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是社會或社會群體用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對其成員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使他們形成符合一定社會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會實踐活動。文章發表在《高考》上,是教師論文格式發表范文,供同行參考。
【關鍵詞】:高職院校,貧困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
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國精神文明建設的首要內容,也是解決社會矛盾和問題的主要途徑之一。思想政治教育既十分重要,又相當難做,尤其是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中國的思想政治工作存在著相對疲軟的狀況,很不適應現代社會發展要求。
招生規模的擴大,為更多的學生提供了進入高校的機會,同時貧困學生的比例也隨之加大,尤其是高職院校的生源大多數來自農村,使原本存在的貧困學生問題更加突出。如何做好高職院校貧困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何研究貧困學生出現的新特點、新問題,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和有效途徑,提高其實效性,是現階段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須重視和研究的新問題。
一、貧困學生思想教育中人文關懷的缺失現象
(一)對人文關懷的理解偏差
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忙于事務,只注重為貧困學生經濟援助工作,忽視了貧困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一些輔導員認為思想政治教育還是傳統的教育方式,現在貧困學生工作是以經濟扶貧救困為中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經不實用;也有的人認為可以忽略貧困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要給每個貧困學生的錢發夠了,經濟關懷就是人文關懷,貧困學生也不會出現什么思想問題。這些都反映出部分輔導員的思想認識還不到位,對人文關懷的理解存在偏差。不僅一些老師如此認為,就是某些貧困學生也認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講大道理,不能為貧困學生解決實際問題,對貧困學生進行經濟上的扶持才是最大的人文關懷。
(二)貧困學生的精神文化需要得不到滿足
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熱衷于滿足貧困學生的經濟需求,較少關注貧困學生的精神文化需要。事實上,貧困學生除了經濟上需要幫助,思想上也有許多的問題需要解決,他們在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困難比其他學生要多,除了要解決他們的經濟問題外,更要解決他們思想上的問題,需要對他們進行思想幫扶、精神幫扶。他們希望得到集體的溫暖,又害怕參加集體活動;他們希望得到更多同學的關心,又怕與別人交往;他們需要更多的精神支持,又缺乏勇氣。因此,如何營造一個寬松的文化環境,讓貧困學生在文化的熏陶下,逐步培養起自尊、自立、自強的精神,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二、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關懷的內涵
(一)人文關懷是關心與呵護
在高職貧困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突顯人文關懷,是對這一特殊學生群體的細心呵護,這一呵護不僅僅是“送錢送物”進行“物質扶貧”,更重要的是對貧困學生進行“精神扶貧”。無論是學習還是生活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主動關心他們的進步和成長,有進步多鼓勵,有困難及時解決,有困惑及時排除。尤其是多鼓勵他們多參與集體活動,多與他人交往,啟發他們樹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強的意識和勇氣。
(二)人文關懷是理解與尊重
在貧困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關懷,是對他們人權的尊重和保護,是對他們人格的尊重和人格完善的善意扶持,使他們活得有尊嚴。經濟上的扶持是必需的,但如果他們失去了別人的尊重,再多的經濟援助也不會打動他們的心,反而會加重他們的逆反心理,采取拒收的過激行為或對別人的經濟援助不屑一顧。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關懷首先要體現在對貧困學生的理解和尊重上。通過各種形式的教育方式,誠心誠意地幫助他們分析暫時的困難,理解并引導他們認識到貧困不是自己的錯,更不能說明自己沒有能力。通過情感上的理解,使他們感到溫暖,引發情感上的共鳴,從而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思想政治教育中重視人文關懷的措施
(一)提升貧困學生的道德素養
