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亚洲日韩新视频_97精品在线观看_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_91精品网站在线观看

論析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心理學

來源:期刊VIP網所屬分類:教育技術時間:瀏覽:

  摘 要: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入發展,個人利益本位思想從單純的經濟市場領域滲透到人們的精神生活領域。而這種思想極易誘發物本主義、拜金主義思想。這不僅給當前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信念教育提出了挑戰,也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尤其是當代大學生在理想追求方面產生一些不好的影響。另外,據國家人事部統計資料顯示,2009年畢業生超過560萬,近兩年沉積的未就業的畢業生約有480萬人,近千萬的就業人數再加上經濟危機的持續影響,可以說對當前就業的大學生來講,就業形勢十分嚴峻,就業壓力非常之大。在這些壓力面前,如不能對之進行及時有效的疏導、緩解就很容易使當代大學生尤其是面臨擇業困境的大學生的業已形成的理想、信念遭到破壞,甚至出現一系列的心理問題。

  關鍵詞:心理路程,苦感,意志狀態,自我懷疑,唯現實主義

  一、部分大學生理想信念缺失的心理路程

  (一)行為上的挫折

  當代大學生一般自幼都比較聰明,是在周圍同齡人羨慕的目光下成長,美好前程在其內心看來那是當然之事。優越的順境成長,自然致使其心理承受力相對不強,而且還可能或多或少的帶有一些盲目的自信。因此在未感受到社會的壓力之前,其也有一種急于向親人或朋友證明自己的愿望。這種心理可以從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的基本需要論中得到解釋。他將人的基本需要分為五種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晚年又將其更改為七個層次。他認為人類的基本需要組織是一個“有相對優勢關系的等級體系”,[1] “人幾乎很少達到完全滿足的狀態,一個欲望得到了滿足,另一個欲望就立刻產生了。”[2]并且在解釋心理問題的時候將問題的根源定位在基本需要的缺乏上。就當代大學生而言,借助于我國改革開放的巨大成就,以及法制、道德等精神文明的長足發展,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可以說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滿足。再按照馬斯洛的認識,“人們對尊重的需要可分成自尊和來自他人的尊重。自尊包括對獲得信心、能力、本領、成就、獨立和自由等的愿望。來自他人的尊重包括這樣一些概念:威望、承認、接受、關心、地位、名譽和賞識。”[3]那么很明顯,在這一需要面前當代待業大學生表現的相當切合。然而,內心的急切、社會經驗的缺乏,再加上經濟危機中客觀存在的巨大困難,以及業已形成的理想信念又離現實太遠,不能直接的對自身的意識行為作出有效的調整,所以挫折感在所難免,而內心的挫折感也當然涵灄著“尊重”這一基本需要的缺乏,但是也正是這一需要的缺乏才開啟了之后他們一系列的心理問題。

  (二)情感中的苦感

  按照英國哲學家休謨的觀點,“不論直接的或間接地情感都是建立痛苦和快樂上面的,而且為了產生任何一種情感,只需呈現出某種禍福來就夠了。在除去痛苦和快樂之后,立刻就把愛和恨,驕傲與謙卑,欲望與厭惡,以及我們大部分反省的或次生的印象也都消除。”[4]可見在休謨看來,苦樂感只能是對自身生活經歷所感,而自身生活經歷本身也就是經驗。這也體現了其作為經驗主義哲學大家的特點。另外,在論及印象與觀念的關系時休謨還這樣寫道:“所有類似的印象都聯系在一起,一個印象一發生,其余的就立刻隨之而來,悲傷和失望產生憤怒,憤怒產生妒忌,妒忌產生惡意,惡意又產生悲傷,一直完成整個一周為止。同樣,當我們的性情被喜悅鼓舞起來時,它自然而然地就進入愛情、慷慨、憐憫、勇敢和其他類似的感情。”[5]可見,人性也是多變性與一致性的統一。多變在它的無常與不定,一致在它總是傾向于在相似的情感中循環。就當前待業大學生的挫折感而言,無疑它是一種痛苦的感覺,這種痛苦感的長期存在,必然導致遭遇者在情感上轉化為無奈感、苦悶感、甚至出現短暫的傷心或憤怒的情緒。當然我這樣引用,并非是想去證明,只要有挫折感的存在,就會有郁悶、悲傷、失落等一系列的相似情感的產生。相反,既然情感本質上是一種苦樂感受,其感受的對象當然只能來自于自身的生活經歷。但感受是一種復雜的存在。同樣的境遇或許能產生截然不同的情感感受。如同樣是一張60分的試卷,自身期望或定位較高的人可能會感到極度的痛苦,相反,自身定位較低的同學可能還會為這種進步而欣喜若狂呢?是以感受是一種主觀性的東西。當然也正是這種主觀性的存在才使我們的思想政治教育之理想信念教育有了其存在的人性基礎。因此,建構科學的理想信念無疑可以對個體的這種感受產生積極性的影響。對于待業大學生而言可以使其在擇業過程中產生的挫折感消解于無形之中。

