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亚洲日韩新视频_97精品在线观看_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_91精品网站在线观看

探究高等教育大眾化與特色化中級教師職稱論文發文

來源:期刊VIP網所屬分類:教育技術時間:瀏覽: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獲得長足發展,改革取得令人矚目的成績,初步形成了適應國民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多種層次、多種形式、學科門類基本齊全的社會主義高等教育體系,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了大批高級專門人才,在國家經濟建設、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文章發表在《中小學教學研究》上,是中級教師論文發表范文,供同行參考。

  【關鍵詞】:高等教育,大眾把,特色化,解決,問題,矛盾

  高等教育大眾化是一個量與質統一的概念,量的增長指的是適齡青年高等學校入學率要達到15%─50%。質的變化包括教育理念的改變、教育功能的擴大、培養目標和教育模式的多樣化、課程設置、教學方式與方法、入學條件、管理方式以及高等教育與社會的關系等一系列變化。

  2004年,我國高等教育在校生總規模已經達到1900萬人,占全國適齡青年總數(18-22周歲)的19%。按照美國著名教育社會學家馬丁·特羅教授的理論,我國已由“精英高等教育”階段步入“大眾高等教育”階段,提前實現了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奮斗目標,說明了我國高等教育已經跨入世界中等發達國家高等教育水平。然而,這僅僅只是一個數字上的概念而已,與質的標準還有相當大的差距。要真正實現高‘等教育大眾化目標,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一、高等教育大眾化必須化解教育的體制性矛盾

  近年來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形成,雖然有高校教育發展的原因,但更主要的還是政府的政策和決策導向:發端于 20世紀90年代初期、集中于90年代末期的高校合并及中央部委屬高校下放、地方開始于1999年并且連續數年進行的高校大“擴招”、出臺于2001年取消高考年齡限制等。

  政府的這些決策,都是在充分考慮了社會發展需要的情況下理性地做出的,并且對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產生了積極的推動作用。然而,這些對于我國高校發展影響巨大的舉措,在推行之前并沒有進行過廣泛、深入地研究和論證,而是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當機立斷”決定的。其中許多舉措的實施,都是依靠教育行政權力“強制”推行的,并不是我國高等教育事業自然發展的結果。

  所以,大眾化潮流的形成,并非是我國高等教育已經成熟或者強大的標志。特別是作為我國高等教育靈魂的高等教育思想、觀念及制度,也沒有得到徹底的革新和“置換”,高教大眾化活動所依賴的基礎還是以往高校中的各方面要素和條件,以“小生產方式”來辦“現代教育”。

  另一方面,這些推動高教改革的決策及活動,有些是來自于國家高層決策人物的思想和認識,而不都是高教界各方面人土的集體覺悟和共識。因為對于高教大眾化的實施方略,不但有些高校領導及教師在思想上準備不足,就是許多專門從事高教理論研究的人們對此也缺乏充分的思想準備。

  事實上,如果仔細審視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推進的目的,就會提出質疑,究竟是以改革高等教育制度、革新高等教育文化、提高高等教育品質為主要目標呢?還是以解決國內當前的巨額貨幣儲蓄(通過高校學生收費來消解銀行中社會巨額存款)為主要目標?推動高等教育大眾化潮流的決策,是一種立足高等教育本質性進步的前瞻性決策呢?還是立足于解決國內經濟問題,延緩高中畢業生及高校畢業生就業壓力的權宜性決策?事實是“拉動經濟內需”的需求和沖動,才導致了高等教育大眾化潮流的產生。

  所以,我國的高等教育大眾化潮流雖然對于廣大的經過擴招而有機會進人大學讀書的學生和家長而言是令人激動的福音。但是,從高等教育大眾化產生的路徑角度來看,其最初的思路卻是來自于一些經濟學家對于拉動國內經濟內需的建議,并不是在我國高等教育事業持續、快速發展條件下自然而然形成的結果。由于我國建國后長期實行的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我國的高等教育在一些涉及高等教育的根本理論問題上,缺乏與時俱進、與世共進的改革和推動。因而我國高校在融入高等教育大眾化潮流的過程中,將要面臨一系列的難題和矛盾。