貧困學生生活在家境貧寒的環境中,過早學會了堅強面對社會生活,他們中大多數人具有自立自強的精神,但思想波動較大。因此,加強對他們的人文關懷應與道德教育相結合。一是在經濟關懷的同時不忘道德關懷,引導他們學會知恩、感恩、報恩,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二是在人文關懷的過程中發現其優點并給予肯定,如他們大都學習態度端正、吃苦耐勞、生活儉樸,做事有堅忍不拔的意志力等,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心。三是選拔一部分貧困學生擔任學生干部,樹立先進典型,讓他們感受到被人重視的自豪感。鼓勵他們積極參加社會實踐,逐步在交往中體會到積極主動參與的價值,通過自身的努力去提高綜合素質和能力,完善自我。
(二)滿足貧困學生的心理需求
高職院校輔導員與學生的聯系最多,在與貧困學生的心理交流中,及時實施心理輔導是對貧困學生最好的關懷。貧困學生的心理困惑比其他學生多,需要他人的幫助和化解,若我們在幫助他們解決經濟困難的同時,多一點心理關愛、多一點心與心的交流、多一點心理輔導、早一點幫助他們解決心理困惑,其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將會事半功倍。其一,幫助貧困學生消除焦慮心理。貧困學生的內心焦慮、錯綜復雜,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深入到學生中去,及時幫助貧困學生化解心理焦慮,這是人文關懷的具體體現。
其二,開展形式多樣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輔導。為有相同心理困惑的貧困學生進行系列團體輔導,如貧困學生成長輔導小組、自信心訓練小組、人際交往訓練小組等,通過組織團體輔導與行為訓練來解決他們的某些具有共性的心理障礙問題。其三,結合貧困學生的實際建立預警機制,對存在個性心理問題的同學,選出特別的樣本進行追蹤研究,一旦發現異常現象,立即組織專門的訪談和輔導,由專家進行心理咨詢和干預,及時給予心理援助和人文關懷,解除他們的困惑,讓他們真正感受到學校給予他們的關心和溫暖。
(三)滿足貧困學生的精神需求
從某種意義上說,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就是信息的獲取、選擇和傳播的過程,就是用正確、生動的信息影響、熏陶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價值觀念和精神狀態的過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想發揮信息優勢,因勢利導地開展貧困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做好三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在入校時對每一名貧困生進行調查,及時了解他們需要什么、精神上最缺什么,以便有針對性地利用報刊、互聯網等,為學生們提供政治、經濟、文化、體育等各個領域的知識和信息,從而豐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資源和空間,增強感染力和說服力。
二是通過網絡聊天、學生網站等與學生在網絡上交流信息,及時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在最短時間內提供給學生所需要的信息和知識,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趣味性和實效性。三是以感恩教育為切入點,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營造一個互尊、互愛、寬松的氛圍,讓貧困學生多一些感恩的體驗,體會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各種責任關系,引導他們從身邊事情做起,學會接納,自信地直面貧困。
(四)滿足貧困學生的交往需求
在交往問題上,貧困學生有兩面性。一方面有強烈的交往欲望,另一方面又怕遭到別人的輕視和拒絕,往往想參加集體和社交活動,又因擔心而遠離集體活動,形成行為孤僻、冷漠的封閉心理,甚至會導致信心喪失、自我拒絕等自我意識的偏離。因此,滿足貧困學生的交往需求,也是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的一個重要方面。
第一,輔導員改變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將對貧困學生的“說教式”思想政治教育,改為以“以情感人”的情感教育。無論是與貧困學生交談,還是處理貧困學生的問題,都要從情感入手,以善意的情意感化他們,讓他們在溫暖的情感中接受教育。
第二,積極發揮學生中的黨組織、團委、社團、班級、宿舍的作用,開展各種心連心活動,努力營造對貧困學生理解、尊重、信任、關懷的和諧集體氛圍,使他們感受到集體大家庭的溫暖,為學生營造一個團結友愛、相互關心、助人為樂、和諧融洽的學習與生活環境。
貧困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實施的人文關懷,不是單純地向他們灌輸一些思想道德修養、人文知識,而是以尊重人、關心人、幫助人為前提,努力營造對貧困學生理解、信任、關懷的和諧氛圍。只有以情感人,通過對貧困學生的關愛、啟迪、扶持與引導,關心和及時解決他們的思想困惑與各種需求,才能喚醒他們的主體意識,幫助他們形成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思想品質。
思想政治教育期刊發表:《高考》雜志是經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批準面向全國發行的學術期刊,《高考》雜志分文科版、理科版和基礎版三個版本,旬刊,其內容主要由資訊、學苑和勵志三大版塊組成。作為全國唯一以“高考”命名的考試專刊,《高考》雜志始終強調“考試導向”,以全面提高考生應試能力和考試成績為目標,突出考試刊物與一般教輔刊物的差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