  (三)意志狀態的消沉

  在洛克的《人類理解論》中,洛克認為“所謂意志即是指人心有能力來指導人底各種動作官能,使之趨向于運動或減弱。”[6]從這個意義而言,意志力的減弱必然涵灄著人對自身控制力的減弱。用現代心理學的解釋,意志是人在面對困難時所表現出來的精神狀態。如果將人的心靈劃分成理智因素和情感因素的話,意志當屬情感性的成份。再就當前的待業大學生而言,行為上的挫折,情感中的痛苦感,如在一定的時間內繼續遭受挫折,不能及時將那種苦感自然消除,那么它必然從精神狀態上對之產生一定的影響。如精神狀態的消沉與低迷便是其最通常的表現。

  (四)信念的動搖——自我懷疑階段

  就信念而言,在本質上其是一個“應然判斷”或價值判斷,它是主體對某一存在或觀念的矢信不移,并在習慣中充當自己言行抉擇的準則之一,是人們對某事物或觀念的情感化的產物。由此可見信念是人們在一定的認知基礎上對某種理論、思想、或理想進行選擇的結果,是在后天的實踐中意識、情感與意志相互融合的產物。從此時的心理發展程度而言,在擇業困境中的大學生不論其意識中的困惑,情感中的挫折感,還是意志狀態的消沉雖都還在人的正常的心理調節范圍之內,不足以否定其也已形成的理想信念。也不足以使其產生心理問題。但是,行為上的挫折,情感中的苦感,意志上的長期低迷將使處于這一階段的心靈面臨兩種重要的轉變:一是迫切的證明自己,并獲得成功,然后其心靈狀態開始變得樂觀、積極;一是繼續遭受挫折,長期消沉的意志可能開始進一步轉化為對自我的懷疑。后一種情況其實也就是信念開始動搖的階段。自我懷疑是一種痛苦,但正是這種痛苦才預示著改變。洛克認為“不快能決定意志”,“欲望就是不快”。[7]所謂欲望的東西當然是指那些你認為好的東西。但你之所以會產生一種欲望,并準備著手去實現這個愿望。首先并非是因為那種愿望的美好,而是因為當前的不快感,也正是這種不快感才最直接的促使你去改變。從這個意義而言,你有什么樣的不快或痛苦決定著你有什么樣的欲望。饑餓的痛苦必使你產生飽食的欲望,貧窮的痛苦必使你產生致富的夢想。因此我深信決定我們言行抉擇的首先不是對美好的向往而是對當前不快的消除。因為最能引起我們注意的總是當前的東西。而不快總是離我們最近,因此我們的行為出發點首先總是著眼于如何消除不快感,然后才會在沒有這種不快的生活里尋找美點。事實上,除去這種不快本身就是快樂的、美好的。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才感到關注擇業困境給當代待業大學生所帶來的痛苦究竟會引導他們產生怎樣的理想欲望,其意義是非常重大的。

  (五)理想的破滅與問題的叢生

  自我懷疑的階段,事實上也是對自我業已形成的理想的懷疑階段。如果這種理想一直在現實中得不到強化,那么改變就是不可避免的。遺憾的是在當代境遇的待業大學生中,共產主義遠大理想,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很快就被現實所模糊和淡化了,與此同時又缺乏具體的科學的長遠目標的指導。于是便很容易致使其產生唯現實主義的理想信念。這種信念務必使其在繁榮的市場經濟中更多的關注物質利益,甚至將物質的享受變成其首要信仰。缺乏長遠、厚重、甚至略帶奉獻意識的理想致使其極易產生挫折感。最求利益的目光越短,心情的得失感變化也越大,而我們所能做的自我緩解也就越少,因此我們也就越容易變的時喜時悲,變化無常,內心的失衡最終導致心理問題的出現。我們信仰現實的利益,但現實的利益卻不具備信仰本該具有的恒定性,致使我們一遇到挫折便直接摧毀了我們的信念,我們自然也就感到傍徨、失落。按照李廷憲老師講過的觀點,“教育少不了烏托邦,但也不能太烏托邦”我想理想也是這樣,理想少不了烏托邦,但又不能太烏托邦。(烏托邦是指高于現實的東西)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泰市| 化州市| 怀化市| 鞍山市| 溆浦县| 法库县| 永福县| 上栗县| 沅陵县| 涿鹿县| 张家界市| 弥渡县| 嘉义市| 依安县| 临洮县| 尉氏县| 高邮市| 积石山| 平原县| 体育| 乾安县| 安丘市| 霍林郭勒市| 余江县| 玉门市| 万源市| 含山县| 扶沟县| 两当县| 固安县| 庄浪县| 林芝县| 株洲县| 策勒县| 新民市| 青河县| 三江| 永川市| 平遥县| 定南县| 托克逊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