讓更多的患者分享醫學科學技術的發展成果;二是合理設置診療項目和價格,保證醫學科學技術成果的推廣和應用;三是制定嚴格的診療規范,防止過度醫療,造成醫療資源的浪費。
五、個人經濟能力難于承擔疾病風險的規律
風險是人類社會非常普遍的現象。 疾病風險是人們因疾病而喪失收入能力、無法履行個人家庭責任、缺乏生活費用來源的可能性。[注5]
健康決定著個人勞動貢獻的大小而獲得收入。疾病則對健康和勞動能力的一種極大的威脅,它會使勞動者的收入減少甚至喪失勞動能力,而貧困又難以抵御疾病的風險,這樣就會陷入“貧困循環”。
疾病的產生具有不確定性,人們很難掌握誰可能生病,誰不會生病。但是,經驗告訴我們,總體上可以確定人群中發生疾病的慨率,在某一時段的發病率, 2012年衛生和計劃生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我國門診達69.9億人次,住院達1.78億人次,人平均門診5.1人次,住院率13.2%左右。從數據上分析,醫療服務與其他消費品和服務的區別在于由于疾病產生的醫療費用和經濟風險在人們之間的分布是不平均的,在任何一個時段上,人群中的一小部分人(13.2%住院病人)存在嚴重疾病而占用大量的醫療資源,從而產生醫療的經濟上的負擔。如果依靠個人的經濟能力來直接支付醫療費用,隨著醫療費用的增長,越來越多的人會直接感到日益增大的醫療費用的負擔,而對于一小部分人最需要使用醫療的人來說,則根本無法靠自己的收入來直接承受這種經濟風險。這就是為什么越來越多的人發出看病貴看病難呼聲的根本原因。
隨著社會化程度的提高,社會聯系日益加強,防病治病,保障健康和生命安全,已不僅僅是個人的私事,而是一種社會的公共需要,具有社會性。但是,疾病又具有個人的隨機性和差異性,它不取決于個人欲望和個人收入,而往往是取決于隨機事件,有人多病,有人少病,沒有勞動力的老人、小孩一般多病,青壯年一般少病,老弱病殘多且收入低的家庭和個人,往往越病越貧,越貧越病,無法承擔醫療費用。衛生服務這種社會公益性質和個人隨機性及差異性,客觀上要求醫療衛生保健費用不應由個人負擔,而應由社會共同承擔,由國家或社會團體去籌集,通過免費、減費、救助等形式分配給社會成員。[注6]
政府衛生政策的目標應包括緩解和消除因收入差距對健康形成的不良影響。我國經濟改革迅速提高了人們收入的同時,也提高了人們對醫療衛生的需求,人均壽命的增加也極大地促進了人們對醫療衛生的需求,這都使得個人的醫療經濟風險相應增大,也使得醫療經濟風險分擔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相應增長。[注7]因此,要從根本上解決醫療經濟風險的問題,就要探索和建立起一種與我國公有經濟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經濟體制相適應的,醫療經濟風險的社會分擔機制。
政府建立和完善醫療保障制度,可以讓疾病的社會風險在更大的范圍內由政府承擔,消除因疾病風險而導致的貧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