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通過研究《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等可知:發展學生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已經成為高中地理教學改革的根本訴求。培養學生的地理閱讀能力、地理思維能力對提高學習效率有著積極影響。以下是筆者對高中地理學習中地理閱讀與地理思維的幾點認識,意在拋磚引玉。
一、地理閱讀與地理思維的內涵分析
1.地理閱讀內涵分析。
地理閱讀是以視覺材料為載體,以感官體驗為媒介,進行信息的有效獲取。地理閱讀的主觀性相對較強,學生在地理學習過程中能夠根據不同學習目標、學習要求進行閱讀行為、閱讀方法的調整,并根據閱讀所得進行理解、感悟、發現、思考、探究、領悟、評價等。因此,在高中地理學習中,閱讀是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重要手段。提升學生的地理閱讀能力,有利于提高地理教學質量與教學效率。
2.地理思維內涵分析。
地理思維屬地理認知范疇。在地理教學中我們將地理思維視為學生對地理事物、特征、規律等的認識過程。地理思維能力越強,學生對地理事物的理解越深,學習效果就越好。因此,地理思維能力是高中地理學科素養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地理閱讀與地理思維關聯性分析
從地理閱讀與地理思維內涵分析可知,地理閱讀過程實質上是思維認知過程。學生在閱讀地理材料時,其地理思維將會被調動,產生思考與探究行為,并在此過程中實現低階思維向高階思維的轉變。因此,地理閱讀與地理思維存在密切關聯性。對此,教師可通過提升學生地理閱讀能力強化學生地理思維,發展學生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
三、地理閱讀能力與地理思維能力培養策略分析
1.夯實基礎。
學生在閱讀地理材料,接受地理信息時,需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掌握材料中的知識脈絡,知道地理閱讀材料中的地理知識點有哪些、地理知識點之間存在何種關系、圍繞地理知識點能夠提出哪些問題、運用地理知識點能夠解決哪些問題等。地理閱讀材料相對于其他閱讀材料而言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即善于利用圖形、數字等進行文字闡述與說明。這就需要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能夠具備一定的讀圖、解圖能力,如溫度曲線判斷與繪制能力、比例尺計算能力、等高線判讀能力、地勢圖分析能力、溫差圖分析能力等。而具備這些基礎能力,能夠推動學生地理閱讀能力、地理空間思維能力、地理邏輯思維能力等進一步發展,讓能力培養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激發興趣。
構建主義學習理論強調:知識需由認知主體積極構建,知識構建的過程應是認知主體張揚個性的過程。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認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要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獲得頭腦、雙手、腳、空間、時間的解放,使其在自由的生活中感知與體驗學習的樂趣,實現“在樂中學,在學中樂”。因此,教師在培養地理閱讀能力與地理思維能力時,需注重學生學習主體作用的充分發揮。而在此過程中,可以以興趣激發為著力點,堅持因材施教的原則,為學生個性化閱讀、個性化思考創造條件。例如,在教學《傳統工業區與新工業區》時,教師可以利用導學案為學生提供閱讀材料,讓學生通過導學案明確學習的重點、要點、難點,并能夠根據提供的背景資料(礦產資源分布圖等),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理解地理事實,分析地理變化。
3.科學引導。
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有益的閱讀能夠激發學生思考、探究的興趣,使學生深入體會閱讀材料所蘊含的理念、情感、文化、精神等。例如,在教學氣候的相關知識時,為學生提供《中國歷史時期冬半年氣候冷暖變遷》等閱讀資料,并在學生閱讀后,圍繞文本內容設置趣味性、探究性問題,引導與鼓勵學生思考,從而提升學生對人與自然、人與環境變化的認識,實現學生地理閱讀興趣、地理閱讀能力、地理思維能力的培養。
總而言之,高中地理學習過程不僅是知識與技能的獲得過程,更是素質、情感、能力、品質等的培養與提升過程。對此,教師在明確認知地理閱讀能力與地理思維能力培養重要性的基礎上,應不斷探尋行之有效的培養方法,引導學生運用地理思維進行地理問題的思考與處理,并從問題思考與處理中獲得其他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
推薦閱讀:地理教育雜志投稿論文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