  二、高等教育大眾化不在于數的擴張,而在于質的飛躍

  高等教育大眾化,打破了以往高校招生的“瓶頸”,使更多的考生有機會進人大學學習,也相應地改革了高校的經費撥款制度和經費管理制度,使高校的生存和發展條件直接與在校學生的數量密切聯系,由此引發了各個高校之間的生源競爭,即招生數量的“爭奪”和學生質量的“爭奪”。各個高校之間的“第一志愿上線率”,已成為各個高校顯示聲譽的重要指標。因為任何一所高校,其吸引優秀“生源”最有利的條件,就是該校的聲譽,而能夠為高校贏得教學質量及學術水平聲譽的,又只能是高水平的教師和科研人員。因此高等教育大眾化浪潮所導致的高教領域中的競爭,無疑是高校之間的系統性的、全面性的競爭。

  一是使一些在國內具有歷史優勢的高校,通過高等教育大眾化這一難得的機遇和形勢,確定向世界一流大學沖擊,從而實現我國高校躋身世界一流大學行列的理想。由于沖擊世界大學領域中最先進的思想、制度、人才及文化,大學精神的建設活動,都在文化、思想、觀念、作風、制度、心理等許多方面對國內其他高校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和促進。

  二是幾乎所有的高校,都希望利用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契機,使自己的地位和層次在原基礎上得到提升,因而引發了我國高等教育界的發展熱潮。這樣既導致了國內許多高校利用學生收費和銀行貸款大興土木,擴充“地盤”和提高學校硬件水平,急速擴大學校規模和增強學校實力,又導致國內高校形成新一輪的“升格熱”、“改名熱”、“建校熱”、“合并熱”等擴張高潮。

  三、高等教育大眾化必須符合我國國情,形成中國特色

  如前所述,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還處在低水平、數字化的層面上,要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高校大眾化,絕不能脫離我國的國情和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并緊密結合這一實際,通過不斷地深化高等教育改革,遵循高等教育發展規律,端正教育思想,轉變教育觀念,確立正確的辦學理念,逐步形成中國式的高教大眾化特色。

  1.高等教育要辦出中國特色。作為發展中國家我們不僅要培養數以千萬的高科技研究人才,而且要培養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因此,我國高等教育應在培育一批世界一流大學、一流學科的同時,更應注重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以培養數以億計的,面向生產、管理、服務等一線的技術應用型專門人才,全面提高勞動者素質,這是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根本所在。從而逐步形成以創建世界一流大學、一流學科為核心,以全面推進高職教育發展為重點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兩頭大中間小”(專一本—研)的高等教育大眾化格局。

  2.高等教育要辦出地區特色。我國目前實行的是兩級管理三級辦學的高等教育管理體制,由于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不夠平衡,對高等教育經費的投入則有高有低。各地方政府應根據自身實際,充分發揮本地區有利條件,根據本地區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要求辦好特色專業,使它具有開放性、多樣性、外向性并與國際接軌的地區高等教育特色。

  總之,實現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目標不僅僅是數量規模的擴張,更應該在提高內在品質和教育質量、突出特色上下工夫,才能使高等教育大眾化從量的擴張轉向質的飛躍。

  教育期刊論文投稿:《中小學教學研究》由遼寧省教育廳主管,遼寧省基礎教育教研培訓中心主辦。本刊全國公開發行,其讀者是全國廣大中小學校教師、省市區教研員及其他教育工作者。本刊全國統一刊號為CN21—1396/G4,本刊國際標準刊號:ISSN1674-5728。郵發代號為8-234。本刊大16開本,64頁,月刊。

  [參考文獻]

  [1]周濟.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服務大力推進高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沖國大學教育,2004,(3).

  [2]鄔大光.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理論內涵和概念分析.教育研究, 2004,(9).

主站蜘蛛池模板: 蓬溪县| 张掖市| 新巴尔虎右旗| 民和| 怀集县| 扎赉特旗| 通化市| 丰台区| 寿阳县| 庄河市| 德昌县| 扶沟县| 齐河县| 斗六市| 华坪县| 宁乡县| 濉溪县| 扎囊县| 宜兰市| 遂川县| 普宁市| 鄂托克旗| 德化县| 宜章县| 蒙自县| 大洼县| 黄浦区| 济宁市| 桓台县| 泰安市| 琼结县| 乌拉特中旗| 双鸭山市| 分宜县| 洛浦县| 含山县| 东丽区| 长泰县| 东方市| 佛学| 沛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