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閱讀是對學生的一個情感的培養,如何是學生能夠有感情的對課文就行閱讀呢?同時閱讀也是對學生語言學習的一個幫助,在閱讀的時候不僅僅是語言文字上的掌握還要要情感的表達才能是文章更加的優美。《中學語文教學》是由北京市教育委員會主管,首都師范大學主辦的國家級教學期刊。同時還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總署、正式批準公開發行的優秀期刊。中學語文教學內容詳實、觀點新穎、文章可讀性強、信息量大,眾多的欄目設置,中學語文教學公認譽為具有業內影響力的雜志之一。中學語文教學并獲中國優秀期刊獎,現中國期刊網數據庫全文收錄期刊。
摘 要:朗讀應該是在閱讀教學之后,而不是之前。雖然在閱讀教學中隨時都要讀課文,但這不能算作朗讀。朗讀是在對文章整體感悟的基礎上進行的,是一種渾然天成的果實,而閱讀教學中的讀卻是不斷被肢解的。所以如果在閱讀之前就要求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顯然是不科學的。這種本末倒置的教法還會導致學生思維的混亂。
關鍵詞:閱讀,中學語文,教學管理
一、 重視感悟,領會情意,內化語義,培養語感——朗讀教學的訓練策略。
語感訓練是對語言的感受力的訓練,主要是通過語氣和語調的變化把語言文字的形象感、情味感和意蘊感體現在聽覺上。只有使語言和生動的表象建立聯系,體會和揣摩出文章的言外之意,才能讀的抑揚頓挫,優美動聽。這是一個語言先內化再外顯的過程。
葉圣陶先生曾告誡我們:語文教師不是給學生講書的,而是引導學生讀書的。讀,它本身既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方法。本文就如何教會學生朗讀,提出了自己觀點與方法,以供參考。
語感訓練的途徑主要包括誦讀、品評、涵詠、體察和想象等。反復誦讀是培養語感的最基本的策略,它是眼、耳、口、心等器官并用,形成對語言文字的直接和整體領悟的主要手段。比較品評是在對不同詞語、不同句式、不同語序的比較中,發現語言運用的妙處,品評語言的意蘊和情味。潛心涵詠是在熟讀基礎上的專注研讀,揣摩、咀嚼文字而獲得審美感、情味感、意蘊感。切己體察是把語言文字與自己的生活經驗、閱讀積淀相溝通,以此觸摸作者的靈魂。這些途徑的精髓都是理解,而語感是理解的直接外顯。因此,朗讀教學與閱讀教學是血肉相聯、密不可分的。
在具體訓練中,教師要有針對性的進行指導,幫助學生形成語感能力。
1、創設情景,形成情感氛圍。語言文字材料都帶有強烈的情感色彩,在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創設出濃郁的語感情景,使學生主動調動多種感官,積極地進行課堂活動,為語感訓練創設情感基礎。如在教學寫景文章時,利用多媒體課件出示與學習內容有關的大自然的美景,配上音樂,簡述課文內容,就能為學生創設濃厚的情感氛圍,使之很快進入朗讀情景。
2、重視理解,達到釋義悟情。朗讀是通過聲音傳播情感來表情達意的藝術。培養語感就必須在理解課文思想內容和語言形式的基礎上進行。其中最基本的是對文章中詞句的理解。詞句訓練是語感訓練的基本實施途徑,是培養學生對“言語的敏感”、“從聲音吟味、品出辭之情味”的主要環節。要通過訓練使靜態的書面語言“活化”起來,為朗讀提供感情支持。如在《科利亞的木匣》“埋匣子”一節教學中,通過引導使學生用勾畫、想象、表演等形式感悟和體會語言,再來朗讀,科利亞埋匣子的樂趣就自然流露出來了。
經驗人士說學英語的秘訣是讀,學語文又何嘗不是。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朗讀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朗讀質量直接決定對文章思想內容的理解和對語言文字的掌握程度,而這一點,卻常常被忽視。聽過許多課,發現多數“朗讀”不是朗讀,而是唱讀。朗讀與唱讀的區別在于,朗讀注重語調的抑揚頓挫,還要準確把握和顯現文章的思想感情,而唱讀只要認得字、會發聲就行。
如何教會學生朗讀呢?筆者二十多年語文教學的實踐感悟:一是語感的培養,二是準確的理解。二者是水乳交融、不可分割的,沒有理解就沒有語感。所以語感訓練,對文章語言文字和思想內涵的理解就在其中。
3、引導想象,積蓄情感張力。要對語言文字有更加深刻的感悟,就必須讓它在學生的心里產生共鳴,與學生的生活經歷和實際認知水平在思維上對接,與學生重構的形象聯系,與體悟的形象內涵聯系,與升華了的情感直接聯系。做到這一點,朗讀時才會真情流露,少了牽強和做作。如《豐碑》這樣思想性極強的文章,學生在朗讀時會感到茫然,抓不到情感基調,就需要教師引導想象,積蓄情感,從而使學生感悟到軍需處長的偉大而準確的朗讀。
鼓勵積累語言,給予一定的準備。課外對語言的積累游刃有余,朗讀時就不會生澀,也易于出感情,還能促成學生強烈的表達欲和先想后說、條理清晰的說話習慣的形成,在朗讀時能做到一鼓作氣。提供朗讀機會,給予一定的幫助。可以在課堂上抽出一定的時間或找機會開展朗讀活動,讓學生對課外朗讀的成果進行展示,既能促進朗讀能力的提高,也有利于形成課外閱讀的興趣。朗讀是一種綜合訓練,因此很難有具體明晰的措施,掌握其精髓,就可以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4、句式練習,靈活把握節奏。朗讀是有一定節奏的,節奏是語感的表現形式之一。要通過句式練習使學生靈活的掌握節奏,形成良好的語感。這在古詩教學中尤為明顯,白話文中排比等句式和長、短句的強化訓練具有培養語感和進行語言積累的雙重功效,教學中要作為一個重要的內容。
二、理解是朗讀的基礎,朗讀是一種再理解的過程——走出單純朗讀的誤區。
當學生大聲吟哦“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時,磅礴之勢已在其中矣。當學生悲愴泣詠“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時,傷感和渴盼,絕望與悲涼已在其中矣。
朗讀是情感的噴發,沒有理解,如何能夠實現?單純的為正音正字的讀,是不能算作朗讀的。認識這一點,對朗讀教學是至關重要的。
與其它教學任務不同的是,朗讀訓練要在課堂上完成,時空的制約是非常大的。所以要向課外延伸,使學生自主去訓練。提供一定的范式,給予一定的框架。課堂上的朗讀教學就是提供一種范式、一個框架。學生掌握了這種范式之后,就要在課外找來大量的同類文章,自主的進行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