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現代化產業體系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握全球產業變革趨勢、針對我國經濟發展實際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核心要義。只有現代化產業體系不斷協調壯大,現代化經濟體系才能夯實基礎。文章分析構建廣西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意義,研判推動廣西現代化產業體系高質量發展的核心路徑,提出牢牢把握產業高質量發展根本要求以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線要求,重點提高“三大能力”、聚焦“四大領域”,以加速傳統產業轉型、新興產業培育、產業發展跨界、產業鏈供應鏈穩定、區域集群聯動“五大路徑”為突破口,高質量推動形成廣西現代化產業體系。
關鍵詞:產業體系;現代化;發展路徑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指導未來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大戰略目標,現代化產業體系是現代化經濟體系的主要內涵和戰略重點。當前,廣西仍處于工業化中期發展階段,傳統服務業占據主導地位,新興現代服務業比重偏低、拉動作用偏弱,現代化產業體系基礎薄弱,新舊動能轉換不暢、創新能力不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面臨“不進則退、慢進亦退”的嚴峻挑戰。未來很長一段時期,廣西仍將面臨錯綜復雜的國內外發展環境,依然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爬坡過坎的關鍵時期,急迫需要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增強經濟發展后勁。
1 構建廣西現代化產業體系高質量發展意義重大
習近平同志多次強調指出,要加快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在我國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大背景下,發展壯大現代產業體系不僅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而且是增強綜合國力、增進人民福祉的基礎支撐和根本保證。[1]產業是經濟發展的基礎,沒有現代化的產業體系,就沒有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構建廣西現代化產業體系,一方面是提升廣西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的迫切需要,進入新時代,廣西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亟須產業結構優化、產業層級提升、產業質量效益向好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另一方面是廣西順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戰略選擇,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制造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技術等領域科技創新及其產業化,對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至關重要。廣西屬于后發展欠發達地區,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比全國更加嚴峻,迫切需要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有效解決不平衡不充分的主要矛盾。
2 推動廣西現代化產業體系高質量發展的核心路徑
產業是經濟體系的基礎和內核,推動現代化產業體系高質量發展是廣西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頭戲,必須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來抓。目前廣西產業發展正處于邁向中高端的關鍵窗口期,但傳統產業鏈條趨同、產業轉型升級定位模糊、產業集聚輻射效應弱化、產業創新能力不足、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技術產業占比偏低,產業發展面臨“有產業、無體系”“有鏈條、不暢通”“有加工、不精深”“有要素、不協同”等矛盾,成為高質量推動廣西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關鍵梗阻,制約了廣西產業發展體系整體的提升。
2.1 總體思路
推動廣西現代化產業體系高質量發展的總體思路是: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實施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關于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新要求以及國家和廣西的“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的新精神,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大機遇,按照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壯美廣西的總目標總要求,瞄準“創新引領、要素協同、鏈條完整、競爭力強”的核心關鍵,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的根本要求,實現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推動發展質量和效益雙提升、產業結構和空間布局合理化高端化,不斷增強現代化產業體系發展活力和競爭力。在戰略思路上具體準確把握兩大要求、重點提升“三大能力”、聚焦“四大領域”、實施“五大路徑”,努力把廣西打造成產業水平更高、科技創新能力更強、發展質量效益更優、人才資源更好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新高地。
2.2 戰略思路
