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亚洲日韩新视频_97精品在线观看_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_91精品网站在线观看

丹寨縣汞礦廠遺址轉型升級發展問題研究

來源:期刊VIP網所屬分類:企業管理時間:瀏覽:

  【摘 要】文章在社會學理論知識與調查的基礎上,對丹寨縣汞礦廠遺址的轉型升級發展問題進行研究,分析其歷史沿革、構成要素、遺址價值、遺址轉型方向和設計理念,指出遺址轉型的優劣勢和轉型的機遇,以及轉型面臨的挑戰。

  【關鍵詞】汞礦廠遺址;設計理念;礦洞;民族風情;遺址公園

企業管理論文

  1 丹寨縣汞礦廠遺址概況

  丹寨汞礦廠遺址位于貴州省黔東南、黔南兩州丹寨縣與三都縣交界處的山崗中,廠部設于丹寨縣揚武鄉大發硐。礦區位于江南古陸西南緣,黔南折皺帶東部,三丹大背斜的西部,屬黔中高原貴州地貌分區黔東南浸蝕剝蝕構造中低山地貌,稱為“三丹汞礦帶”。廠部距貴陽市224 km,距都勻市63 km,距凱里市83 km,距丹寨縣城13 km,距三都縣城37 km,交通極為方便。丹寨汞礦廠遺址近現代工業建筑遍布于名叫“慷許”的山彎河谷邊,東西兩側峰巒重疊,山體連綿,為南北河谷走向,北高南低。工業區東接揚武鄉羊浪村,西鄰龍泉鎮高排村,南抵龍泉鎮排廷村,北緣揚武鄉五一村。礦帶北起揚武鄉朱砂廠,南止三都縣壩橋礦點,南北長約36 km,東西寬1~2 km,面積約為50 km2。從北向南主要礦點:北起揚武鎮朱砂廠、羊角廠、賽寶廠、宏發廠、四相廠等,稱為丹寨水銀廠;南面的礦田廠、譚家廠、牛場廠、交梨廠等稱為三都交梨礦田。全廠共有4個采礦車間,開采的礦洞有廣平硐、天星硐、賽寶硐等。汞礦金屬儲量丹寨境內占80%以上,三都交梨礦區及其他外圍地區汞礦金屬儲量占20%左右。整個礦區氣候溫和濕潤,冬天高山寒冷,低谷溫暖,故有“熱三合(三都),冷八寨(丹寨)”之稱。年均氣溫為14.7~17.4 ℃,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年均降雨量為1 505.3 mm。整個工業區內無較大的地表水,有羊巫小河自西北向東南流經建筑群周邊進入三都水族自治縣匯入都柳江水系,水資源較豐富,礦區山上生長著馬尾松、杉樹、雜木、棘荊、茅草等植物,森林覆蓋率達80%以上。礦區總部背靠大山,沿著彎曲小河而建,礦區地面平坦,路面、操場、步道均水泥硬化,路旁種植有梧桐等行道樹。工業區西有公路直通五里堡接321國道(7 km);北有公路(3 km)至揚武鄉老八寨接丹寨-雷山縣道,兩條公路環回,交通便利。當地周邊村民以苗族、水族為主,他們中過去曾有部分老人參與過采礦煉汞,現以種養業為主。附近村民對現存汞礦工業建筑遺址有較好的保護意識。2008年8月,丹寨汞礦廠遺址被評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2 丹寨汞礦歷史沿革

  2.1 興起時期

  據記載,1 000多年前當地民間就開始私下開采汞,未發明火藥前,人們用最原始的開采方法(用小鉆子將巖石一小塊一小塊地打下來,碰到較硬的巖石就用柴、煤堆積起來燒紅后澆上冷水使巖石開裂,然后用鉆子或大錘打下來)進行采汞,因此,前來采礦的人們說“見礦打礦,打了就放,有礦就采,無礦就烤”。這種最原始的開采礦洞深度一般在100 m左右,礦洞很小,只能一人臥地進出采運礦石,現在丹寨汞礦礦區仍遺留著當時原始采礦時的遺跡。據記載,唐朝時期,貴州土司進貢朝廷的禮品中,就有丹寨的水銀。明朝宋應星所著《天工開物》一書中,對八寨水銀廠采汞有著全面而詳細的記載。

