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最近幾年,中職學校始終大力促進校企合作工作,提高了同學們的專業知識能力,確保了同學們在就業方面不出現問題,并達到了給社會發展提供有用人才的目標,達到了雙贏的目的。緊跟校企推進,企業文化和校園文化產生了融合現象。作者站在校企角度,對于企業文化和中職校園文化的整合開展了分析,以期可以給校企合作給予幫助。
關鍵詞:中職院校;校企合作;校園文化;企業文化
引言
目前,日益增多的公司企業走進職業學校,構成了校企雙贏局面,出現了許多成功的典范,也出現過失敗的典例。然而,怎樣把企業文化圓滿地整合到校園中?應要企業與學校進一步地開展交流,尋找一個切入點,了解校園文化和企業文化整合的基礎,并找到對應的策略,進而達到在正能量的影響下長久合作。
一、中職院校推行校企文化融合的意義
第一,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的有機整合,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培育中職院校學生的專業素質。學校與企業之間的合作,讓企業可以走進中職學校,讓同學們可以在學校里了解企業專業素養的具體要求,中職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的有機整合,讓同學們在無形中提升了專業素養[1]。第二,伴隨高等院校數量的增加,院校之間也產生了激烈競爭,中職院校和企業間的合作基礎上的校園文化與企業的整合,可以在某種程度上提高中職院校人才培育的競爭力。第三,中職院校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的整合,也推動了企業的建設,并給企業文化給予了豐富的內在涵義。企業單位在和中職院校的合作中,在拓展企業文化的前提上,提高了企業的能力,推動自身的快速發展。
二、中職院校校企文化融合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 對校企文化融合作用的認識不夠
首先,從全面來看,存在一個普遍的現象,那就是企業文化和校園文化整合期間,中職院校比較重視,可企業單位一般沒引起重視,雙方對文化整合的理念不一樣;其次,對企業文化與校園文化整合的理念方面,二者對于基礎與主要目的認識缺乏,造成在校企合作期間二者未能把文化當作專業人才培養的重要方面。
2. 校企文化融合中政策支持不夠
在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融合期間,政府相關政策支撐力度的不足,也是一個妨礙校企文化整合的重要原因,政府未能給中職院校與企業單位之間構建一個科學的互助平臺,造成很多院校與企業的合作是雙方的自主合作,該合作方式下的文化整合出現很多不能協調的矛盾沖突,單單把對專業人才的培養作為目的,校園文化對公司企業的促進也只限于企業單位宣傳畫報的形式,讓同學們不能切實理解企業文化的內涵[2]。
3. 校企文化融合的活動創新不夠
中職院校組織校園文化系列活動,以反映校園文化、構建文化環境的重要途徑。在院校與企業期間,開展校園文化系列活動大多數均是由單一性、傳統的歌舞演唱、展示、體育比賽等形式為主,在舉辦校園文化系列活動的時候未能整合企業文化,就是有涉及到企業文化的一些活動,也可能由于這些活動的方式沒有足夠新穎感不能吸引同學們的主動參與性。在組織這些文化活動中缺乏創新元素,也給學校和企業的文化整合產生消極的影響。
三、中職院校推進校企文化融合的策略
1. 搭建有效的校企合作交流平臺
形成和拓展一種文化,肯定不是一蹴而就和指令性文件的下達,而是要堅持不懈很長一段時間。如果企業文化希望在職業學院校園里立穩足,就一定應和院校建立一個科學合理的溝通平臺,增進公司和職業學校間的溝通,可以在合作過程中頻繁交流,在交流中把企業文化融入校園文化,真正運用二者的資源特點,構成雙方共贏的溝通平臺[3]。例如,根據校企條件,企業單位給職業院校同學提供上崗實習的機會,使同學們在實習過程中感受公司強烈的工作氣氛和企業文化,這樣才能讓同學們把學生身份和員工身份開展整合,潛移默化中將影響到校企文化的融合。通過這樣的方法,把中職學生當作企業文化的載體,并利用他們的主觀能動性,把校企文化進行有機的融合,較好地促進了校企文化的發展。
