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亚洲日韩新视频_97精品在线观看_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_91精品网站在线观看

高中新教材歷史敘事的變化

來源:期刊VIP網所屬分類:教育技術時間:瀏覽:

  [關鍵詞]統編教材,關鍵變化,版本比較

  據李曉風老師的研究,高中新教材中的新知識占50%,甚至更多。這為一線教學帶來極大挑戰。新知識究竟有多少?直觀地說,筆者所在的學校,用3周時間才講完了第一單元的全部內容,進度推進很慢。究竟怎樣有效研究新教材?筆者試圖化繁為簡,將新知識挑揀出來,以供教學研究參考。①本文以統編版教材的體例順序排列,以明顯的知識點為題,逐一比較,并略做評說。

文化教育論文

  一、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

  新石器時代

  03版教材僅以河姆渡文化、半坡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為例。統編版首先強調,“中國已發現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有1萬多處,且分布廣泛,奠定了多元一體的發展基礎”。(第3頁)而后列出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特別指出“距今約5000年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出現龍山文化、紅山文化、良渚文化。并附插圖“紅山文化牛梁河遺址的祭壇、積石冢”和“良渚古城城墻分布范圍示意圖”。紅山文化牛梁河遺址第一次進入中學教材,統編版表述的新變化及其插圖,結合后面所言:“考古學證明,大約相當于五帝后期的龍山文化時代,中國大地上邦國林立……有專家認為其具備了國家的初始形態。”(第4頁)意在說明我國歷史5000年的起點。

  父系氏族公社時期的特征,03版教材表述為“已有貧富和貴賤分化……隨著貧富分化加劇,階級和國家就要出現了”。(第3頁)統編版中表述為“社會貧富分化與不平等開始出現,氏族間的聯系趨于緊密,形成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聯盟。……私有制已經產生,階級分化日益明顯,部落中出現權貴階層。……中國即將邁入階級社會的門檻”。(第4頁)可以這樣理解:在進入階級社會之前,父系氏族社會存在貧富差別,產生了私有制和階級分化,社會組織形成部落。這里提示教學應該講清概念:氏族、部落、部族、宗族和民族的差別。

  從部落到國家,統編版增加了一個概念:“萬邦”時代,并解釋說“有專家認為其具備了國家的初始形態”,也就是說,在夏朝建立之前有一個“階級階層分化比較明顯”的時期。舊教材沒有這個說法。

  夏朝建立

  07版必修1表述為“禹建立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夏……夏商時期已初步建立起一套從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第4頁)統編版僅強調夏朝:“中央設有主管行政、軍事、司法和宗教的機構與職官”,增加了“夏朝社會仍然是聚族而居。除對夏部族生活地區實行直接統治外,夏朝對其他地方主要通過控制一些部族進行間接統治”。(第5頁)也就是說,夏朝地方沒有建立行政管理機構,還是部族形態。

  關于啟的即位,07版必修1表述為:“禹死后,他的兒子啟奪得王位,并傳位給自己的后代。”(第4頁)統編版說:“禹死后,其子啟繼位,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學思之窗”欄又以《史記·夏本紀》《戰國策·燕策一》為例,說明“關于啟的繼位,古書有不同的記載”。并提出:“關于啟的繼位,為什么會出現上述不同說法?”(第5頁)教師教學用書提供了答案,在此不綴。

  03版教材表述為“我國考古學家陸續發現了‘二里頭’文化,其地域和距今年代正好和史籍上記載的夏朝相符”。(第4頁)統編版表述為:“考古學家在河南洛陽偃師發現的二里頭遺址,很有可能是夏文化遺存。”(第5頁)用“很有可能”,似乎意在說明學界存在不同意見。

  商和西周

  07版必修1說:“夏商時期已初步建立起一套從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第4頁)這句話涵蓋了商朝。統編版則表述為:“商朝國家機構更加完善……商朝國家管理實行內外服制。內服是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區,外服是指商王間接控制的方國和部族。”(第6頁)這樣說來,夏和商的地方制度似乎沒什么變化,商朝地方組織還是部族,“方國”也是部族組織。

  統編版增加“何尊”及其銘文的插圖,以楷體字說銘文中“宅茲中國”是“中國”一詞最早的實物見證。“宅茲中國”意為居住在天下中心部位。這幅插圖及其文字,似乎意在說明西周王畿地區是最早的中國,向四周發展成為如今的大中國。

  關于西周宗法分封制,07版必修1表述為:“為了加強分封制形成的統治秩序,解決貴族之間在權力、財產和土地繼承上的矛盾,西周實行……宗法制。”(第6頁)統編版表述為:“宗法制與分封制相互補充,解決了統治階級內部在權力和財產分配方面的沖突與矛盾”,“歷史縱橫”則強調“分封制與宗法制的結合,形成政權和族權的結合”。(第6~7頁)地方組織是什么樣子?沒有明確闡述,但是“族權”至少可以理解為部族的族權。

  統編版為何增加“共和行政”?不解其意。

  對商周農業生產工具的描述,03版教材表述為:“絕大部分是木、石和骨、蚌所制,僅有極少量青銅農具。”(第7頁)07版必修2表述為:“商周時期,出現青銅農具。由于青銅比較珍貴,在農業生產中很少使用。木制的耒耜和石鋤、石犁,仍是人們進行農業生產的重要工具。”(第5頁)統編版說商周時期“農業是主要生產部門,農業生產中主要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質的工具,青銅農具極少”。(第7頁)盡管它說商周是奴隸制社會,但沒有說,農業生產者主要是奴隸。

  03版教材的表述:“春秋戰國時期,除中原的華夏族外,四周還生活著其他民族……通過經濟文化交流和頻繁戰爭,各民族逐步融合。”(第14頁)07版必修中空缺。統編版明確指出:“春秋時期,中原各國因社會發展比相鄰的戎狄蠻夷先進,自稱‘華夏’。在頻繁往來和密切聯系中,這些民族也產生了華夏認同觀念。進入戰國之后,戎狄蠻夷逐漸融入華夏族。華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鮮血液,更加穩定,分布更為廣泛。”(第10頁)這里需要研究的是“中原各國”指哪些國?包括燕國嗎?楚國、越國不在中原。“這些民族”指哪些“民族”?“歷史縱橫”欄聚焦“華夏認同”:“華夏作為文化、政治實體,在春秋戰國時被周邊民族所認同。各族同源共祖的觀念得到發展。”(第10頁)但所舉是“唐朝孔穎達”的認識,不是當時的現象。何以說明春秋戰國時期“各族同源共祖的觀念得到發展”?

  推薦閱讀:國外高等教育領域英文期刊

主站蜘蛛池模板: 板桥市| 庆云县| 盱眙县| 大关县| 陆丰市| 白山市| 凉城县| 磐安县| 昌平区| 利辛县| 朝阳区| 丰城市| 寿宁县| 衡水市| 海林市| 临猗县| 肥城市| 城固县| 柳林县| 淮安市| 西畴县| 温州市| 曲松县| 莲花县| 邵东县| 运城市| 陇川县| 乌鲁木齐市| 宁化县| 航空| 江门市| 卢湾区| 黄梅县| 门头沟区| 奉化市| 屏山县| 阳江市| 通渭县| 甘德县| 琼结县| 凌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