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研學旅游課程不但有利于構建學生地理核心素養,也是地理課堂情景在自然界的延伸,在生活中的延伸。理研學課程的案例可以引導學對自己掌握的碎片化知識進行提煉、分類、整合,建立結構化思維,達到深度學習的效果。
【關鍵詞】地理研學課程;專題復習課;地理核心素養
地理研學課程有真實具體的案例、問題探究和景觀圖,運用在專題復習課堂上,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深度學習,建立結構化思維。讓學生不斷訓練利用地理知識解決現實生活中地理問題的能力,形成屬于自己的地理核心素養。
一、地理研學旅游對地理學習的積極作用
地理研學旅游作為一種體驗學習,學習地理知識的地點由傳統課堂轉變為大自然。因為大自然就是最好的教材,讓學生身處大自然,激發學生對地理景觀的好奇心,促使學生對地理事物進行探索和求知,這就是地理研學旅游的魅力。另一方面,地理研學旅游具有實踐性,學生對地理事物進行探索和求知的過程發現問題、運用已有知識解決問題、驗證已有知識、重新構建自己的知識結構,形成屬于自己的地理綜合思維。同時能促進學生將書本知識和生活經驗的深度融合,形成屬于自己的地理視角,以地理的角度欣賞世界。
二、將地理研學課程引進課堂的可行性和呈現方式
1.將地理研學課程引進課堂的可行性
2016年11月教育部等11部門印發了《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提出將研學旅游納入中小學教育教學計劃,推動研學旅行健康快速發展?,F各地都涌現出大批優秀的地理研學課程,地理研學課程素材豐富多樣。
地理核心素養是指學生解決具體情景問題具備的地理綜合思維能力。目前的高考以復雜的不良的現實生活情景展開,問題設置更加貼近解決社會實際問題,沒有生活的學生解決不了高考題目。但是學生沒有辦法走更多的地方,大部分時間是在校園和家中的。那我們就把地理研學課程中各種真實情景帶回課堂呈現,讓學生有一種現場參與感。而且研學旅游課程不但有利于構建學生地理核心素養,也是地理課堂情景在自然界的延伸,在生活中的延伸。
2.地理研學課程在課堂中的呈現方式可如下
(1)作為專題復習前的檢測,了解學生對此專題的掌握程度,不斷調整接下來的復習重點和突破點。特別是在高三時間緊張的情況下,查缺補漏,重點突擊學生的知識薄弱點,把握復習方向,這是我們復習需要特別關注的。
(2)作為情景訓練題目的材料,讓學生不斷訓練地理情景突破方法,開闊答題思路,引導學生思考地理現象背后的地理原理。
以上兩種課堂模式都體現了地理研學課程的優勢,即細致而真實的案例情景,它能給學生帶來持續不斷的新鮮感;也能讓學生感受真實的特殊案例與學生學習的典型案例之間的差異。
三、將地理研學課程運用于專題復習的優勢
1.有助于呈現真實的生活情景
高三二輪復習以小專題復習為主,主題非常明確,如“水量平衡原理專題復習”等??吹竭@個主題,學生就知道要運用水量平衡原理的知識去解答題目,但是當學生考試面對一個個真實的情景時,并沒有這種明確的提示,常常會無從入手。所以我想借助于地理研學課程,將課程內的真實情景和問題探究引進地理課堂,作為專題復習前的檢測。既能了解學生對此專題的掌握程度,不斷調整接下來的復習重點和突破點,同時也能訓練學生面對真實情景的解題能力。
從研學課程中可以選擇這三種類型的真實情景。第一種由學生較為了解鄉土地理為切入口,能引起學生興趣,也能讓學生增加對家鄉的認知。第二種由地理熱點時事為切入口,能讓學生緊跟時代的發展,用地理的視覺認知我們的社會現象和社會發展,拓展學生的視野。第三種由我們的生活現象為切入口,讓學生認識到生活處處是地理,把地理理論知識和生活密切聯系起來。讓學生認識到我們學習的是有用的地理。
2.引導學生進行深度學習,建立結構化思維