2. 科學構建課程體系
課程體系的設置是實現中職院校的人才教育目標的基礎,中職院校應結合專業方向合理設置科學的以市場為導向的課程體系,把課程體系和行公司專業能力要求進行銜接。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是基于崗位專業技能開展整體化與模塊化的探究,并結合中職院校學生的心理特征,針對課程體系開展科學排序,最終構成課程體系。
首先,中職院校的課程設計應和企業工作實際項目相連接。中職院校可以誠聘成功企業家參加整個課程設計過程,學校和企業合作可以制定課程標準與課程落實方案,以達到課程體系和企業崗位之間的對接,使之更滿足社會市場的需要。其次,課程內容是中職院校教育的核心基礎。為了較好地達到企業文化融入課堂教學的目的,中職院校應重新修訂課程內容,有效地整合現行的課程體系與企業的市場需求,達到教學內容和企業的工作崗位對接,讓教學內容更適合企業工作崗位的具體需求。再有,課程體系的落實是課程體系的終極目標,還是課程優化成敗的重點。中職院校應逐步優化課程體系,在落實課程內容過程中仿真企業工作崗位模型,并達到課程內容的實施和企業崗位實習之間的零距離銜接。
3. 教學文化與企業文化進行融合
課堂教學是達到院校教育目標的重要途徑,教學文化是校園與企業文化整合的關鍵。企業文化借助教學文化的擴散與拓展,讓同學們在學習的活動中能體會、了解與認可企業文化。把教學文化整合到企業文化中有下面幾個具體方式。首先,教學活動師徒化。在教學活動中,中職院校仿真學徒訓練方法,在院校學習中,老師和學生形成師徒化,師傅一直負責學徒的專業知識、專業培訓與實習操作等方面。其次,教學設備模擬化。教學設備的模擬化是提升中職院校教學水平的關鍵。在教學設備方面,中職院校應該仿真企業單位實際工作情況購買培訓設備。對教學設備的運用方面,中職院校應該模擬企業生產維護措施,使同學們能夠在平時學習中參加設施的運行維護業務,如設施運行交接、設施的檢查和維護等方面。
4. 工匠精神在校園文化中的融入
現在,職業院校學生在他們的身心發育過程中遭受非常嚴重的網絡文化的干擾,因為有些同學缺乏認知方面的能力,極易受消極的互聯網文化的干擾,學生在某種程度上出現逆反心理,產生厭學問題,一些也可能出現擇業觀與價值觀的扭曲現象,他們對人生的發展未報什么希望,更多地感受到心理方面的憂慮,這已經非常大的制約與影響了同學們的學習水平,并且這些消極思想常常將可能滋生和蔓延,對于很多中職學生的思想意識、道德觀、專業素質方面等造成負面影響。現在,所有公司最缺乏的是高素養水平的創新專業人才,這也是公司聘任員工的最終目的。假若由中職院校教育出來的學生很難以針對企業單位文化與價值開展認同與理解,此類學生在工作崗位上,則將展現出自由而隨意的狀態,敷衍塞責,他們顯示終將被公司所淘汰。
結語
綜上所述,企業文化和職業院校在某一定程度上有關聯的關鍵點,職業學院校園文化和企業文化均是組織文化,盡管有彼此的特色和內涵,可是,只要目的相同,構建有效的溝通體系,總能在矛盾中找到雙方共贏的切入點,不斷達到職業院校和企業文化的進一步整合,院校終將和企業達成長期、共贏的合作伙伴關系,一起給中國社會經濟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戴文兵, 吳佳蒂. 校企合作,培養中職生職業核心能力[J]. 湖南教育:d版, 2018(12):46-47.
郭洪波. 論中職院校產教融合與校企路徑[J]. 新智慧, 2018(10):1-1.
廖燕蘭. 淺析“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辦學模式下中職德育課教學改革[J]. 現代職業教育, 2019(3):65-67
推薦閱讀:校園文苑:小學版校園文化論文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