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教育者對被教育者保持高度的警惕,懷著嚴重的嫉妒心,這種妒嫉在每一種動物里都有,而人類表現得最明顯。
教育可以分為廣義和狹義兩種。狹義的教育是生活經驗的傳授,幼小生命通過前輩這樣的幫助學會謀生和獨立,學會在生物鏈中保護自己的生命和利益。這樣的教育在動物界普遍存在。
作為一種社會文化行為的教育,大概是人類獨有的現象。廣義的教育是通過特定的社會組織方式和特定的傳播手段,面對受眾言說某種特定的經驗、情感、觀念、信仰,以便營構某種特定的空間氛圍和社會氛圍,對受眾構成某種特定的影響。政府的會議、文件、各種傳媒、法律、宗教布道者的儀式、演講等等都是這種教育。這種教育常常與特定的社會權力和文化權威相關聯,所以常常對受眾構成各種形式的強制性和懲戒性,國家的監獄、教會的火刑、父親的皮鞭都是這種強制性的體現。 本文由教育大論文下載中心WwW.JiaoYuDa.CoM整理
在我們的現代漢語中,教育這個詞包含著上述廣義和狹義兩重含義。
教育從誕生上說,它是一個比較消極的東西。無論是狹義教育的傳授性還是廣義教育的規約性,都不具有生產性和創造性。所以,至今為止,漢語中教育一詞的含義都是消極的。它以消極的方式延續過去,而不以積極的方式指向未來。在這樣的教育理念中,下一代只是上一代的復制,未來只是過去的線性延伸。
隨著社會的發展,教育就不光是一個傳承和規約的問題,而應該具有更加積極的內容。近代意義的大學體制建立起來以后,教育跟社會的關系,逐步產生了微妙的變化。由社會把生活經驗、文化成果傳授給末成年人,這只是教育的一個方面而不是全部。大學必須創造出新的東西,必須完成對于新的思想資源的開發,并把這種新的東西反饋給社會,給社會提供新鮮血液,促進未來社會的健康發展。教育因此具有了積極的含意,它不只是傳承和規約問題,同時還是創造問題,不只是從社會那里接受資源的問題,同時還要反過來要給社會提供新資源。真正的廣義教育應該包含創造這一重含義,但是漢語中教育這個詞已經無法包容這樣的含義。
教育理念的這一轉變,在教育史上是非常重大的現象,在人類文明史上也是非常重大的現象。
但是在中國目前的情況下,學?;旧蠜]有為社會提供新資源。中國人對教育的理解只是一種消極意義的理解,那就是讓孩子們接受已經有的東西。無論是教育主管部門的理念,還是教師的理念,還是學生父母的理念,都滯留在這個環節上?;谶@樣的教育理念,我們的教育方式自然就是灌輸,就是所謂"填鴨式"的教學模式。
教育倫理的靜態觀察:強者的權威
在我們的教育體系中,有幾組很微妙的關系值得注意。一是社會跟個體的關系,是社會向一個一個的個體實施教育的。二個是國家跟個人的關系,進入現代社會后教育基本上是國家壟斷的行為,西方盡管有許多私立學校,但整體上還是由國家壟斷的。在中國呢。以前雖然主要是私學體系,但是由于國家在意識形態上實施整體的控制,私學培養的人必須進入國家體制謀求生存和發展,所以所用的教育資源必須是國家的教育資源,比如無論辦什么私學,必須而且只能讀代表國家意識形態的四書五經,在這個意義私學基本上是國家控制的。國家通過對教育的控制實行對每個生命個體的控制。三是教師和學生的關系,教師作為具體實施教育行為的人,自然擁有著知識權威和國家權威代表者的雙重身份,學生就像農民的土地和工人的機器一樣成為了教師的勞動對象。四是家長跟孩子的關系,家長最權威地代表著前輩經驗和情感、觀念,在現代教育體系中依然是舉足輕重的角色。
這幾種關系概括起來,就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關系。國家、社會、家長、教師都是教育者,未成年人是被教育者。所有的教育者都是強勢群體,所有的被教育者都是弱勢群體。所謂教育就是強勢群體對弱勢群體的灌輸和規范,很多時候則是約束和強制。我們中國人所理解的教育就是這樣一種教育,強者規定了弱者必須接受這樣的教育,必須服從這樣的約束、強制和懲戒。消極的教育理念發展出這種具有強權主義傾向的教育倫理,我們目前的教育體制,教育行為,教育方式,都是按照這種消極教育理念和強權主義教育倫理來展開的。
學校暴力事件越來越多,暴力方式越來越惡劣,正是這種強權主義教育倫理的表現。學生成了絕對的弱者,只能服從,只能接受,只能照抄標準答案,不能有任何個性和創造性。"填鴨式"教育是對消極教育理念的有力維護,所以它受到社會、國家、家長、教師的一致肯定和共同遵守。
教育也是一種傳播行為,而傳播是有損耗的。按照我們這種消極的教育理念來理解教育,你就只能更加損耗。因為教育者所達到的地方你才能夠引領被教育者達到,如果不允許下一代向你所達不到的地方開拓,那么下一代的活動空間和思想空間只能比上一代更小。這樣你每一代傳承給下一代都有一些損耗,就只能一代比一代差。三千年的教育史成了三千年的損耗史。在精神文化的創造上,我們到現在沒有超過先秦時代的圣賢定下的框子,一代代損耗下來,自然是一代不如一代,這跟我們的教育理念關系太大。前輩沒有過的經驗,下輩不準你有,你如果有,你就犯規了。前輩不知道的你不能知道,前輩沒到達過的你不能到達,這樣損耗下來,除了一代不如一代難道還會有別的可能嗎?中國如果不趕快更新教育觀念,很容易就面臨文化發展的危機。我們老說振興中華文化,在這樣的教育里躡手躡腳,你怎么振興呢?孔夫子沒說過的我不能說,毛澤東沒說過的我不能說,這還振興什么去?
教育倫理的動態觀察:弱者的暴力
剛才我說的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是強勢群體與弱勢群體的關系,這其實是一種靜態的理解方式,如果換一個角度,動態地來理解,這個關系恰好是倒過來的。教育者恰好是弱者,被教育者恰好是強者。社會在個體面前是弱者,因為社會的存在必須以個體的存在為前提。國家在個人面前是弱者,因為國家隨時都可能被顛覆。父母在孩子面前肯定是弱者,四五十年一過,父母死了,孩子是世界的主人。教師在學生面前是弱者,從社會地位上說,教師選擇了這種職業就被限定,而學生有無限的發展的可能性。學生在一切方面都可能要超過教師。從年齡上說,教師是長輩,正在由壯年變成老年,而學生卻在一天天長大。所以,社會、國家、教師、家長是弱者,學生才是代表未來和希望的真正的強者。其實教育者很清楚自己潛在的弱者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