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教師踐行“讓學引思”教學理念,建構生本課堂,能夠讓學生不再“讀死書”,實現語文課堂的智慧轉身。本文主要結合筆者自身執教經驗,在教學中踐行“讓學引思”理念并進行探究與實踐,以促進小學語文的深度教學。
關鍵詞:讓學引思 小學語文 深度教學 策略
教育家陶行知說“先生的責任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學生學”。“讓學引思”這種新型教學理念,實現了課上以學生的“學”替代教師的“教”,課上教師把話語權留給學生,讓學生敢說、能說、會說、愿說。在學生動口、動腦的過程中,教師觀察學生的“思考”“思維”“思路”“思想”這四種狀態,讓學生的思考變得多方位,把課程教“活”,引領學生親近自然、參與生活實踐、與社會融合,不斷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一、導入情境——以“情”優教,以“境”激趣
(一)以“情”優教
沒有情感流淌、沒有人文情懷的教學活動,無法建構師生之間和諧的情緒場,如果教師在課上不重視師生之間的情感投入,那么整個課堂就會出現教師說教,學生被動接受的情況,導致情感被遮蔽起來,課堂生命力也會被消解掉。學生日漸成為情感匱乏、學習體驗缺失的人,課堂也就沒有了趣味。
例如,在學習《秋天的雨》這篇課文時,如果課上只有學生讀課文、教師講課文,沒有師生之間的情感互動,沒有互動和交流,學生局限于生硬地把知識灌輸在腦子里,那么課堂教學就會嚴肅、死板、沉悶。倘若教師能夠多觀察性格活潑的學生,并引導學生由文題走進自然,通過給學生出示秋天下雨時的課件,引發學生思考:大家知道秋天的雨是怎樣的嗎?有的說秋天的雨是清涼的;有的說秋天的雨是滴滴答答地下;還有的說秋天的雨很輕。接著,我引導學生閱讀課文,并鼓勵學生把自己的情感滲透進去,讓學生深入理解文意,感受秋天的雨繽紛的色彩。可見,給課堂注入情感,并不是脫離課文教學,而是促進課堂深度教學,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個性,讓學生認識到語文這門學科除了具備工具性外,還體現了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念,也使整個教學活動實現有效深入。
(二)以“境”促悟
課堂教學是師生共同參與、協作的活動。過去的課堂以知識為主,導致教學的生命力很微弱。隨著新課程的推進,我們要打造出以生為本的生命課堂,不僅每個學生都處于學習的狀態,而且每個學生都在認真地生活著,把學習和生活相結合,構成教學生態。
例如,在執教《落花生》這篇課文時,教師給學生創設教學情境,引導學生走進文本并聯系生活,將花生不求虛名、默默奉獻的品格,與日常生活中學生所見所聞的默默奉獻的普通勞動者聯系起來,比如說,聯想到那些奮戰在抗擊疫情一線的醫務人員;用勤勞的雙手,不畏風雨,穿梭在城市各條馬路上的清潔工;用汗水澆灌、用心血滋潤、用智慧引導學生的教師;等等。由此,激發學生的情感,讓學生主動親近文本、親近生活,并在教師創設的情境中提高學習能力。可見,在文本與學生之間,教師起著中介的作用。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增強了認知體驗,使教學更富有生命力,最終把情感滲透到每個孩子的內心,使課堂煥發出生命色彩。
二、問題導學——“讓學”妙“嘴”生“花 ”,“引思”開拓思維
(一)“讓學”妙“嘴”生“花”
在踐行“讓學引思”理念的深度教學中,我們要讓學生體會“讓學”的含義,并根據所有學生的學情來設計教學活動,讓每個學生都有質疑、說話的機會。
