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guī)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yè),沒有后顧之憂
在當前民族語文教學建設管理中的新方向應用的模式有呢些呢?對于閱讀的新形式又該怎么來管理及應用呢?在當前的課外閱讀中所應該培養(yǎng)的技巧有哪些呢?本文選自:《中學語文教學》,《中學語文教學》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總署、正式批準公開發(fā)行的優(yōu)秀期刊。自創(chuàng)刊以來,以新觀點、新方法、新材料為主題,堅持"期期精彩、篇篇可讀"的理念。中學語文教學內容詳實、觀點新穎、文章可讀性強、信息量大,眾多的欄目設置,中學語文教學公認譽為具有業(yè)內影響力的雜志之一。中學語文教學并獲中國優(yōu)秀期刊獎,現中國期刊網數據庫全文收錄期刊。
摘要:許多學生在課外閱讀過程中往往過多地注重書中的故事情節(jié),收效甚微。因此在指導學生課外閱讀時,要求學生隨時把精彩優(yōu)美的語句、片段摘錄下來,廣擷博采并消化吸收,學習致用。要讓學生養(yǎng)成寫讀書筆記的良好習慣。古人云:“不動筆墨不讀書”。課外閱讀就要養(yǎng)成做讀書筆記的習慣。讀到好文章,摘錄好詞佳句,記下心得體會,日積月累,潛移默化,這就是閱讀的收獲。
關鍵詞:民族地區(qū),語文教學,閱讀管理
一、激發(fā)閱讀興趣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愛因斯坦說:“熱愛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一種心理傾向,是最好的學習動力。沒有強烈持久的興趣作依托,閱讀勢必流于應付或獵奇。要提高學生的課外閱讀能力,必須首先重視對學生課外閱讀興趣的培養(yǎng)。
1、通過名人名言名列激發(fā)閱讀興趣。名人是學生學習的榜樣,名言是學生學習的動力。如“一本好書象一艘船,帶領我們從狹隘的地方馳向無限廣闊的生活海洋。”、“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腹有詩書氣自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等格言令人鼓舞,催人奮進。名人熱愛讀書的事例也舉不勝舉,比如匡衡鑿壁借光、王融廢寢忘食、毛澤東手不釋卷,對于這些名人讀書故事,我們可以利用“每日一言”、“每周故事”向學生推薦,以此激發(fā)學生讀書熱情,還可以鼓勵學生選取有關書的格言作為座右銘,張貼于家中自己讀書的房間,時時警策自己多讀書,讀好書。
我縣是多民族聚居的國家級貧困縣,地處四川西南邊陲的老涼山,境內山高谷深,人們常用“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來形容這里的地理環(huán)境。由于受歷史、地里環(huán)境、經濟發(fā)展和文化背景的制約,教育教學條件相對落后,特別是農村初級中學的語文課外閱讀嚴重滯后,而新修訂的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培養(yǎng)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要引導學生“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而課內時間有限,課外才是學生大量閱讀的大舞臺。
2、通過文學名著激發(fā)閱讀興趣。人類文明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留下了大量的文學經典作品。如我國的四大古典名著、魯迅的作品、朱自清的作品等,教師可首先向學生推薦。對故事性強的作品,如《水滸傳》,可以介紹其中有趣的情節(jié),如武松打虎;對語言優(yōu)美的作品,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可以朗誦優(yōu)美的一段。用這種方式以喚起學生非睹不可的強烈欲望 從名著名篇入手,開啟學生課外閱讀之旅。