  清朝乾隆十五年(1750),都勻府在丹寨設“五加河水銀廠”;清朝同治十二年(1873),在丹寨開辦大發洞水銀廠;清朝光緒二十五年(1899),英國、法國出資金與貴州路礦局合股在丹寨開采汞礦;清朝光緒三十二年(1906),丹寨縣來了一吳姓的縣官,上任后,派他的兒子帶兵到當地修了幾個羊角灶,稱為“公灶”,煉出水銀;清朝光緒三十四年(1908)上海鹽道陳明遠承辦貴州礦務局,建立英法水銀公司,引進先進的采礦設備,開采丹寨汞礦。

  2.2 發展時期

  20世紀初,美國人曾在八寨勘探汞礦,時間長達半年;民國十年(1921),開辦大發洞汞礦和朱砂廠汞礦;民國十七年(1928),大發洞生產汞28 t,居貴州省第二位;民國二十四年(1935),大發洞水銀廠招商承辦;民國二十五年(1936),地質專家張兆瑾、劉國召、王日倫、熊戶先到大發洞開展地質礦產調查;民國二十九年(1940)7月,三合、八寨汞礦由國民政府經濟部資源委員會和貴州礦務局接管,設為“三八廠”,進行大面積開采,并收購當地農民煉的汞,“三八廠”主要開采大發洞、羊子洞、鴨子洞、冷飯洞、四相洞等。廠礦有工頭、礦警,并在礦山最高處建有1座碉堡,對礦工進行監督管理。“三八廠”的生產方式是原始的手工采冶方法,即是油燈照亮、手工打眼、火藥放炮、人力運石、竹筒抽水、土法燒爐。1944年,日本軍隊進攻丹寨之前,廠里管理者跑了,“三八廠”因而停辦。之后,礦區恢復了過去分散經營的局面,幾十個礦工留在礦上自行開采,他們實際上受當地地主、官僚們的控制,生活十分艱苦。

  2.3 鼎盛時期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貴州省都勻專區公安處勞改科多次派干部和技術員到丹寨大發硐礦區了解汞礦開采情況,并于1952年5月5日設立國營丹寨水銀廠,當時全部職工為21人,當年生產汞0.4 t。1953年9月,貴州省公安廳勞改處接管汞礦廠,命名為“貴州省公安廳勞改處丹寨汞礦廠”,下設4個工區1個分廠,即“一工區(大發洞廠)、二工區(曬堂廠)、三工區(宏發廠)、四工區(四相廠),三都分廠(交梨、王家寨)”。1974年改為“貴州省丹寨汞礦廠”。1955—1959年,丹寨汞礦廠利用當時的技術人員、土專家或外請教師為工人舉辦各種技術技能培訓班共計12期,培育出廠里所需的各類技術員1 271人,期間還外請了蘇聯專家庫克林、杜爾欽斯基來到丹寨汞礦廠指導工作。

  此后,我國自己培養的科技人員不斷畢業分配到丹寨汞礦廠工作,鼎盛時期各類技術人員有9 000多人,因此,汞礦廠在建設方面和生產方面都發生了很大變化,礦區面積擴展至丹寨、三都兩縣。在20世紀60~70年代,丹寨汞礦廠生產建設達到了歷史上的最好時期,年產汞750多t,年產值達1 900多萬元,每年為國家提供大量的經濟收入,并成為當地的主要財政收入來源。

  推薦閱讀:連鎖企業管理論文發表投稿哪些期刊

主站蜘蛛池模板: 肃宁县| 柳江县| 龙门县| 兴安县| 富源县| 宜州市| 龙游县| 沽源县| 凤山市| 天峨县| 新宾| 临朐县| 定日县| 涡阳县| 忻城县| 改则县| 贵南县| 股票| 大兴区| 昌图县| 正镶白旗| 福泉市| 两当县| 雅江县| 沂南县| 昌黎县| 玉田县| 小金县| 西乌珠穆沁旗| 都江堰市| 桂阳县| 仪征市| 从江县| 辽源市| 沙河市| 沂南县| 全州县| 周口市| 邹城市| 会昌县| 禹州市|