2.2.1 兩大要求:高質量發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把牢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根本要求。高質量發展是當前乃至今后一個時期確定發展規劃、制定經濟政策、實施宏觀調控的根本要求,也是建立現代產業體系的根本要求。高質量發展的核心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關鍵是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要重點做好以下四方面:一是堅持科技引領。科技是第一生產力,要加強前瞻性基礎性研究,支持開展科技攻關,突破“卡脖子”關鍵技術,以科技創新破解制約產業發展的核心癥結,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二是堅持要素協同。生產要素的高效配置是重要抓手,要全力優化生產要素配置,推動市場化流動,引導各類生產要素協同向生產力集聚,全面提高產業鏈水平,促進產業高質量發展。三是堅持提質增效。質量和效益是首要目標,要從供需兩端人手,全方位升級產業供給體系,提升供給質量,更好適應需求變化,全力推動產業質量效益雙提升。四是堅持深化改革。改革是根本動力,要聚焦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加大改革力度,通過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和大規模減稅等措施,減輕企業負擔,增強產業發展活力,激發產業發展后勁。
緊抓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線要求。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現代化產業體系中占據基礎性地位,對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具有關鍵基礎作用。要重點把握好以下三方面:一是加快產業新舊動能轉換。要審視廣西發展所處的新階段,樹立發展新導向,激發新活力,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從生產端人手,向結構優化找出路,在供給側上下功夫,使產業煥發出新的巨大活力。二是積極擴大有效供給。加快擴大優質高端產品和服務供給,適應信息、健康、養老、旅游、教育等需求迅速擴大升級的趨勢,加快開發多樣化產品和服務,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需求。三是加快形成均衡公共服務體系。著眼后小康社會民生領域的突出短板,繼續加大交通、水利、能源等重大基礎設施投入,加強軌道交通、污染防治、綜合管廊、海綿城市等市政領域建設,加大科技、教育、衛生、文化等社會事業發展投入。
2.2.2三大能力:傳統與新興、政府與市場、平時和戰時提升傳統產業邁向中高端和新興產業發展能力。引領產業邁向中高端是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首要任務。目前廣西產業仍以低端低效為主,在國家“雙碳雙控”目標下面臨著供給側成本上升和資源環境約束增強,需求端和消費升級雙重挑戰,以及中高端產業流向發達地區、低端產業流向西部地區的夾擊,迫切需要通過產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邁向中高端水平,契合現代化產業體系的任務。傳統產業向新興產業轉移是現代化產業體系必要趨勢。新興產業代表著市場需求的發展方向,是搶占未來競爭制高點的關鍵,但廣西新興產業比重不足15%,不足以支撐產業發展大盤,很大程度上還得依賴傳統產業。從長遠來看,傳統產業向新興產業的轉換是必然趨勢,特別是疫情進一步加快了傳統產業向新興產業轉移的速度,符合現代化產業體系的要求。提升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平穩銜接”能力是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關鍵環節。高質量推動現代化產業體系不僅僅只是重視新產業動能的培育成長,也需要高度重視舊產業動能的改造提升,在“求新”的同時要更大力度“破舊”使之涅槃重生,實現“新舊攜手”“雙擎驅動”。
提升傳統產業邁向中高端和新興產業發展能力,重點要把握好以下兩方面:一是通過提高品質、增加品種和創建品牌,促進廣西大多數制造企業走出“兩重兩輕兩低”(重生產制造、輕產品設計;重價格競爭、輕品牌建設;低價格、低附加值。)惡性循環。二是避免陷入認為邁向中高端就是放棄加工制造、向微笑曲線兩端延伸以及放棄低端產業發展高技術戰略新興產業的誤區,要以數字、智能之長補傳統之短,深度融合再發力。結合數字廣西建設,開展數字廣西建設標桿引領行動,推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與傳統產業深度融合,重點打造倉儲運輸、市場營銷、生產工藝、品質監控全覆蓋、全鏈條、全要素的智能化平臺,推動傳統產業運用數字化手段向新興產業接續。
提升政府引導與市場主導“分工合作”能力。“看不見的手”和“看得見的手”的作用有機統一、相互補充、相互協調、相互促進,才能保障高質量發展不斷取得新進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取得新成效,才能加快實現現代化產業體系。現代化產業體系主線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更多運用市場化法治化手段推進改革,避免不必要的行政干預,保障市場健康發展和公平競爭。因此,新時期的產業體系建設需要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也要發揮政府在現代化產業體系中的引導、服務、保障作用,只有提升政府和市場的“分工合作”,才能充分激發市場活力和產業創新。要堅持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繼續在社會主義基本制度與市場經濟的結合上下功夫,既要“有效的市場”,也要“有為的政府”。著力提升政府引導與市場主導“分工合作”能力,要重點把握好以下兩方面:一是充分發揮市場自動調節功能,激發產業活力。以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重點,完善市場競爭秩序,推動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推動資源合理化配置,提高市場競爭的充分性、公平性,拓展產業發展空間。支持廣西各類市場主體重點參與SG、人工智能、大數據、工業互聯網等新興領域建設,加強前瞻性、引導性技術研發和創新,激發市場主體活力。二是充分發揮政府引導,加強產業保障。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創新行政管理方式,強化市場監督,優化公共服務,管好該管的領域、放權的領域放到位,克服錯位、越位、缺位現象。不搞“一手包辦”,政府重點在戰略引導、簡政放權等方面發力,處理好企業與社會、局部與整體、短期與長期等利益關系,為市場主體創造良好環境,提升產業發展的服務保障質量和效率。
推薦閱讀: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與發展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