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妙在似與不似之間恰恰要求的是藝術家不局限于局部的真實, 不機械地抄錄生活的本身, 而是通過個別、獨特的藝術形象, 展示生活中具有普遍意義的美。也正是因為這種相通的美學基礎, 使得德彪西的一些東方題材的鋼琴曲, 風格非常接近我國作曲家的一些鋼琴作品。例如他的鋼琴曲《塔》, 其中的五聲音調、五聲性和聲及復調的創作手法, 給人一種東方風格的親切感。
關鍵詞:德彪西,鋼琴音樂,美學特征
印象主義是在象征主義文學和印象主義繪畫的雙重影響下發展起來的。德彪西是印象主義樂派的代表人物, 他以獨特的音樂思維及音樂語言激發了人們對音樂的無限遐想,他那些富有創意、新穎的鋼琴作品開了鋼琴音樂的一代新風。小型化的音樂主題、色彩豐富奇特的和聲、千變萬化的織體以及營造出的朦朧、飄逸、如夢幻般的音響效果, 喚起了人們主觀的瞬間感受, 體現了濃郁的印象主義音樂特征和德彪西本人固有的個性。其鋼琴作品的音樂藝術風格特征表現在:音響效果朦朧, 音色絢麗多彩、層次感清晰, 音樂個性鮮明而獨特。
(一)德彪西鋼琴音樂所傳遞的美學思想
德彪西的鋼琴作品大都富有戲劇與幻想的色彩。羅曼羅蘭評價德彪西是一個偉大的夢境畫家,而鋼琴就是他創作音畫的生花妙筆。他的音樂與中國傳統上對藝術追求神似而不是形似、追求以神采意境為上的美學境界非常相似。他對音樂的美學追求, 其趣在意境和神似, 而不在形似。他把五官所接受的所有印象變為靈動的音樂, 使音樂進入一種清、雅、淡、遠的境界, 從而得到一種心神超脫的審美感受。比如在欣賞他的鋼琴曲《月光》時, 委婉流暢的旋律緩緩起伏,月光如水般傾瀉,一副月夜特有的美景躍然于眼前。曲中旋律和節奏都是自然而然地流淌, 絲毫不刻意,極富幻想地渲染出月光照地、萬籟俱寂的印象性意境。可謂是樂中有畫、畫中有樂。這與中國繪畫中寫意畫所追求的“物我一體”、“天人合一”、“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境界非常相似! 因此,可以說本文轉自LUNWEN.1kejian.COM第一論文網德彪西創作的美學基礎就是寫意美學。他反對形式上的夸張, 力求作品的簡練精致。他的鋼琴作品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永遠都是一幅幅唯美的畫面。他把自己的真感情隱藏在了音樂作品的背后, 好似進入了無我的境界。德彪西認為: 唯有音樂能夠自如地喚起人們對似真非真的美景, 對將信將疑的世界的想象。而這似真非真,也正是中國藝術的一條美學原則。正如齊白石所說: 作畫妙在似與不似之間, 太似為媚俗, 不似為欺世。
(二)音樂語言的創新
德彪西在創作中的旋律方面, 已經不像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音樂那樣表現為大段的、長樂句形式, 而是運用了旋律的隱伏、交插、蛻變、等手法, 許多旋律都表現出片斷式的、不對稱、不連貫的特點。這些與他追求多變的情緒和瞬間的感覺是一致的。在傳統音樂作品中,主題樂思總是富于歌唱性和易于辨認, 然而在他的作品中為了表達出瞬間的感覺印象, 思永遠在不斷變化中自然流動, 主題的每次再現都不會原樣重復。例如他的鋼琴作品《月光》, 是一首朦朧優美、富于幻想性的小品。開始的1-8小節是音樂的主題, 由4個逶迤下行的短小樂句構成。輕淡的下行級進和弦,襯托著徐徐下行,綿延漂浮的旋律,力度的變化及弱音踏板的使用,增添了朦朧色彩與神秘氣氛。緊接著主題再一次出現, 旋律盤旋于稍高音區,并作八度加寬,廣闊音域的和聲襯托,給人一種空間感,這種變化給主題增添了活力,也與自然界的光影交錯相互呼應。在節奏的運用上,德彪西也進行了大膽的創新,避免使用規律性的節奏,在樂曲進行中常常打破小節線與節拍規律的束縛,既使用橫向方面的復雜節奏, 也使用縱向方面的復調式的綜合性節奏, 使音樂的律動變化多端, 增強了音樂進行中的節奏張力。
作品中的曲式結構是樂思呈示、展開和結束的陳述過程,是作曲家對樂曲整體的構想。在這一點上,德彪西摒棄了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常用的曲式結構,創作中音樂的發展不再局限于呈示、發展和再現的框架。在他的作品中,主題和各個段落之間界限模糊,帶有一定的即興色彩,體現出自由的特點,造成一種模糊跳躍的感受。他對音樂材料的呈示、重復、展開、對比、變奏、再現等的處理是清晰而又有很強的邏輯性, 對音樂結構進行也有著整體把握的超凡能力。
(三)獨特的音樂審美特征
“印象主義”一詞來源于繪畫,印象派畫家在繪畫方面所要捕捉的是光影感覺,借助光和色彩的變幻來表現作者從不同的瞬間所捕捉到的印象。而德彪西就像這些畫家一樣,努力將夢幻般的景物用恰當的音響表現出來。在德彪西的鋼琴作品中,我們會看本文轉自LUNWEN.1kejian.COM第一論文網到比其他作曲家更多的表情術語及表情符號,這些表情記號都有著深刻的用意。使我們在聆聽他的作品時能夠清晰地感受到豐富的音響層次。比如《雨中花園》是一首具有法蘭西音樂特色的樂曲,曲中分解和弦式的十六分音符猶如淅瀝雨聲,波浪起伏式的分解和弦,好像是不時刮起的陣風,全音階增三和弦的分解模進、半音化模進、音域的擴展等,都生動渲染了煙雨朦朧的氣氛, 描繪了陰云密布、風雨交加、雨過天晴的雨天景象。
他用音樂精致描繪出一名兒童從窗子里觀望雨中花園的情景。他要求演奏者要按照他的要求去表現, 不像浪漫主義作曲家, 給演奏者以更多的表現自由。因此,演奏德彪西的鋼琴作品, 需要有一個了解、熟悉和適應的過程。為了能夠準確地理解和詮釋他的作品, 演奏者必須用心去體會這些包含在標記中的深刻含義,用心去感受音響層次豐富的變化。
德彪西所創作的鋼琴音樂是一個五彩斑斕的音響世界。如果把貝多芬譽為“鋼琴哲人”, 把肖邦比為“鋼琴詩人”, 那么德彪西就應當之無愧地被稱為“鋼琴寫意畫家”。絢麗的和聲色彩, 細膩的多層次織體, 豐富的音響變化, 精細的觸鍵、踏板應用等, 構成了一套完整、系統的所謂德彪西式的鋼琴配器法,為后代作曲家的創作給予了極為重要的啟示。從浪漫主義鋼琴音樂到20世紀鋼琴音樂的發展過程中, 有人評論說德彪西對20世紀鋼琴音樂的貢獻可以與肖邦對19 世紀鋼琴音樂的貢獻相媲美。他不但創作了大量優秀的鋼琴作品, 而且還通過一系列的手法,使得鋼琴具有了一種連肖邦和李斯特都不曾有過的表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