高考大題的設問會有精心設計問題鏈,環環相扣,層層遞進,對學生的地理思維進行深度考察。所以一般我們進行專題復習的時候都會挑選具有問題鏈式的的題目,而地理研學課程的的問題探究就非常值得我們借鑒。為什么要那么關注學生問題鏈式的題目訓練,是因為學生在整個高一高二的學習過程中,掌握的知識是“碎片化”的,知識之間是沒有建立聯系的或者聯系較弱。而地理研學課程的案例可以引導學生去思考去整理題目所包含的因果邏輯關系,能讓學生將地理知識、地理原理和題目之間的關聯性逐漸建立,對自己掌握的碎片化知識進行提煉、分類、整合,建立結構化思維,達到深度學習的效果。
四、將《走訪派潭老街 培養地理實踐力》研學案例引進交通復習專題中
下面的案例截取于本人撰寫于公眾號的鄉土研學案例《走訪派潭老街 培養地理實踐力》的一部分,內容如下。
1.派潭老街因河而興
據史料記載,目前派潭老街的位置,也即最(下轉第66頁)(上接第64頁)早的派潭圩所在地,可以追溯到北宋太平元年(976年),那時之所以在此建圩,完全是因為旁邊緊靠著古老的派潭河,而在以水路為主要交通運輸方式的古代,連接東江與增江的派潭河,無疑就是促使市集形成的主要原因。
派潭老街作為重要的口岸,把派潭四寶——木炭、煙草、香粉(可用于制作線香和佛香)、涼粉草,連同稻谷、水果、蔬菜、木材等,通過客船運到廣州、東莞、佛山、惠州,甚至是香港、澳門等地。
從民國初年開始,派潭老街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熱鬧和繁榮,各行各業紛紛崛起,咸魚街、賣糖街、水東街、青菜街等鱗次而生,吸引了眾多山里人趕圩,也吸引了不少港澳、東莞、惠州、佛山等地的商人和商品,一時商賈云集,貿易旺盛。
2.一河一街,釀就持久的繁榮
騎樓街緊臨派潭河而建,一河一街相互依托,共造繁榮。已故的增城著名作家陸笙曾這樣描寫他記憶中的派潭河:“大河滔滔,從廣州、東莞石龍來的客船沿東江,入增江,然后拐上派潭大河。派潭河有兩座長數丈的麻石古橋,叫上橋和下橋,在下橋頭,聳立著一棵數百年的老榕樹和一棵木棉樹,木棉樹下是一座叫新廟的古廟,廟旁邊是一排商鋪和貨棧。老榕樹旁是一個麻石砌的碼頭,在寬大濃重的樹陰蓋下,河邊泊滿了大大小小的船只。”
3.派潭老街的保護與發展
20世紀50年代之后,由于過度砍伐、水土流失、河流流量變小和派潭河的淤塞,水路交通運輸地位下降,商業活動上移至增派公路和派從公路附近的派潭市場和群津街。車站也幾經搬遷,不斷遠離老街。如今的派潭老街,僅剩少量居民在此居住,老街沉淀了派潭歷史的記憶。
根據以上案例引導學生探究派潭交通方式的變遷和影響,為此我設計了相應的探究問題如下:
問題1:河運對派潭老街碼頭貨物運輸可能帶來的有利變化。
問題2:20世紀50年代后,派潭河航運價值逐漸降低的原因。
問題3:說明交通運輸改善對派潭鎮城市化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陳光春.近五年來國內研學旅游研究述評[J].北京教育學院學報,2017(12) :13-19.
[2]教育部等11 部門.教育部等 11 部門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EB/OL].(2016-11-30) [201781-10-30] .
[3]陳光春.論研學旅行[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2017(5):37-40.
[4]丁運超.研學旅行:一門新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J].中國德育,2014(9):12-14.
推薦閱讀:地理教育雜志投稿論文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