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課程思政是課程育人的具體要求,課程育人是課程思政的最終目的。學校教師應在教授專業知識的同時,深入挖掘貼切的育人元素,凸顯價值引領,實現課程育人。在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教學實踐中,湖南工商大學在理念上堅持以“育心與育德相結合”為核心,在教師隊伍建設上強調師風師德的培育和教學技能的提升,在教學內容上挖掘有形和無形元素,打造資源庫,在考評方案上結合“自我體驗”和“實踐能力”,將思想政治教育與知識體系教育實現了有機統一,激發了大學生學習興趣,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實現了心理育人和課程育人雙重目標。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育人;立德樹人
2016年,習近平同志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2017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提出,要切實構建“十大”育人體系,正課程育人質量提升體系中強調大力推動以“課程思政”為目標的課堂教學改革,優化課程設置,將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教學各環節[2]。課程思政是課程育人的具體要求,課程育人是課程思政的最終目的。這表明全方位地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僅是高校輔導員和思想政治課教師的工作,也是高校公共課與專業課教師的職責,思想政治教育應潛移默化地融入各課程的教學過程中。知識是具有價值性的,這種價值性特指其中的思想政治屬性和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這種屬性和功能不是外在于專業知識的,而是知識本身的稟賦[3]。因此,學校教師應在教授專業知識的同時,深入挖掘貼切的育人元素,凸顯價值引領,實現課程育人與立德樹人的目標。
當代大學生思想獨立、自主意識強、價值觀念多元,習慣于主動通過互聯網等多途徑獲取信息,傾向于體驗、互動式的學習方式。大部分新生在入學后存在對校園生活、學習方式、人際關系的不適應,容易引發心理上的困擾。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覆蓋面廣,內容上也應符合廣大發展中學生的需求,可普及心理健康知識,提升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目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已在高校面向大一新生普遍開設,但依然存在著以下問題。教學內容上,偏向知識化教育,價值引導不突出;教學模式上,形式單一,側重課堂教學。湖南工商大學在“育心與育德相結合”心理育人工作體系實踐中,將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作為心理育人的重要途徑,堅持在“育心”中突出思想價值引領、在“育德”中融入心理疏導技術與方法,注重心理疏導與人文關懷相結合,一方面教授心理調節的方法技能,一方面塑造學生的價值觀,培育學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健康心態。
一、培育一支隊伍,筑牢育人保障
(一)提高師風師德,達成育人共識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過,“學高為師、德高為范”,要求教師不僅要學識高深,德性、德行、品行也一定要好。習近平同志也在同北京師范大學師生代表座談時的講話中指出,要培養新時代的“四有”即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好老師,更好擔起學生健康成長指導者和引路人的責任[4]。高校應通過積極組織心理健康教育教學教師參加師風師德培訓,加強學習習近平同志關于教育、教師工作的重要論述,尤其是關于“四有好老師”“四個引路人”“四個相統一”“三個傳播”“三個塑造”和“六要”的重要講話,以及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等方面內容,形成注重師德師風養成的濃厚氛圍,達成心育與德育相結合的育人共識。
(二)打磨教學技能,提升育人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授課教師隊伍不僅有心理健康教育專職教師,還有符合要求的學院專職輔導員,這些都是與學生日常管理、學習生活聯系緊密的工作人員。兩支隊伍相互補充、相互融合,通過“以訓促教、以老帶新、以專帶兼、以賽促建”的模式打磨教學技能,做到心理健康教育專職教師熟知學生教育管理情況,輔導員充分參與心理健康教育教學,提升課程育人能力。“以訓促教”是指高校聘請專家來校或選送教師外出參加培訓,讓教師親身體驗實踐教學、體驗式教學和互動式教學的效果;組織教師參與思想政治教育專家的專題講座與研討,讓他們豐富思想政治教育素材、技能與途徑的知識儲備,防止出現高校只懂專業、不了解學情的情況。“以老帶新” 和“以專帶兼”,即通過新手試講、集體備課、賽前磨課、錄制示范課、專兼結對等方式提升教學水平,一是由中心主任全程上公開課,所有新老師現場聽課、錄音并共享學習,做到“逐字逐句幫傳帶”;二是讓本教學團隊省級比賽獲獎的所有老師在教研活動中分享經驗;三是新老結對,一對一進行指導。“以賽促建”是指高校鼓勵教學團隊參加各級各類教學競賽,團隊備課、聽課評課,反復打磨課程。
二、用好一個資源庫,發揮育人功能
思政資源的涵蓋范圍很廣,廣義上還包括環境、文物和設施等有形資源。知識中的思政資源則是精神層面的社會價值認同和價值追求,屬于無形資源[5]。發揮課程育人作用,就要充分挖掘專業知識所蘊含的無形資源,利用有形的校園文化環境資源,潛移默化地引導和推動學生成長。
(一)沉浸式體驗有形資源,實現隱性育人
校園環境對學生思想理念、道德品質、心理素質及三觀培養,具有深刻影響。高校可以通過深度挖掘校園文化中的隱性思想政治教育資源,通過多元行為暗示、情感渲染,實現育人目標[6]。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宣傳普及心理知識、預防心理危機的有效途徑。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環節中,除了專題知識講授外,湖南工商大學設置現場實踐體驗活動,利用有形育人環境,營造自助、求助、助人(簡稱“三助”)的校園氛圍。
近年來,大學校園安全事故頻發,有些學生在應對心理困擾、人生困惑時,缺乏自助意識,缺少求助方式,欠缺助人途徑。為了解決學生“同學有心理困擾時可以去哪里尋求專業幫助”“尋求專業心理支持的途徑是什么”等方面的疑惑,湖南工商大學設計了讓學生參觀體驗的教學環節,讓學生準確掌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地址、功能室具體用途、咨詢預約方式等信息,通過現場體驗心理咨詢、注意力訓練、放松訓練等活動,樹立正確的生命觀,引導學生珍愛生命、關愛生命,推動“平安校園”“平安中國”建設。
推薦閱讀:心理健康教師要不要發表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