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本文擬在當前海洋強國和海南自貿港建設背景下,通過分析海南熱帶海洋學院海洋文化育人具體案例,對當前高校開展以海洋文化育人為特色的課程思政實施路徑展開深入思考,嘗試提出一些建議。
關鍵詞:海洋文化;課程思政;路徑
21 世紀是海洋世紀,寓海洋文化教育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性和緊迫性。涉海院校肩負著培育海洋人才、傳承海洋文化、推動人類海洋事業蓬勃發展的時代使命,如何深挖海洋文化育人元素,更好發揮育人成效,是新時代涉海院校文化育人研究的焦點,對進一步增強建設海洋強國的自信心,堅定對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的文化自信,樹立建設海洋強國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具有重要意義。
一、海洋文化的育人價值
海洋文化是人們在認識海洋、經略海洋和發展海洋的長期實踐中所形成的物質、精神、制度文化的總和。中華民族擁有深厚的海洋文化積淀,自古以來海洋就與中華民族歷史進程、社會的穩定繁榮和人民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海南作為中國最南端的省份,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同時又具備科技資源、紅色資源等,這些海洋文化構成多層面的育人功能,為涉海院校進行海洋文化育人提供了豐富的內容,具有意識塑造、文化自信等育人價值。在海南自貿港建設期,立足海南省情,構建海洋文化育人為特色的課程思政教育體系,有利于學生在收獲海洋文化知識的同時升華愛國主義教育,塑造學生如大海一般心胸寬廣、熱于奉獻、勇于進取等精神品格。
二、以海洋文化育人為特色的課程思政實踐與探索
海洋文化作為涉海院校思政教育的原生態素材,是涉海院校文化育人的重要載體。海南熱帶海洋學院作為涉海院校,經過幾年建設,在海洋文化育人上形成自己的一定特色。
(一)“內外結合”,加強頂層設計
1.打造“有形”的海洋文化,外顯海洋文化特色
海洋文化是海洋文化教育的內容,是海洋文化教育的重點。借助外在的海洋文化元素有利于師生最直接接收海洋文化教育信息,海南熱帶海洋學院依托三亞國際熱帶濱海旅游城市的區位優勢,結合建筑群、功能區域等設置海洋文化教育點,設立南海文化博物館,科普南海文化,建立南海文化信息資源庫,方便師生檢索南海文化信息;布置船舶模型、海洋知識展板、海洋宣傳手冊等,發揮海洋文化標識潛移默化的育人功能,營造良好海洋文化特色育人氛圍。
2.滋養“無形”的海洋文化,內化海洋文化精神
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和顯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協同,能增強育人效果。一是使“立德樹人”制度化。出臺課程思政建設工作方案,構建“一盤棋”格局,增強課程思政合力,形成點、線、圈相通的課程思政具體工作機制,確保課程思政建設落到實處;二是使“立德樹人”常態化。校領導帶頭做海洋文化教育專題講座,通過線上線下多種方式面向全校師生開展以海洋文化育人為特色的課程思政活動;三是使“立德樹人”形象化。推出“紅色筑夢作品展”等主題展覽,以剪紙、繪畫、文創作品等多種形式,將課程思政元素納入專業課程中,使師生從中感悟紅色信念,升華愛國主義情懷。
(二)“知行合一”,健全教育教學體系
1.開發“海”的深度,提升海洋文化教育內容
一是加強涉海通識課程建設,在全校涉海專業(方向)開設《海洋科學》等通識課程;二是加強涉海專業課程建設,各涉海專業(方向)采取多種措施積極開展涉海課程建設,加大涉海課程產教融合力度、加強課程實踐基地建設等;三是加強涉海網絡課程建設,引進一系列海洋類網絡在線式混合課程如“人類與海洋”等供全校學生選學,形成了一批如“帆船運動”等具有海洋特色的校級、省級在線開放精品課程及一流課程;四是依托技術研究中心等教學實踐平臺打造“海洋”特色,突出對學生實踐能力、應用能力的培養;五是組織開展課程思政建設項目遴選工作,擇優推選育人效果顯著、專業知識與思政元素深度融合的課程;六是促進海洋文化進教材。設立專項支持在校教師編寫高質量、特色鮮明并與海南自貿港建設相適應的優秀教材,編寫了《海洋經濟學讀本》等教材。
2.打通“海”的寬度,拓寬海洋文化教育活動范圍