例如,在學習《植物媽媽有辦法》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通過在課前和學生溝通了解學生預習課文的情況,然后抓住“植物”一詞,讓學生說一說文中寫了幾種植物,這些植物都是用什么辦法來傳播種子的。一位學生說里面有蒲公英、蒼耳和豌豆;另一位學生說借助于風力,蒲公英種子被風吹到哪里就在哪里降落,但是我沒弄清楚蒼耳是什么,我沒有見過。針對學生這個問題,有沒有能介紹一下蒼耳這種植物的?一位同學主動站起來說,我在家預習的時候,查了一些蒼耳的圖片,從外觀上看它們長了很多的小刺,整體是綠色的,很容易粘在衣服上,我看了一段視頻,知道蒼耳是依靠動物傳播的。之后有同學說,那怎么傳播呢?看著學生們連連發問,我用多媒體給學生播放了蒼耳這種植物的視頻,讓學生觀看蒼耳傳播種子的過程,此時,學生都沉浸在探索新知的畫態中。看完視頻以后,學生的疑問解開了,有學生說大自然很神秘,連植物在傳播種子的時候都有著自己的辦法。接著,學生在自主預習知識的基礎上,自讀這篇科普文章。整節課有學生的質疑,也有學生的“說”,學生在學習科學知識的同時,不僅啟迪了思想,而且享受了審美樂趣。
(二)“引思”開拓思維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把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有話語權,同時在學生遇到學習問題時,教師要鼓勵學生自主探究,并引導學生思考,凡事多問幾個為什么,這樣才能開拓學生的多元思維。
例如,在學習《紙的發明》這篇課文時,我給學生設計了這樣幾個問題:我們的學習和生活都離不開紙,那么你們知道發明紙的人是誰嗎?紙是用什么制造出來的呢?學習《紙的發明》后,你有什么想說的嗎?學生帶著問題,由淺入深地閱讀課文,并在找尋每個問題的答案時加以思考。教師在問題的設計上,不僅要激發學生的思維,而且還要創設開放的課堂環境,讓學生自主行動起來,無論是學生之間的探討,還是學生自主查閱資料,都能促進學生多元化思考。在完成這一環節的教學之后,把學生帶入“引思”的教學中:大家知道為什么只有蔡倫的造紙術被傳承下來了嗎?有的學生說,因為蔡倫不斷總結前人的經驗,有鉆研的精神;還有學生說,這種造紙技術高超,易于保存和推廣,被人們認可;等等。課上學生經過自己的探索來學習,并積極思考每個問題,主動性很強,思維能力得到了提升。
三、發動“讓學引思”合作、互動機制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教師不再是教學的主導者,而是以引導者的身份,讓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課上教師給學生創造合作、探究、互動的學習空間,讓學生在知識海洋中徜徉,并針對學習問題,進行思維的碰撞,使“讓學引思”教學理念全面滲透到具體的教學實踐中。
例如,在執教《陶罐和鐵罐》這篇寓言故事時,我把課堂“讓”了出來,并引導學生和同桌合作完成學習內容。其中一位飾演陶罐,另一位扮演鐵罐,同桌二人要分角色朗讀,還要注意朗讀時的人物神態和語氣,比如說,要把陶罐這個人物的謙虛的態度表現出來,要把鐵罐的傲慢無禮的體現出來,學生只有真正進入人物角色對話中,才能更深刻地理解這篇課文要揭示的做人道理。接著,在學生完成了合作朗讀之后,讓學生整體合作,互相討論:故事中的“陶罐”和“鐵罐”之間,誰給我們留下的印象最深刻?文中哪部分的對話讓你發現陶罐和鐵罐的性格?學生開始了討論。這樣的教學設計不僅使課堂散發出人文情懷,而且在學生合作扮演文本角色進行朗讀的過程中,喚起了學生的思考認識,并讓學生由此聯系到現實生活中的人和事。
總之,語文課程有著工具性和人文性特點,課堂上,師生之間互動、合作,互相之間理解,才能構成和諧的教學生態。“讓學引思”教學理念的全面滲透,讓課堂教學有了生命色彩,體現出學生的積極主動。學生在質疑、發問、解決問題中鍛煉自我,在豐富的教學活動中提升語言組織能力,踐行“讓學引思”的教學理念。
參考文獻:
陳月娥.“讓學引思”,開創小學語文教學新視角[J].小學生:教學實踐,2019(5):98.
推薦閱讀:小學生時空(漢小學教育類期刊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