3、通過活動體驗激發(fā)閱讀興趣。每個中學生都是一個學習路上的探索者,同時更渴望自己是一個成功者,這是每個學生的共同心理。針對他們這種心理,圖書室應創(chuàng)設各種機會,搭建多種平臺,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如經常舉辦讀書心得征文評選,選出佳作在校園櫥窗中展示;開展手抄報比賽,讓他們根據自己的愛好,搜集素材,確定刊名,撰文畫圖,設計版面;組織學生參加故事劇本表演,讓每個學生都有平等參與和展示自我的機會等等。
二、明確閱讀要求
1、規(guī)定課外閱讀的底線,部分規(guī)定課外閱讀的內容。鑒于初中學生年齡小,自覺性差,應規(guī)定課外閱讀的底線,部分規(guī)定課外閱讀的內容。初中生課外閱讀的底線是多少?新大綱規(guī)定,初中學生“課外自讀每學年不少80萬字(其中文學名著2-3部)”具體到每一天,每天至少閱讀兩千字以上。我要求每個同學每天課外閱讀時間不少于半小時,閱讀量不少于5000字(約10頁),還規(guī)定課外閱讀的內容并采取必讀內容與自選內容相結合的方法進行。由于課外讀物包羅萬象,良莠不齊,受年齡和知識結構的限制,中學生在對圖書的選擇和識別方面還不夠成熟。為此,我們要主動做好學生的課外閱讀的引導和推薦工作,重點推薦課程參考書目、科普類、名人傳記類、優(yōu)秀報刊類、知識類、經典名著類等讀物。
2、讀寫結合。課外閱讀的特點是:范圍廣、內容雜、數量多、隨意性大。學生如不掌握適當的閱讀方法,很可能讀了就忘,徒勞無益;同時教師如沒有適當的檢查督促,課外閱讀很可能流于形式,部分學生甚至可能不予完成。因此,初中學生的課外閱讀應采取讀寫結合的方法,要求學生在完成讀的任務的同時完成:必讀作品,作批注。隨讀隨在字里行間加上各種符號,在正文上下、兩旁加批注,以助理解和記憶。文學作品作摘抄,將讀物中的名言警句、優(yōu)美詞句、重要段落抄寫在筆記本上以便日后查閱、使用。名著寫讀書筆記,具體包括讀后感、評論等。
3、開展活動。為使讀書活動順利開展,可適當組織開展一些活動,如:知識競賽、練筆交流會、辦課外閱讀手抄報等。
4、落實檢查。課外閱讀是否收到好效果,檢查督促是關鍵。對課外閱讀要經常檢查、督促、評價。對學生課外閱讀的篇目、字數要經常統(tǒng)計,對閱讀筆記等要經常檢查,以督促學生形成習慣。
三、指導閱讀的方法。
美國著名未來學家托夫勒曾預言:“未來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識丁的人,而是沒有學會學習的人。”教會學生科學正確的閱讀方法將使學生終身受益。
1、精讀與略讀。精讀即重點地選擇一些與學習密切相關或自己最感興趣的章節(jié)細細揣摩,邊讀邊想,在文章緊要處、感觸最深處圈點勾劃,較深地理解文章的語言文字和思想內容;略讀即先看序言、提要、編輯大意和目錄,以了解全文的性質、內容和規(guī)模,再閱讀文章節(jié)標題及段落首句和尾句,最后瀏覽全文,綜述大意,獲取自己所需要的材料和信息。學生在課外閱讀中,只有根據自己閱讀的需要,把它們有機地結合起來,久而久之,才能獲得較多的知識信息,真正做到讀有所得。
2、閱讀與思考。魯迅先生讀書堅持“五到”,即“口到、心到、眼到、腦到、手到”。他特別強調不僅要用心記,更要用腦思索,善于發(fā)現規(guī)律,勇于創(chuàng)造,從而標新立異。“好學深思,心知其意”,是閱讀的一種漸臻佳境的境界。學生要在閱讀的過程中多思考,在理解、消化的基礎上善于將所讀之書進行概括、濃縮、抽象等,找出知識的精華,培養(yǎng)閱讀概括的能力。
21世紀,知識的快速累積與替代更新將超過以往,死記硬背將無法適應新時代的學習要求,取而代之的將是資料的發(fā)集、整合、應用與創(chuàng)新的能力,只有善于學習并終身學習的人,才不會被淘汰。而這種能力的形成,首先應該是從小培養(yǎng)閱讀習慣,在大量的課外閱讀中獲取知識。”所以,教師要辛勤做好學生課外閱讀的領路人;學生要努力從課外讀物中吸取豐厚的養(yǎng)分,使自己這棵幼苗茁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