一方面,實踐教學是鞏固理論知識的有效途徑,可以提高學生對行業發展趨勢的認知水平,為未來就業打下基礎。首先,開展“綠水青山鋪底色,紅色信念永傳承”凈灘活動等主題系列活動,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其次,舉辦航海等交流會,使學生對海員有更加清晰的認識,對未來發展有更加準確的定位;再次,安排學生到合作企業生產船舶上進行綜合實訓教學,在校內建設大型航海模擬實訓室和輪機模擬實驗室,鞏固海洋文化理論知識,提高實踐能力。另一方面,教師是主力軍,堅持教育者先受教育,依托各類資源,提升教師育人能力。首先是拓智,承辦學術研討會、協辦海洋工程地質災害防控科技創新高層論等,共同研討海洋文化教育,實現優勢互補;其次是引智,邀請知名高校專家來校開展專題培訓,組織教師參加線上講座,讓教師更好擔起學生健康成長指導者和引路人的責任;再次是匯智,組織開展課程思政示范公開課、教學研討、教師教學比賽等方式,提升教師課程育人能力。
3.延伸“海”的廣度,豐富海洋文化教育方式
一是加強課堂“主渠道”建設。支持教師打破傳統教學方式方法,推進現代信息技術在課程思政教學中的應用,不斷增強教學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二是以賽促學,讓學生專業技能在實踐中學以致用。承辦海南2021年航海知識競賽,進一步弘揚航海文化。三是成立海南熱帶海洋學院國際自由貿易區(港)研究中心與科普教育基地、海南省自由貿易港郵輪游艇研究基地等,在自貿港政策研究、產業發展和科普等方面發揮智力支持,進一步豐富海洋文化教育方式。
三、以海洋文化育人為特色的課程思政實施路徑的進一步思考
(一)用“活”海洋文化資源
課程是課程思政的“主戰場”。一是課程內容要有針對性,依托臨海優勢,借助海洋植物、地方歷史,結合相關海洋政策等,講述世情趨勢、國情熱點、域情,將顯性樹人與隱性育人有機融合,開展海洋文化為特色的課程思政;二是內容要豐富且積極正面。調查發現,大多數學生比較關注時政話題、社會生活方面和傳統文化的話題,分別達到82.23%、82.23%和72.96%,涉海院校在以海洋文化教育為特色的育人模式下要兼顧多方面的育人元素,利用課堂選取學生日常關注的知識點及與學生實際密切相關的問題為項目實施課程思政;三是在海洋文化育人內容的輸入比例要把握適當,時間節點要分配合理。調查發現,55.03%的學生認為在一堂課中融入20%-50%比例的思政元素比較合適。合理的比例和時間有助于學生保持足夠的注意力。
(二)激“活”海洋文化人才
教師是教學實踐的主體,其育人和教學的態度會直接影響到學生對社會的思考,育人意識和水平直接影響到課程思政的效果。一是加強校內橫向聯合,人事、教務、科研部門要圍繞課程思政工作,制定教師課程思政培養方案、課程思政考核辦法,教育引導教師通過理論學習、社會調研等多種方式,提高育人水平;二是發揮課程思政示范研究中心作用,使文化育人從大學最小的細胞開始,以教研室為單位,開展集體備課、對教學大綱、課堂設計進行全方位、全過程改進優化;三是保證全員參與。海洋文化的特色是包容并蓄,大學校園學生從學習到生活方方面面都在一個共同的大環境中,全員參與的課程思政有利于學生各方面都受到思政教育,更鞏固課程思政的效果,因此搭建交流平臺很有必要,可通過召集專業教師和相關部門人員圍繞課程思政建設進行研討,拓展思路,協調工作。
(三)講“活”海洋文化課堂
課堂是課程建設的主要平臺,良好的課堂設計是課程思政有效途徑。教師通過合適的方法將思政元素巧妙地融入課堂教學中,有助于“潤物無聲”。一是要采取更有吸引力的切入方式,提高學生參與性。調查發現,81.92%的學生參與課程思政的學習狀態較好,17.14%的學生只聽感興趣的部分,0.94%的學生完全沒聽,且55.19%的學生認為課堂要多些互動;由此,任課教師要靈活組織課堂,合理嵌入育人要素,以案例穿插等為切入點更容易吸引學生注意力;二是要采用多元靈活的教學方法。調查發現,大多數學生更傾向于線上線下相結合方式,以教師課上講解為主,課余時間微信互動、案例探究、公眾號推送、線上班會等方式接受思政教育;三是要創新實踐大課堂,打造校本特色品牌活動,在中國航海日、世界環境日等節日開展海洋文化藝術節、海洋科技節等。
參考文獻:
[1]沙占華.課程思政實施中存在的問題及深化拓展路徑[J].保定學院學報,2020(5):102.
[2]許濤.構建課程思政的育人大格局[N].光明日報,2019-10-18.
[3]開啟“新工科”課程思政建設新篇章 [N].中國教育報,2020-06-06.
課題:本文系海南熱帶海洋學院2020年校級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項目編號:RHYjg2020-62)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